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产业的自我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生产率快速提高,在全球供应链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但是,我国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存在外部依赖性较高的现实问题,劳动生产率相较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产业底层技术相对滞后。从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来看,我国粮食产业面临气候灾害引致的减产风险,生态环境和突发冲击导致的供需风险,外国供应不确定下的可获得性风险,以及底层技术被制约下的本体风险。为此,应从夯实产业创新能力、强化供应链韧性建设和创新激励机制出发,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本质安全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以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链理论和韧性发展理念构建粮食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构建涵盖经济韧性、环境韧性、社会韧性、政策韧性、贸易韧性5个维度的粮食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基于2012—2021年湖南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绝对β收敛模型和条件β收敛模型对湖南各市(州)粮食产业链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及各市(州)的粮食产业链韧性水平均有提升,市(州)粮食产业链韧性主要呈现持续攀升型、W型、M型、倒U型等4种变化形态,全省范围内粮食产业链韧性水平整体平衡且存在差异性;长株潭正显著成为热点区域,湖南粮食产业链韧性发展长期内不存在显著收敛趋势。因此,应立足湖南粮食生产空间体系,充分发挥粮食生产率牵引效应,增强区域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交流,推进粮食产业链转型升级,全力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制定粮食产业优化政策,为湖南省粮食产业链韧性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3.
受日益严峻的国际粮食产业环境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危机错综复杂,保障粮食供应链的安全至关重要。为了科学、精准管控粮食供应链风险要素,基于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构建评价指标,使用Stata17软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以及我国粮食供应链总体风险贴近度和供应链各环节风险贴近度,并用Excel软件计算分析出影响我国粮食供应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供应链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对粮食供应链影响最大的障碍分别在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当前主要的风险防控对策为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粮食供应链预警机制、提高粮食供应链韧性等。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衰退和贸易供应链中断相互叠加加剧了世界粮食安全风险,尽管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看好,但粮食安全仍不能忽视,需要树立新时代的粮食安全战略,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粮食安全观,针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风险,从高效推动粮食全链发展、积极谋划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大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力度等3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地构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体系政策建议,从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5.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兰州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兰州市应该首先明确总体思路,其次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最后以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发挥创新优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为着力点,提升兰州市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保障中国食物安全意义重大。为应对新冠疫情对公众食物和营养安全带来的冲击,稳定农业生产、低收入家庭食物保障和供应链,美国政府依托多年运行的食物与营养援助项目、非营利性紧急食物援助网络,构建了公众食物与营养安全网,为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通过需求端和供应端的双重发力,有效促进了供应链的稳定,加上已有的相对完备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美国较为成功地防范了食物安全突发风险,其经验值得借鉴。中国要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的食物安全保障,加强粮食与食物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和保障食物安全中的应用,以及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稳定粮食生产端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要“畅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外循环为辅的双循环市场,构建全新的发展格局”,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提升我国甘薯产业价值链水平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甘薯产业链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甘薯产业链虽然发展整体向好,但产业链上的加工业仍发展滞缓,整体上面临着研发瓶颈难突破、产业链附加值低、消费市场狭窄、流通效率低下的困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甘薯产业价值链要实现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明确自身定位,补齐短板;加大优质品种研发力度,推广普及优质种苗;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以甘薯为原料的产品深加工链条;利用品牌打造等使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倡导政府给予更多政策倾斜。既要提高甘薯产业链韧性,保障国内产业链优化升级,也要保障国际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这对于发挥我国甘薯资源优势,打开国内国际市场,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地实现甘薯产业链国内外双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特别是在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刚性需求仍呈增长态势,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农垦更要在保障供给数量、确保供给质量、力争供给多样、支撑应急保障等方面主动发挥作用。围绕“农垦企业向食品集团转型、紧盯供应链建设和保供能力提升”两个关键环节,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经济贸易处牵头组成调研组赴广西农垦开展调研并形成报告,以期为同类垦区企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始终对粮食安全给予高度重视,在粮食生产上取得了"十七连丰"的佳绩。增产固然重要,但减损仍不容忽视。当前,中国节粮减损具有较大的潜力和资源环境效应,能够缓解粮食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能够为本国及全球的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粮食损失更多发生于供应链的早期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三大主粮的产后损失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收获特征因素、生产特征因素、机械类因素、农户特征因素对粮食损失有着重要影响;粮食浪费发生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消费环节尤为突出,中国的粮食浪费数量约占全球粮食浪费总量的10%,消费者个人及家庭特征是影响粮食浪费行为与浪费强度的重要因素。构建系统高效的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助于减少粮食损失;政府、社会、消费者等多主体协同发挥作用有助于减少粮食浪费。未来,应对粮食产后损失监测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食物浪费及其对资源环境影响、建立新型粮食风险防范体系等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紧握粮食产能安全主动权。把握好中国特色粮食产能安全的科学内涵,着力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应突出抓好国内区域重点。本文在阐释粮食产能安全内涵的基础上,聚焦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现实问题,分析当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在结构问题、资源约束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思路转向和突破路径。研究表明,生产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生产的资源要素约束逐渐增多、生产环境风险隐患正日益凸显是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安全保障的主要障碍。未来亟需推动粮食生产从“多产粮、保产量”转向“稳产粮、优结构”,从“拼资源,高消耗”转向“拼科技,披绿色”,从“被动调整和响应”转向“主动预见和适应”,并从持续调优生产结构,增加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减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增强粮食生产活力,引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区域气候韧性,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1.
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我国各种业大省出实招谋新招。  相似文献   

12.
<正>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以大米为例,  相似文献   

13.
培育具有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型粮商是我国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将粮食供应链抽象成一个复杂网络,通过分析粮食供应链网络与病毒传播网络的相似性,利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中的SIR模型模拟粮食供应链网络风险传播过程,研究大型粮商主导的粮食供应链整合对抑制粮食供应链网络风险传播的影响。大型粮商通过构建全面协同的伙伴关系,将危机管理职能置入供应链管理平台,以此进行的粮食供应链整合能更有效地控制粮食安全风险的发生、传播和扩散,构建风险规避型供应链,改变粮食供应链"弱集成"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下游销售过度竞争、品牌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从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东北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一般范式。  相似文献   

15.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小一颗种子,承载着国人的饭碗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问题.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要求"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相似文献   

16.
王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18-16320
在现有供应链风险和农产品供应链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涉及生产、经营和消费等环节的相关节点主体进行实际调研分析,将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风险要素归纳为环境风险、系统风险、信息风险、管理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5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价,得到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分值,结果表明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风险等级属于中等,具有较高的风险,这与当前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从各级指标权重也可看出,影响风险的关键一级指标是系统风险、信息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影响风险的关键二级指标是核心企业协调控制能力、信息追溯技术的实现程度、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水平等。因此,应该着重从这些方面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来降低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水产品安全供给的视角,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给水产品国际供应链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整个水产品供应链上的商业活动受限,对世界主要国家水产品生产和进出口国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品自给率的变化判断国内水产品安全供给的总体形势,认为以我为主的供给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确保水产品有效供给。同时,疫情也给国内水产品产业发展和市场运行带来了全面的影响,从而在数量和质量安全方面对安全供给形成制约,暴露出了流通短板和质量安全监管的空白点。应对和化解水产品安全供给的问题,需要从全产业链着手,提升转型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第七年增产,但是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粮食稳定生产的基础仍不牢固。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明确政府主导方针外,文件要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支持水利建设中积极开展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增加农田水利的投入,这些措施为湖南省农田水利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我们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水稻作为湖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湖南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水稻产业链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韧性理念融入水稻产业链的研究作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新视角,有望突破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保持水稻产业链韧性的发展。基于汨罗市新市镇2012-2021年的数据,从经济韧性、环境韧性、社会韧性、政策韧性、贸易韧性五个角度分析水稻产业韧性水平,研究发现:水稻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第一产业总生产值、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指标对汨罗市新市镇水稻产业链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方面;农作物播种面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利工程投入资金、年降水量、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化率、水稻出售额、农业产值指标对汨罗市新市镇水稻产业链韧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水稻产业链韧性测度增长体系综合水平有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水稻产业在社会贸易方面得到了较多关注。并就水稻产业链韧性发展提出提升路径规划。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并降低主要农产品进口风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市场贸易、流通运输、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2001年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风险水平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口风险总体趋于增加,进口来源高度集中、进口规模巨大;五大主要品种中,谷物、肉类的进口风险趋于下降,奶类进口风险波动较小,油料、糖料进口风险处于高位;进口风险种类包括高对外依存度风险、价差驱动风险、进口来源集中风险、政治经济风险与运输风险;进口风险受金融危机全球贸易网络传导、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与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建议从立足大食物观优化农产品进口布局与政策设计、注重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治理、积极推进自贸区及全球农业经贸合作、强化对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运行风险的监测与调控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降低农产品进口风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