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耕读教育的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和使命。文章解读了耕读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地探讨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现实价值,为更好地延续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探究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耕读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耕读教育衍生出新的内涵和要求,对提高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演变,提出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以“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通过构建四个“协同机制”,统筹耕读教育与课程发展,为培养“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耕读文化发端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反映了古人安身立命、立己达人的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涵养学生“三农”情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4.
耕读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重要连接点,是促使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关键载体。以耕读传家为基石的耕读教育蕴含着个人与家族的美好期望,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演变而越来越丰富。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农高校应不断贯彻和落实耕读教育,努力探索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新范式,推进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校园及社会耕读教育文化环境,通过改革考核机制、加强经费投入等方式构建高校耕读教育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实现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耕读教育同时要求践行“耕”和“读”,是赓续优秀传统耕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厘清和分析耕读教育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表明涉农高校要强化组织管理工作、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才能在新型人才培养中有效推进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6.
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解读耕读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公共必修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分析该课程“读—耕—再读”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强化农科特色,突出“三农”本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良好的课程效果。耕读教育要融入课程改革,需要全程贯穿育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耕读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以此探索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7.
耕读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从耕读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推广的意义入手,对耕读文化的起源以及现有的推广方法进行探讨,认为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读文化的推广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共同递进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  相似文献   

8.
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的必修课,实施耕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涵养生态素养,培育具有知农爱农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相融合,以耕读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育人,在平台、机制、师资和基地建设上精准施策,率先打造了以“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核心的首都耕读教育体系,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开展耕读教育是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强农兴农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以兴天下之农事为己任,研究提出高校耕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生产劳动阶段,劳动教育阶段,耕读教育阶段。确立新时代耕读教育指导思想,以新农科内涵建设为引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蜀韵耕读”教育育人体系:一是组建“三育”师资队伍支撑体系;二是创建“三读”课程育人体系;三是创构“三耕”实践育人体系;四是架构耕读教育全方位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助力培养了一批“学农为农”情怀深厚、“强农兴农”能力突出和“知农爱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建设,在增进民众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针对农民思想素质有待提升、文化建设主体日益减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这四个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发展乡村经济、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阐述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耕读教育对于农业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优秀耕读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推广传承耕读教育既是当下的时代课题,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针对农学专业开设耕读课程的必要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与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农学耕读课程教学更好地开设农业发展史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开展耕读教育涵养“三农”情怀的保障机制走出一条兼具时代气息和学科特色的立德树人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彭万勇  范晓  谷继建  张锐 《安徽农业科学》2023,(24):269-273+277
新时代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人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上千年的耕读教育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学校教育应传承耕读精神“耕”而“养生”“读”而“明道”,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耕读文化及耕读教育文献梳理开篇切题,论及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认为学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缺位与实践存在困境两大问题,并分析显示系耕读教育价值被低估、耕读教育传承创新不够及耕读教育制度未建立健全三大原因导致。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耕读教育内容设计、环境条件构建及评价机制三方面设计了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堪担民族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高校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应具有新的教育内涵,应重点围绕“三观一能”的教育维度:培养“尊重劳动与崇尚劳动”的意识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意识与人生观教育、培养“胸怀天下与人类情怀”的意识与世界观教育、培养“独立自立与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教育。开展好新时代耕读教育,构建起“自立自强,责任在肩”的内涵体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体系、“全人发展,个性塑造”的路径体系、“提质创新、赋能创业”的实践体系、“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实施体系,切实全面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作为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州的黔南州,其乡村振兴关乎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有力助推黔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嵌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固有根脉,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色;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具有助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功能。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双向度互动嵌合性,即主要体现在嵌合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四个维度。把握此嵌合性,有助于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实施。  相似文献   

16.
耕读教育富含思想政治教育“营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应然之策、实然之义和必然之举。耕读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的有效契合,将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加快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的理路。  相似文献   

17.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源泉和基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并据此进行创造性转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为乡村文化重塑的鲜活载体和智慧源头。现阶段,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一些地方暴露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重视程度不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断层、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存在缺失等一些问题。需将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发展融入到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体现出其时代价值。在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切实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形成文化凝聚力,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确保乡村文化健康发展,充分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劳动素养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教育作为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实践。但目前高等院校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规划、可操作的课程载体,并未完全发挥育人功能。课程组以通识课“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为依托,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设计了劳动耕读教育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耕读文化中的物态元素、文化制度元素、文化行为元素和精神元素,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达到“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课程目标。通过对“节气与作物生产实践”这一系统性劳动耕读教育课程的案例分析,拟为高等农业院校劳动耕读教育提供一条富有启发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目前国内耕读教育研究处在起步期,相关研究有亟待完善深化之处,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有待深入挖掘,研究方法实证性有待加强,涉及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今后应深化理论研究,为新时代耕读教育提供内容滋养;提升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加强系统观念,拓宽实践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