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盐碱地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硫酸盐盐碱地棉花花生种植模式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鲁棉研37 号’和‘花育36 号’为供试材料,在高唐硫酸盐盐碱地条件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分析了棉花花生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的土地当量比、种植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在试验点的气候条件下,棉花花生不同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产量存在年际间差异;棉花花生2:4 和4:8 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总效益、总成本和净效益均较高,其中4:8 种植模式的最高。棉花花生4:8 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当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封试区粗砂潮土区六种种植方式的作物产量、人工辅助能与价值投入情况,分析了其能量转换和价值转换效益,讨论了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6种种植方式对粗砂土的培肥和当地农牧业生产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两种现今主要的种植方式,综合效益较好;黑麦一西瓜/花生这一新型种植方式综合效益最好,必将推动粗砂潮土区种植方式的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开封试区粗砂潮土区六种植方式的作物产量,人工辅助能与价值投入情况,分析了其能量转换和价值转换效益,讨论了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6种种植方式对粗砂土的培肥和当地农牧业生产均直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两种观念今主要的种植方式,综合效益较好,黑麦-西瓜/花生这一新型种植方式综合效益最好,必须推动粗砂潮土区种植方式的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4.
土壤是联系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作物吸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种植制度的改变,地上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常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控着作物生长发育,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而影响农作物生产。综述了现代农业中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如轮作、连作和覆盖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影响,强调科学合理选择种植模式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这些种植模式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红壤旱地上优化的棉田种植系统,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能流特征、物流特征、价值流特征,以及养地效果等5个方面对红壤旱地6种棉田立体种植模式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13软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层次10个指标对各种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C(豌豆/棉花+玉米)综合效益指数值最大,为0.982,其次是处理D(油菜/棉花+花生),其综合效益指数值为0.850,这两种立体种植方式是最适宜在南方红壤旱地上推广应用的高效棉田种植系统。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作物从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至今,在农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均取得了可观效益。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作物育种可利用的目的基因、可改良的性状逐渐增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使作物改良简单化、精准化。转基因作物种类增多、数量增加、种植面积增加,转基因产品的流通速率明显提高。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数据分析得到国际及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情况,针对转基因大豆的技术应用和研发成果进行了汇总与讨论,总结出现阶段我国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发展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期为中国转基因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华北平原粮田替代型复合种植模式生态 经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通过定位试验,从生态经济角度对不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替代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间作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间作季节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单作季节产量明显增加。(2)禾豆间作不仅通过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形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对后作作物产量的积极影响来提高后作作物的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复合种植模式整体的土地利用率。研究得出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全年提高了4.0%~7.0%。(3)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间作季及全年的农机械、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减少,农机械、农药等措施的减少,降低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外来干扰,这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4)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各季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产投比。全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5067.7元/hm2,比对照提高了18.97%。综合以上结果,从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整体评价,禾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麦玉连作的替代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川中丘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种植效益,从种植、作物、品种三方面对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积极开发利用两冬田,形成了稻用高效分带间套三熟制和稻果鱼模式,完善了旱三熟中厢带植模式。作物结构调整方面,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蔬菜、饲料面积。引进、筛选出了适合川中丘陵区种植的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高产优质新品种。达到了结构优化、布局优化、质量优化的目的。调整后农民的收入和种植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鲜食糯玉米复播四季豆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糯玉米复播四季豆,在种植模式上采用地膜种植鲜食糯玉米,在鲜食糯玉米收获前7d膜上点播四季豆。该栽培模式2种作物产值可达8500元/667m2以上。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农田综合效益,实现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持续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人多地少,光、热、水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多熟种植。目前,三茬多熟种植已占丘陵旱地的57.6%,成为丘陵旱地的基本种植模式。但是,生产上还存在规格混乱,作物配置不合理,效益差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大面积种植方式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种植方式,于1986~1988年在重庆市作物所进行了正规试验。试图通过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后,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将成为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石.垦区新华农场立足于农业优势,一改粗放经营、数量型扩张的传统观念,注重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稻米,实现牛乳产业化;强化生产经营管理,加快科学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以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为突破口,向结构调整要效益.长期以来,垦区农业一直以麦豆为主,其价格低、效益差、困扰种植业发展.农场以市场为导向,抓订单,促生产,扩展红小豆、粘玉米、芸豆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2001年3000hm2经济作物、收益近8000万元的基础上,抢先落实了8000hm2特优作物种植面积,占旱田总面积的50%,其中仅牧草、青贮饲草就达4000hm2.  相似文献   

12.
双模覆盖西瓜间作加工番茄复播蔬菜高效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膜覆盖西瓜间作加工番茄复播蔬菜在种植模式上采用西瓜、加工番茄同时播种与一穴西瓜一穴番茄的栽培形式,西瓜收获后,在瓜沟间复播蔬菜(青萝卜、大白菜),三种作物产值达5 000元/667 m2以上。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光能、CO2、土地、空间等资源,提高了农田综合效益,实现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持续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生长期短、效益高的粮、菜兼用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受品种、气候、栽培等因素影响,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需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中部沿海地区,长期以来种植双季稻为主主要耕作制度,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种田效益较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2000—2002年,福建省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在福清市镜洋镇馆口村和上店村基地,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适宜种植作物的种类,以提高稻田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对稻田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将传统的“稻—  相似文献   

15.
王桂芳  李娟 《种子科技》2016,(9):121-122
通过小麦配方肥肥效试验的实施,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等指标,对测土配方施肥效益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成都平原多熟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成都平原典型县乡的多熟种植制度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成都平原多熟模式的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涉及的作物也呈多样化,但不同种植模式在不同县乡出现的频率不一致。主要种植模式都以水稻为核心,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全年的种植收益。本文对成都平原几种主要多熟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推测多熟种植模式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大豆、玉米、蚕(豌)豆、番薯和马铃薯等常见旱粮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组装创新,探索出包括"浙贝母/鲜食春玉米-鲜食秋大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一年四熟模式、"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迷你番薯-迷你番薯-蔬菜"一年三熟模式、"大麦/春大豆-晚稻"一年三熟模式、"棉田套种豌豆"节本增效技术和"大棚番茄套种甜玉米"种植模式等一系列的鲜食旱粮作物新型的高效种植制度和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单作套种和秸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模式与鲜食旱粮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有限耕地的复种指数,还进一步提高了旱粮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宝鸡市种子行业通过努力,形成了市、县联合良种推广模式,建成多个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也筛选推广了一批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但还存在良种推广中展示示范的作物种类偏少、试验站(点)数量不足、仍未完全解决优良品种推广“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下一步,还需要从加强技能培训、丰富展示作物种类、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宣传扩大影响等方面加以努力和改进。  相似文献   

19.
针对林农复合经营系统的多功能性,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构建了林农复合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密切值法对不同复合模式进行评价。最后,对江苏省泗阳县的林农复合经营的综合效益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密切值法选出较优模式,以期为当地发展林农复合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结果表明:无论从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来看还是从综合效益来看,泗阳县的杨农复合经营模式都优于纯杨树的种植模式。其中,杨树-蒲公英复合经营模式和杨树-蘑菇复合经营模式在各个功能方面较优于其他模式,当地农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增加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0.
马群  熊婷  陈兴汉  林青山 《耕作与栽培》2023,(1):151-152+154
近年来,在广东地区推广的“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可显著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发展该种模式的重要性及优势,从品种选择、大田准备、投放时间、综合种养管理及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该项模式的技术要点,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发展对策展开了讨论,以期为该技术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