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面包的研制及其风味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三种倍受消费者青睐的茶叶提取物制作面包的工艺技术,并探讨了不同茶水比对面包理化性质和品质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茶面包均比对照的比容增大、持水量增加,风味各具特色;尤以茶水比为1:10的提取物生产出的茶面包品质最佳,不仅赋予面包天然的色素和茶所特有的风味,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泡沫茶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兴的茶饮料──泡沫茶泡沫茶是新兴的一种茶饮料。调制时将茶叶先泡成茶汤,然后将茶场装在调茶器内,加入冰块、牛奶以及水果、香料和糖等。也可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添加西米、枸杞等辅料。然后用力摇摆。鉴于茶汤中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等酚类物质、茶皂素及果胶等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在摇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泡沫。把产生泡沫的茶汤倒在杯中,由于它有大量的泡沫浮在茶汤上,所以名为泡沫条。二、茶汤搅拌产生泡沫的原因为何茶汤经搅拌后会产生泡沫呢?这种现象早在我国家代《斗条中)}就已观察到了“沫洋”“焕如积雪,煌若看…  相似文献   

3.
调饮茶,又称调配型茶饮料,是以茶叶为主体,添加果汁、糖奶、香精、食用酸、花草、甚至中草药等配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经过摇制或调和而成的茶饮料。乌龙茶以醇厚甘爽的味感,不温不寒的性味,橙黄或橙红明亮的汤色,易与调饮。为了增添品茗的乐趣,开创新生代乌龙茶多元化的饮用方式,寓古老的品味于现代的追求之中。本文以乌龙茶为主体,调制泡沫乌龙茶,及将乌龙茶与不同类型和功能花草茶调饮,探讨不同类型调饮乌龙茶的风味特点,寻求最佳的调饮方式、效果和不同因素对乌龙茶调饮茶风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以普洱熟茶、菊花、陈皮、罗汉果、桂花为主料,采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进行原料预处理、木糖醇、麦芽糊精、硬脂酸镁为辅料,用湿法造粒等技术方法,经粉碎、混匀、造粒、干燥、压片等步骤,通过配方和工艺优化设计试验,研发出一款口感丰富、风味独特的普洱茶风味含片.试验优选出的最佳配方为:普洱茶粉占18.18%,菊花占0.61%,陈皮占...  相似文献   

6.
茶名英译是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茶叶的命名方法,全面阐述了当前翻译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后从翻译领域宏观视角以及译者素养微观视角探讨了茶名英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后续茶名英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具岩骨花香之韵,要领略这种岩韵需掌握好冲泡水温、茶水比和冲泡时间等方面才能得到美好的茶汤,更要掌握闻香、观色、品味的品饮技艺。  相似文献   

8.
烘烤马铃薯作为一种普通的烹饪方式,其产生的风味化合物复杂多样。烘烤马铃薯的风味化合物主要通过美拉德反应/Strecker降解、脂质的热氧化降解和硫胺素的热降解途径产生,通过这些途径产生的风味化合物种类主要包括醛、酸、酮、酯、醚、内酯、吡嗪、烃类、呋喃、吡啶、吡咯、噻唑、噻吩以及硫化合物等。目前,在烘烤马铃薯中共鉴定出了39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吡嗪类化合物对马铃薯风味的贡献最大,尤其是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2,3-二乙基-5-甲基吡嗪、3,5-二乙基-2-甲基吡嗪更能体现烘烤马铃薯的呈香特点。马铃薯的品种和烘烤方式对风味化合物的产生影响较大,马铃薯不同部位的风味化合物种类具有差异显著性。此外,马铃薯的采前农艺措施和采后贮藏时间对烘烤马铃薯的风味化合物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陈年普洱茶中挥发性组分,其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但它对茶叶香气几乎没有贡献,为此陈年普洱茶香气以芳烃类及其衍生物和萜烯类化合物为主,以酯类及其衍生物为辅。芳烃类及其衍生物以2,2',5,5'-四甲基联苯和1,2,3-三甲基-4-丙烯基-萘为主,萜烯类化合物以α-雪松烯和长叶烯两种异构体为主,并以α-雪松烯含量作为陈年普洱茶的检测指标。陈香味关联成分1,2,3-三甲氧基苯的含量随着萃取温度的提高而增加,最高约1.73%。同时采用比色法测得普洱茶的茶多酚、总黄酮、可溶性总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87、11.7、5.09、1.69 mg·g-1。  相似文献   

10.
李成  赵丽莉 《福建茶叶》2016,(2):157-158
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这首先就体现在了样式繁多的茶叶包装设计中。本文从对于茶文化发展进行简析入手,针对茶文化对茶包装设计的影响和茶包装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三种类型普洱茶风味品质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和特点,将当今市场上普洱茶归为3种类型:湿热作用陈化型(S型,属非微生物后发酵型普洱茶)、渥堆微生物发酵型(W型,属真菌、酵母菌、细菌综合后发酵型普洱茶)、仓储微生物发酵型(CW型,属真菌主导发酵型)。对市场取得的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茶汤pH值、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茶色素、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比较了3种类型普洱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类型普洱茶的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含量及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酸性强度为:S型〉W型〉CW型;游离氨基酸总量为:S型〉CW型〉W型,S型与CW型和W型差异显著;茶氨酸指标可用来检验识别是否有大量的微生物参与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过程;3种类型普洱荼荼多酚含量变化趋势为:S型〉CW型〉W型;发酵程度:W型〉CW型〉S型;3种类型普洱茶茶色素含量差异显著;3种类型的25种普洱茶中共检出并鉴定了147种挥发性成分,包含了人们所描述的如木香、蘑菇泥土香、薄荷樟脑香等各种代表性普洱茶香韵的化学组分;3组不同类型普洱茶的香气组分具有显著差异。结果验证了“3种类型普洱茶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十大名茶”感官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收集了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西湖龙井和浙江省十大名茶2013年不同等级的78个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感官审评发现,浙江省"十大名茶"随着等级下降,茶叶风味品质逐渐降低,级差明显。对不同样品的理化成分按照等级进行一般判别分析,趋势较好。文章对浙江省"十大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香气和滋味中的缺陷类型与数量进行了归纳与统计。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浙江省"十大名茶"品质特征,对各个名茶的香气、滋味类型进行了解析与重构,首次绘制完成了浙江省"十大名茶"香气、滋味风味轮。  相似文献   

13.
吴平 《茶叶》2023,(4):236-244
为了让消费者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修订后的六堡茶风味轮中的术语含义,本研究通过引用现行的及曾经发布过的标准中的相关术语定义、科研文献中出现的相关术语释义及新创的术语释义,对修订后的六堡茶汤色轮、香气轮、滋味轮、韵味轮及风味轮中的术语含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阐述。这次修订,香气轮中增加14个术语,滋味轮中增加10个术语,韵味轮中增加5个术语,风味轮中增加25个术语,其中新创术语20个;列出9类共180个术语的定义或释义,其中74个术语是首次释义,较好地解决了术语可能产生歧义和误解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用术语定义或释义为人们理解六堡茶丰富的风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六堡茶风味知识的传播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平 《茶叶》2021,47(2):89-98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与六堡茶风味特征相符合的风味轮.从标准化的六堡茶定义及加工工艺出发,通过对六堡茶的毛茶、新茶及陈茶进行感官审评、冲泡品饮、生产现场调研、文献查证,并与资深的质检师、制茶师、品鉴师进行品饮、切磋、交流,用标准化的、文献中有明确释义的及新创的术语描述其色、香、味、韵的特征,按风味的主要来源或呈现环节不...  相似文献   

15.
于丽艳 《福建茶叶》2016,(4):163-164
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茶旅游过程中文化体验现状,分析了影响茶旅游过程文化体验的因素,提出提升茶旅游过程中文化体验水平的举措如下:物质基础设施的健全;专业人员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孙立婷 《茶叶通讯》2024,(1):107-115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落下帷幕,带动贵州省脱贫的两大支柱型产业——茶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先用SPSS软件分别对贵州省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因子分析,随后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11—2020年,贵州省茶产业以较快速度增长,旅游业因2020年疫情来袭遭受重创,综合发展水平有所下降;茶旅耦合度较为稳定,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耦合协调等级从失调转变为协调。下一步,应分别从茶产业和旅游业入手促进茶旅产业向更深层次融合发展,进而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创业被提到了新高度,社会、政府、学校都对大学生创业有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经济大气候不景气,大学生创业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大学生为何不利用我国传统的自身优势来寻找创业的突破点,例如茶行业。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从古自今,茶文化源远流长,如果利用现代的技术对茶文化进行创新,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发挥,不仅能够更利于推广茶文化,而且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渠道。本文主要根据目前茶专业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给想要创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扁形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云  李春华 《茶叶科学》1995,15(2):121-126
对影响扁形名茶氨基酸含量的因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是其主要的原因,7个品种鲜叶氨基酸总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差异更加悬殊,高低可达1.5倍至20几倍;其次是鲜叶摊放,鲜叶摊放至含水量约70%时,由于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但摊放过度,其含量又会下降;第三是制茶工艺,与炒青和烘青工艺比较,半烘炒工艺的成茶中的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炒青工艺次之,但3种工艺对氨基酸总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本报道了亚硫酸氢钠在丘陵茶上的应用,通过产量计算、感官审评及生化分析,表明亚硫酸氢钠能摔跟头高产量11.5%,品质提高半个等,茶叶内的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主要成分均有所提高,它的应用将为丘陵茶的高产优质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