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工程建后的管护工作对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永城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工程建后管护情况的实地调研,针对工程管护现状和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分析了工程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工程管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做好建后管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长久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实践工作中,由于经费保障力度不足,制度建设仍不够完善等现实原因,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因此,深入探索农田建后管护模式,寻找经济、高效的管护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几种易操作、易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后...  相似文献   

3.
仓廪实、天下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举措。农田建设监测监管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监测监管对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实效和建后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总结概述了大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背景及总体情况,梳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监管工作方法,剖析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短板,探讨建立新型多元主体全过程监测监管的新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监管模式及新模式下监测监管方法和手段,以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长效发挥建后作用提供保障,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济宁市兖州区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创新建立“四位一体”管护模式,即狠抓工程质量、建立双重管护责任机制、规范资金筹措运营、引入市场化保险机制,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高质量、有人管、有钱管、有底线”,有效破解了项目建后运行管护难题,保障项目良性运行和长久发挥效益。文章分享了兖州区高标准农田建后运行管护的经验做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切实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对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显著,但面临资金保障不充足且投资水平不高、建设标准偏低且质量不高、绿色发展理念不重视、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提高建设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应加强政府投入、多元筹划、统筹整合,在建设管理中提高建设标准、积极采用农业技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并形成多种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结合农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即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加大资金投入与提高农田质量并重,形成建一片成一片的良性循环;因地制宜、逐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中强调对于山地、丘陵的试点和探索,推进农田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逐渐增加,而传统财政补助方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其需求。2023—2030年,我国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亿亩,同时改造提升2.8亿亩,预计每年的新建规模会逐步减少,而农田提升改造和建后管护的需求逐年上升。从财政角度来看,尽管近几年财政投入仍处于主导地位,但财政亩均投入呈下降趋势,未来更多的投资来源将转向专项债券、信贷和自筹方式。笔者团队从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提升和建后管护三个主要方面对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规模进行了测算,浅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文敏 《乡村科技》2023,(15):147-150
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深入、系统化实施,提升项目管理质量,以福建省大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建前规划选址、加强建中管理、落实建后管护责任等方面总结大田县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所采取的措施,旨在为其他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部对农田建设及监测监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当前农田监测监管模式比之前有明显改善,但在前期规划选址、建设过程动态跟踪和建后管护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重点解决。浙江省依托现有遥感、地面监测和数据分析建模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农田建设“前期规划、实施过程、建后管护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智慧“一张网”监测监管体系,用数字化重塑农田建设监测监管新模式,实现了项目布局合理规划、建设过程有效监督、建后动态监测预警,推动农田建设迈进数字智慧监测监管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针对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大、成本高、监管难、管护难等实际困难,贵州省因地制宜推广三种建设模式,创新“635”工作机制,即“六方会审”“三方共建”“五个重点”,探索开展管护“保险+”试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建、高标准管、高标准用”,为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举措。该文介绍了颍泉区"十二五"以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阐述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高标准项目规划、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等主要做法,分析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速土地流转、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田水利小型构筑物设计通用图、提高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智能化程度、明确建后管护经费来源、加强管护与人员培训等优化措施,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识别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机制现状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体系.结果表明:1)当前高标准农田全过程、多层级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督管理公众参与不足,建后管护不到位;2)第三方评估、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退耕还林奖励补...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以来,垣曲县累计投资建设各类高标准农田及土地治理项目38项,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受限于建设资金不足、建后管护不完善等因素,垣曲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笔者通过分析垣曲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状及经验,总结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渠道、提升建设标准、完善管护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降低农田环境污染负荷等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关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评价体系及管护体系的研究较少,而这部分内容与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根本目标息息相关。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在多指标决策框架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高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目标加权评价定量模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江苏省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总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值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雷达图进一步发现,充分考量土、水、种、肥、药及其他要素的协调发展,对于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基于以上结论和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分析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成本高;建设技术体系不健全;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给出了对策与建议:从战略意义、投资渠道、机制健全、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出发,加强项目建设的前期布局选址管理,健全管理体系,纵向深入,上下齐心,达到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郑霜  谭世明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0):173-179+186
以耕种高标准农田多年的农户为研究对象,以行为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从家庭特征、事前特征、事中特征、事后特征4个方面分析了农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治后农户对农田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整体评价依然不高,处于一般至比较满意的水平;家庭年收入、村干部工作满意度、施工人员满意度、整治后农田离家距离、整治后田块减少量、整治后水利满意度、整治后田道满意度和整治后土壤满意度8个变量对整治后农户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建议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加强施工规范性、提高工程质量标准、鼓励权属调整。  相似文献   

16.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是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健全组织和严把项目管理节点控制关等方面介绍了泾县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做法,并对做好"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在项目投资概算中安排占地和青苗补偿;二是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自筹资金负担;三是县级政府层面出台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政策,加强项目建后管护,确保项目效益持续发挥;四是进一步完善农田建设政策,规范项目与资金管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投建运”一体化、企业共建、企业捐建3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典型建设模式,共投入资金1.44亿元,建设面积13.19万亩;项目建成后,又发展出企业投资建后管护、“村党支部+村集体产业合作社+农户共管”2种运营管护模式,共投入资金3 158万元,管护面积4.46万亩;同时,亩均投资增加100元开展了农民筹资投劳,折算投资1.13亿元,覆盖面积112.91万亩。以上6种模式,在提高建设标准、促进规模化经营、落实建设管护责任等方面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为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效果,通过实地调研,系统分析了上海、福建、河南、安徽、宁夏、云南六省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模式、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专业部门"管养分离"模式效果不佳,村集体管护模式多数效果较差,农民用水协会管护模式多数名存实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护模式和市场方式管护模式效果较好,农田基础设施管护效果总体较差,原因在于管护各自为政、资产移交不到位、管护经费缺口大、管护经费使用制度不合理等。基于此,提出建立农田基础设施统一管护机制、明晰农田基础设施产权、优化管护方式及管护经费使用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烟水配套工程建后管护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6-327,336
对烟水配套工程如何进行建后管护,管护制度建设如何适应当地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且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研究借鉴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运行机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利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提出烟水配套工程管护运行办法以及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及遥感等关键技术,从项目建前选址、建中设施监管、建后评价3个维度提出建立区域检测、电子围栏、计算模型、专家随机选择监测监管机制,基于此建设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时监测监管系统,创建了农田建设监测监管的新模式,为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