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共享理念,成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和实现乡村振兴主体利益共享的思想指引。文章从乡村振兴主体利益共享的理论逻辑入手,分析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性,主体利益行为的关联性;梳理其所面临的困境:参与主体权利与利益无法有效均衡,乡村公共利益诉求无法有效满足。基于此,提出实现乡村振兴主体利益共享的现实出路,即构建利益“协调、分配、表达、保障”的共享机制,赋能乡村振兴各主体,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激发各利益主体内驱力,盘活乡村各类资源。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三产融合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省桃江县洋泉湾村是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省级美丽示范村。为总结洋泉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推动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分析了洋泉湾乡村旅游发展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产业融合不足和共同致富组织化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洋泉湾乡村旅游通过“农业+”的模式与三产融合发展,并从三产融合、利益共享、文化传承方面探索洋泉湾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其他村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协同推进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本文通过梳理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相关文献,分析二者协同推进的理论逻辑以及在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破解现实困境的策略,即促进三产融合,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创建人才引育留用环境,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完善乡村配套措施,打造人才可持续发展生态。  相似文献   

4.
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是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内生发展视角切入,探究Z村乡村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Z村的实践表明:资源贫乏村内生发展需要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增强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和潜力;地方政府应积极精准回应农民诉求,吸纳农民参与村庄发展,在支持协作中提升农民的行动力;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化解资源匮乏困境,而且有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资源贫乏村应转变发展思路,整合利用村庄场域内外部资源推进产业发展。Z村的实践展现出人、制度、资源在乡村内生发展中的要素交互驱动作用,为当下资源贫乏村发展提供现实样本和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则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农村三产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简要总结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成效,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开发多种产业融合新业态、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合资源禀赋、制定合理规划,提高经营主体经营能力、构建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方式,加强产业融合的要素供给等对策,以加快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乡村振兴视角下,重点研究了特色保护型村庄的规划思路,以淮安市桃园村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特色保护型村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从文化、产业、生态、社会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以期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周洲  贾磊 《现代农业》2024,(1):7-12+20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要突破口。笔者以浙江省湖州市鲁家村、渚山村、荻港村为例,对其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与对策建议。研究认为,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立足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乡村产业规划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擦亮乡村产业发展的生态底色;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乡村特色资源,大胆创新机制模式,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从精准定位和重塑乡村功能价值、因地制宜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资金支持和人才培育引进、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方面提出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虽然长期以来获得了国家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但我国民族地区不少乡村仍陷入产业萧条、村庄发展条件不足的低水平自我循环。乡村陷入了难以吸引现代化治理资源、内部治理机制与效能难以生成与发挥及乡村缺乏治理软实力等治理困境。扭转乡村产业颓势、走出治理困境的关键是增强村庄的内在引领与组织力量,加强基层产业的自我规划与发展能力及重振乡土文化价值以提高乡村融合力。  相似文献   

9.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本研究以郑州市为例,以最小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指标测评轨道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水平,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是否具备协同发展机制,进而分析协同发展是否影响乡村振兴。结果表明:2012—2020年耦合协调值由0.10上升至0.99,由极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对乡村振兴有单向因果关系。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与城乡融合二者呈现协同发展趋势,协同发展对乡村振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探讨乡村中的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问题,有助于乡村振兴问题的解决。根据协同发展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以韩国全罗北道的长水郡为例探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问题。由研究结果可知,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是乡村振兴中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旅游资源稀缺的地区可以通过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旅游吸引物;而旅游者的到来,能够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促进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针对性的精准政策扶持,地方村委会的强有力的领导,培育懂生产、会经营的农户,建立特色农业品牌等对于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跃  金佳丽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8):1658-1663
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已成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深入乡村,调研典型,总结模式,对于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安基山青创农场依托乌岩春茶园和滑翔伞基地,整合周边乡镇,形成生态农业+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乌岩春茶园与滑翔伞基地耦合共生发展,成功实现产业双赢,农户收入上升,且辐射带动周边76个村庄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资源融合、产业共生、农民变富、乡村变美。安基山模式的研究和总结对拓展农村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新思路,对促进农村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源融合产业共生助力实现乡村脱贫振兴的安基山模式,成了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思路,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为浙江省甚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在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中理应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存在现实困境。为了推动社会组织发挥更大力量促进乡村振兴,以吕艺公益项目为例,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齐鲁样板吕艺公益项目的实践经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等内容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面临政策支持不足、筹资能力偏弱、专业人才匮乏以及创新意识不强等方面的困境;以此提出“产业帮扶-生态治理-人才支撑-文化弘扬”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县域空间区划体系,配之适宜的空间管制措施是实现空间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县域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能力与乡村发展、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规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多尺度、多角度和多类型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空间区划体系。研究表明,县域空间区划体系可以从县域功能分区、村域振兴分类和村庄发展分型三个层次构建。针对县域范围内各区域功能差异,划分为牵引区、本体区、保障区和协同区;基于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区位条件等,将本体区划分为工业发展类、种养发展类、旅游发展类、林业发展类和渔业发展类等村域发展类型;基于村庄的自然状况、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和景观特征等,将村庄的发展型态划分为极核发展型、乡城转换型、特色发展型和转移发展型。结合各分区分类分型模式提出产业带动、生态保护、区域协调、多元发展和分型优化的管制措施与发展路径。将该区划体系应用于依兰县,可以较好地反映依兰县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规范县域空间发展秩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路径的选择,乡村旅游作为落实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与路径,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此环境下,必须明确乡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升级优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彰显乡村旅游业的区域特色、深化乡村各产业的融合发展等方式,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关注乡村旅游业的多重价值,为乡村产业融合、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持久动力。基于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理论,以山东省乡村旅游典型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究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内在基础与阶段特征,剖析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初始发展阶段依赖于资源内生性与利益共享性,市场化运作阶段强调组织化嵌入与规模化经营,快速扩张阶段关注社区赋权与内生性发展,持续发展阶段诉求利益均衡与合作共生。社区参与、多元赋权与价值认同,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联合与协同,持续、有效的制度性供给与规范是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基础。但是,乡村旅游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多元主体利益不均衡、资源内生性不足、乡土文化异化、社区赋权程度低和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与挑战。因此,提出合作网络构建与协作经营机制、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乡村社会文化的保护与建构机制、资本嵌入与竞合机制等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环境多样,其村庄更是具有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的异质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很难"一刀切",必须分类推进.大都市农业区的农业农村特征不同于一般农业区,本研究以典型的大都市农业区上海金山区为例,基于覆盖所有行政村的问卷调查,以产业发展为标准,构建乡村类型分类矩阵,划分乡村类型,并结合不同类型村庄自身发展特色,识别共性和个性需求,探索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上海市金山区乡村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第一产业较强与第二、三产业较弱型(Ⅰ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强型(Ⅱ类),一、二、三产业均较弱型(Ⅲ类),第一产业较弱与第二、三产业较强型(Ⅳ类).Ⅰ类村庄乡村振兴路径主要从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强化实用人才支撑、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实施;Ⅱ类村庄则从加速农产品产销对接、持续引进复合型人才、创新融合发展用地机制等方面实施;Ⅲ类村庄和Ⅳ类村庄分别从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实施.本研究为全国其他农业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乡村地区多产业协同发展,能极大弥补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在发展资源、产业建设等的不足,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多元化优势,强化乡村地区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为此,各地区应基于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切实做好对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从提升构建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产业兴旺的关键是走产业融合之路。农业产业融合主要分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全产业链发展融合、农业功能拓展融合、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渗透型融合以及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通过推动农业产业融合,能够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交易费用,并且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农业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兴旺,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走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之路,延伸链条促融合,拓展功能促融合,提升内涵促融合,以促创新增活力为重点,在要素整合上下功夫。研究农业产业融合可以为新时代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旅融合的农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有利于改变传统农村的经营发展模式,解决农村问题,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对促进乡村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探讨文旅融合的协同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针对大多数农村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鲜明的旅游产业特色,从而导致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理想的现状,选取金山区水库村为案例,对当地特色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相互带动、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整合资源、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特色文旅融合体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等策略,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探索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分析了乡村文旅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其中包括产业基础资源、旅游核心资源和文化融入资源。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受限于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关联度不足、产业竞争优势弱、产业协同不明显的“小、散、弱”发展困境。依据乡村文旅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困境,提出高质量发展对策:加强引导培育,强化核心主导产业;增强文化融入,促进文旅耦合互动;提升服务质量,培育区域文旅品牌;促进创新驱动,打造文旅产业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