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何炳伟  韩沁哲 《绿色科技》2022,(20):36-41+45
以长沙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9年MODIS地表温度产品数据,选取景观指数分析了不同季相和昼夜间地表热力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等级热力景观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特征规律与地表温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与昼夜间地表热力景观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夏季高温区最为集中;(2)中温区在长沙市地表热力景观中面积占比最大,地表热力景观聚集度指数差异显著,高温区聚集度指数整体上较高;(3)建设用地景观斑块聚集程度越高、面积占比越大,地表温度就越高;林地、草地和水体聚集程度越高、面积占比越大,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研究结果可为管理决策部门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二滩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9年和2003年2个时段的TM、ETM 遥感数据,在GIS和FRAGSTAT景观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对二潍库区(盐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面积减少,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②耕地的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密度上升,有林地的斑块数目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草地的斑块数目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③有林地、灌木林地的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略有上升,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而耕地、草地、疏林地的该指数略有下降,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④从景观水平上看,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是斑块数明显增加,拼块平均面积减少,斑块密度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少,说明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蔓延度上升,散布与并列指数减小,说明景观的连通性增强。⑤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增加,坡度较大的地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相应地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3.
等戛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RCGIS9和FRAGSTAT3.3软件支持下选取以下森林景观格局指标:斑块面积、面积百分率、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平均最近距离、面积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蔓延度指数、优势度等来描述等戛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等戛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雨林和中山湿地常绿阔叶林景观在总体景观中处于主导地位.农地、经济林景观破碎化严重,受人为影响大.等戛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高,景观要素类型较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受到较好的保护.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别较大,以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对海南岛三大典型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林地、耕地等类型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水域类型面积呈增长趋势,南渡江流域建设用地类型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流域。(2)在类型层次上,流域内林地、草地和耕地景观斑块异质性强,斑块离散程度增大,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趋于复杂化;在景观层次上,流域内景观具有破碎度高、异质性强、连通性下降、景观均衡分布、优势度降低的变化特征,其中南渡江流域景观变化更为显著。(3)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口数量、GDP等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综合分析了海南岛三大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为海南岛典型流域的后续水土治理、景观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云南省德宏州土地利用的状况与问题,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集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各年度不同地类的分布与变化,并通过CA-Markov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30年间德宏州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研究区以林地为主,耕地、水体和人造地表面积占比呈增加的变化动态,且人造地表的面积增加最快;草地、灌木地和湿地呈减少的变化动态。(2)预计2030年,林地面积将明显减少,主要转换为草地、灌木地和水体,但仍是研究区的主要地类,人造地表面积仍持续增加且多数是由耕地转换而来。(3)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在2020年达最高,预测破碎化有降低的趋势,斑块形状逐渐规则,异质性降低,原有优势地类对景观控制作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德宏州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和制定土地利用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竹山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竹山县1999年、2005年、2011年及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Arc GIS,ENVI和Fragstats等软件,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近18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水域为主,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2)土地转移主要以耕地和裸地转出,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转入为典型特征,土地利用总体趋势与状态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3)景观结构上,林地一直是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面积占比顺序并未发生改变,斑块总数量呈下降趋势;4)景观异质性上,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蔓延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林地对整体景观格局控制力增加,各类景观类型空间连通性增强;5)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GIS技术,结合嘉荫县的实地踏查,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利用形状指数、近圆指数、分维数、景观要素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E等指数来对嘉荫县森林景观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嘉荫县的景观类型可划分为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及其他林业用地,柞树林、杨树林、白桦林、黑桦林、针叶纯林、阔叶混交林、珍贵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农田、沼泽地和其他非林业用地等16类;嘉荫县的主要景观为阔叶混交林、农田、柞树林、白桦林和沼泽地,占了总面积的88.15%;嘉荫县的土地利用类型不是很丰富,林业在嘉荫县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手段,研究了北京市大兴县从50年代至90年代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从50年代至90年代,旱地和荒地的面积逐渐减少,水浇地、林地、菜地、果园和各类特殊用地的面积逐渐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和城市化指数不断上升,景观优势指数逐渐下降.大兴县景观斑块的形状比较简单,各斑块的分维数较低,不同斑块的分维数的差异较小.由于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从50年代至90年代,大兴县的景观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该县的生态环境和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土地荒漠化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利用长沙市主城区2000年、2011年和2022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相关空间分析理论方法,探讨研究区绿色空间与地表温度的格局特征以及2者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2年,研究区绿色空间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先减弱后增强,景观多样性增加,边界形状复杂程度降低;绿色空间与地表温度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绿色空间聚集的山地丘陵,地表温度较低,而绿色空间分布较少的城市建成区,地表温度较高;绿色空间各面积指数与地表温度为负向关系,斑块密度与地表温度为正向关系,且相关性增强;边界密度、香农均匀度、景观形状指标、景观分割度与地表温度2000年为负向关系,2011年及2022年为正向关系,且相关性先增强后减弱。绿色空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机制,对有效缓解城市热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两方面选取了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分散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7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19年和2021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在土地利用变化方面,钱江源国家公园以林地和园地为主,占公园总面积的92%以上;与2019年相比,2021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大,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面积减少最多的是耕地,森林覆盖率稳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园区在林业生态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效;(2)在景观格局演变方面,2019年和2021年景观类型尺度和景观水平尺度的指数变化情况反映出园区内景观异质性趋缓,逐渐向优势景观均质化、整体化发展,且各类景观的交错分割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利于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丰富度密度、均匀度、分离度、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的多样性丰富,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相对均匀,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较轻,经济林和农田等人工景观较破碎,表明人为干扰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12.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M apInfo技术,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塞罕坝地区不同地貌下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深入探讨了森林景观的林分类型、起源和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塞罕坝山地的斑块密度、边缘密度、破碎度,分别都高于沙地和曼甸,但山地的景观多样性低于曼甸和沙地。森林景观以落叶针叶林面积最大,为38 306.7 hm2,其次是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分别为16 470.5hm2,9 455.5hm2,灌木林和混交林面积最小。曼甸以落叶针叶林景观优势度最高,且多为落叶松人工纯林;山地以落叶针叶林和阔叶林景观优势度较高,其中,阔叶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树种以桦树为主;沙地以落叶针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优势度较高,其常绿针叶林多为人工樟子松纯林。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靖州坳上镇2004和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划分为8个景观类型,运用AreGIS9.2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其2004和2007年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要素之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未成林造林、杉木林面积增加十分显著。增幅分别为154.86%、13.83%;阔叶林、松木林面积减少十分明显,减幅分别为26.92%、42.24%;2004年森林景观以杉木林、阔叶林占主导优势,2007仅以杉木林占优势,阔叶林优势度降低了20.25%;通过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森林景观的异质性降低,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程度发展,斑块形状向着简单化和规则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省蕲春县印度IRS P6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ArcGIS 9.2以及ENVI为空间地理数据处理平台提取该县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对蕲春县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县景观多样性较高,斑块类型丰富,但分布不均。具体表现为:针叶林面积最大,为优势景观;河流、湖泊和水库成大面积连片聚集状态分布;灌木林、阔叶林、无林地、水域分布零散;其它(主要为村镇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最多,斑块面积小且分散。  相似文献   

15.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以黄土高原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例,选取优势树种(组)、海拔、坡度和坡向作为分类因子,利用ArcGIS,按分类因子分割林场森林景观空间为56 672个空间基本单元,建立起量化的、与植被和环境因子相关的森林景观空间基本单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所有基本单元聚合为不同相似水平上的景观要素类型,结合生态特征和经营需要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7种景观要素类型,生成了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图。斑块特征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该林区森林景观中以小斑块要素比例最大,中、小和巨大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91.91%。栎类林具有最大的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最大生境面积和内部生境指数,是该地区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小、仍需要进行保护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保护大型斑块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优势度相对较低,表明景观异质性好。  相似文献   

17.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件为基础,结合二类调查资料和GPS实地布点,借助于ARC View和Fragstats软件,从不同尺度将集水区森林景观进行了分类归并,包括2个森林景观类、3个森林景观系、6个森林景观组、5个森林景观型和9个森林景观亚型。其中,生态型森林景观系是研究区域内的森林景观主体,森林景观多为幼龄林和疏林,针阔混交林的比重相对较低。各种森林景观类型景观斑块面积较破碎、形状较规则,受人类活动干扰普遍较为严重,宜以培育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抚育,发展多种模式的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观格局分析反映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等方面的特征[1],通过对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确定格局形成的影响因子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而揭示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的关系,发现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达到调整景观格局,优化景观功能的目的[2-3].  相似文献   

19.
马鞍山城市森林景观镶嵌与其城郊分布梯度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及3S技术,研究马鞍山市区63.8 km2城市森林景观特点及与其他景观的关系;并沿城市南北纵轴设立样带,采用移动窗口法对6个样区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进行计算,分析城市森林斑块在城市中心与城郊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城市的景观要素有各类硬质铺装表面、城市森林、农业用地、水面与一般绿地五大类,分别占67.25%、16.47%、11.9%、3.99%、0.39%;景观多样性指数1.071 28;主要景观要素的优势度排列顺序为硬质表面0.573,城市森林0.472,农田0.122,水面0.114,一般绿地0.029,城市森林已具有较高的环境控制能力.城市森林类型有风景林、庭院林、游憩林、道路林、苗圃及防护林;分别占城市森林面积的40.8%、23.9%、21.5%、7%、3.6%、3.2%;风景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少;庭院林斑块数量最多,道路的绿化质量较高.城市森林斑块数达到2 464,最大面积185.1 hm2,平均面积0.43 hm2,大面积的风景林地主要集中在城市西侧;城市森林的景观密度及最小距离指数都反映其具有一定程度聚集分布的特征;而农田在城南与城北近郊具有较高的聚集性;城市森林在城市南北轴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化,其面积比、斑块密度等城区高于近郊;城市北侧的城市森林要优于城市南侧.  相似文献   

20.
文中基于ArcGIS栅格数据,运用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3.3,提取单个斑块面积(AREA)、斑块周长(PERIM)、形状指数(LSI)等景观指数对重庆市万盛区景观格局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万盛区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体现不同山地型城市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