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辽沈Ⅰ型日光温室环境及保温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东北型节能日光温室——辽沈I型日光温室在采光设计、保温设计、结构设计等方面性能优越,具有较齐备的配套设施。该文通过试验对沈阳农业大学工厂化中心9#日光温室的温、光、湿等环境及保温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测试分析表明,测试期间,室内最低温度8.2℃、最高温度32.3℃,室内平均温度15.0℃,室外平均温度-17.3℃,室内外平均温差32.3℃;土壤1、3.5、50 cm的平均温度基本相同,分别为14.2、14.2、14.8℃。墙体的平均蓄热为8.35 MJ/(m2·d),夜间向室内放热1.69 MJ/(m2·d),通过墙体向外散失的热量2.61 MJ/(m2·d);后坡平均蓄热3.45 MJ/m2·d,夜间向室内释放的热量较小,仅为0.07 MJ/(m2·d),后坡的热损失较大,平均2.04 MJ/(m2·d);通过地下5 cm处土壤热流量分析,土壤的平均蓄热0.75 MJ/(m2·d),夜间平均释放热量0.48MJ/(m2·d);前坡的平均散热量为7.55 MJ/(m2·d),散热量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磁化水灌溉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株重金属耐受性方面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镉胁迫(0 μmol·L-1、50 μmol·L-1、100 μmol·L-1)下磁化水灌溉处理对1 a生欧美杨''I-107''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镉胁迫会显著降低植株高生长和根茎叶干物质量;低浓度(50 μmol·L-1)镉处理促进根系直径及体积增大(P<0.05),高浓度(100 μmol·L-1)则会抑制根系各形态参数;镉胁迫下欧美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50%、43.24%和19.27%、46.37%(P<0.05),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Ci)分别降低13.68%和33.68%、8.07%和27.81%、5.00%和14.99%(P<0.05),同时,PSⅡ潜在活性(Fv/Fm)、最大光化学速率(Fv/Fo)、光合性能指数(PIabs)和量子产额(φEo)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磁化水灌溉提高镉胁迫植株高生长及根茎叶干物质量,增加植株根系长度及表面积;同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0 μmol·L-1和100 μmol·L-1镉胁迫下分别提高16.99%、40.20%,8.67%、39.10%和17.32%、50.52%(P<0.05);GsCi及WUE显著升高,Tr则降低24.20%、23.33%、12.06%(P<0.05);另外,Fv/FmFv/Fo、PIabs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磁化水灌溉处理有助于提高镉胁迫下欧美杨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维持光合机构功能,增强光合碳同化速率,减轻镉胁迫对植株生长发育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养猪废水成分复杂,所含悬浮性固体对其生物发酵过程影响显著;利用经过粉碎压实后的玉米秸秆对养猪废水进行负压抽滤,吸附截留废水中的悬浮性固体。再利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blanket)反应器对过滤后的养猪废水进厌氧发酵,探究发酵过程中随着有机负荷的增加,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去除率、pH值、产气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最优负荷时厌氧消化污泥中的细菌与古菌群落组成。过滤试验表明,在过滤压差为40kPa、滤层厚度为15cm、滤料压实度为1.6倍密度(148.8kg/m3)时有较好的过滤效果,此时总固体(TS,total solid)、挥发性固体(VS,volatile solid)、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3.08%、28.05%、23.01%。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5±1)℃时反应器稳定运行的最高负荷为11 kg/(m3·d);反应器处理效果最优的负荷为10 kg/(m3·d),此时进水COD浓度为5 000 mg/L、COD去除率为76.46%、容积产气率为1.51m3/(m3·d)。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厌氧发酵过程由多种微生物菌群协同作用,主要的细菌群类是Firmicutes、Bacteroidota,主要古菌群类为Halobacterota,且高效产甲烷菌分布丰富。试验结果为利用作物秸秆过滤养猪废水进行以废治废的技术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两只750mlUASB反应器分别作为酸化相和甲烷相进行农业废弃物厌氧处理的研究,两相中,都培养出了颗粒污泥。酸化相有机负荷达240kgCOD/m3[bed]·d,HRT=1.6h,酸化率66%,COD去除率4%~8%,甲烷相有机负荷达88kgCOD/m3[bed]·d,HRT=3.7h,COD去除率大于85%。两相COD总去除率大于90%,总有机负荷60kgCOD/m3[bed]·d。并结合扫描电镜照片,对两相颗粒污泥的形成,菌体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温室弱光制约着番茄生产,选择对弱光敏感性较强的生育期进行阶段性补光是经济可行的干预方式之一。为了探究番茄不同生育期的弱光敏感性,该研究在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中种植番茄“丰收74-560RZ F1”,以全生育期1000 μmol/(m2·s)的光照强度为对照,分别于番茄花期、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期中的某一时期进行弱光处理(弱光处理的光照强度为160 μmol/(m2·s),同处理其他生育期光照强度均保持1000 μmol/(m2·s)),通过对番茄风味及品质相关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分析阐明番茄品质形成对不同生育期弱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各生育期弱光处理均降低了番茄果实总黄酮、多酚和番茄红素的含量,其中,花期弱光处理下番茄总黄酮及多酚含量均为处理间最低,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35%、29%(P<0.05);花期和转色期弱光处理下番茄红素含量均低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45%和60%(P<0.05);所有处理下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与总黄酮、多酚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2)各生育期弱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番茄果实中醛类、酮类、酯类、烃类及醇类等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的总数量和总含量(P<0.05),所有处理均为醛类含量最高,醇类含量最低。膨大期弱光处理检测出的挥发性物质总数量最少(为40种,较对照减少9%),花期弱光处理下番茄挥发性物质总含量最低(较对照降低了28%);其中,花期处理下醛类、酯类及其他类挥发性物质含量均为处理间最低,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31.7%、64.1%、56.8%;花期和膨大期弱光处理下番茄果实中醇类物质含量均低于其他处理,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和28.2%(P<0.05);此外,酯类物质在所有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该类挥发性物质的弱光敏感性较强。研究表明花期弱光胁迫对番茄果实品质和风味相关次生代谢物积累的不良影响最大,较其他生育期而言,番茄花期弱光敏感期更需要采用人工光源进行及时合理的补光以降低损失,而对于花期补光强度及适宜光质需根据补光效果预期及补光成本预算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水分供应对甘薯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探讨不同水分处理对甘薯光合与荧光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鲜食型甘薯‘烟薯2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水分处理下甘薯叶片的光合-光响应过程及其荧光特性,并利用不同模型对光响应过程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和淹水处理显著降低了甘薯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当PAR≤1 000 μmol·m-2·s-1时,干旱及淹水处理Pn的降低主要受气孔限制,当PAR>1 000 μmol·m-2·s-1时,Pn的降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荧光参数表明,干旱及淹水处理下甘薯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光的捕获及吸收能力下降,热耗散增加。光响应模型以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精度最高,且能拟合出饱和光强,适用于不同的土壤水分环境。模型拟合参数显示,所有处理甘薯叶片初始量子效率(α)为0.039~0.055,位于0~0.125的理论范围值内,干旱、淹水处理下甘薯叶片表现出显著的光饱和、光抑制现象,光能利用减弱,且淹水处理的光利用能力小于干旱处理。综合分析认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甘薯不同水分条件下光响应变化最佳模型。干旱及淹水处理均会对甘薯光系统造成损伤,使甘薯光合能力下降,淹水比干旱更易于降低甘薯叶片对光的利用能力,高光强会加重甘薯水分的胁迫程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保水剂(Guilspare)施用量(0,2,4,6 L/m2)结合豌豆(Pisum sativum Linn)翻压对攀枝花平地镇新垦植烟土壤保水能力、土壤培肥和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可使土壤的失水过程显著减慢,保水效果4 L/m2 > 6 L/m2 > 2 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有效氮、有效硼和速效钾含量,4 L/m2保水剂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6.1~28.3倍,保水剂主要通过增加翻压豌豆的生物量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影响烤烟农艺性状,4 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使烤烟叶厚度或叶质重增加,2 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使烤烟产量增加了10.30%,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提高了烤烟单叶质量和产量。在烤烟化学指标方面,6 L/m2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处理烤烟中部叶的总氮和钾含量分别为1.67%,2.24%,均达到优质烟水平(总氮含量1.5%~2.5%,钾含量>2.0%),保水剂结合豌豆翻压降低了烤烟糖碱比,提高了氯钾比,使烤烟内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之间趋于平衡,增加了化学成分的协调性。保水剂结合绿肥增加了烤烟下部叶的综合质量,降低了上部叶和中部叶的综合质量,可能与新垦植烟土壤中部叶和上部叶生长期靠后而得到的土壤水分和肥力供给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8.
土壤种子库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的恢复和演替中起重要作用,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土壤种子库特征,评价植物替代控制刺萼龙葵的效果,调查了河滩及农田边缘两个典型生境中的刺萼龙葵土壤种子库特征,分析了刺萼龙葵种子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变化动态,并利用多种多年生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对刺萼龙葵进行替代控制研究,以期为刺萼龙葵生态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两个生境中共鉴定出23种植物,禾本科和菊科为优势科;河滩及农田边缘刺萼龙葵种子总储量分别达347粒·m-2和2 600粒·m-2,占整个种子库的2.46%及35.16%。2)河滩生境中刺萼龙葵种子多集中于表层(0~2 cm)土壤,占种子总量的64.3%,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农田边缘生境0~2 cm、2~5 cm和5~10 cm 3层种子数量差异不大(P>0.05),分别占种子总量的32.7%、38.2%及29.1%。3)两个生境中刺萼龙葵种子主要集中于4月份采集的土样中,分别为273粒·m-2(河滩)和1 970粒·m-2(农田边缘),显著高于6月份与8月份采集的土样种子数(P<0.05);4)从替代控制第2年起,刺萼龙葵的密度、生物量及土壤种子储量即被控制在较低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0.05),沙打旺+苇状羊茅+冰草+羊草组合对刺萼龙葵控制效果最佳,同时还可获得牧草鲜重20 396.1 kg·hm-2,干重7 710.6 kg·hm-2(2017年),经济效益可观。5)刺萼龙葵种子库与刺萼龙葵密度(P<0.01)、生物量(P<0.05)呈正相关,牧草产量与刺萼龙葵种子库储量、密度、生物量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降雨显著影响刺萼龙葵种子库储量(P<0.05),可用幂函数模型y=2.619x0.001R2=0.822,F=18.486,P=0.013)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生物炭对生物滤池强化作用及其在“双碳”背景下碳排放量与去除效果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以秸秆生物炭强化曝气生物滤池为研究对象,在中温环境(25~30 ℃)下,探究了生物炭强化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时间、处理能力、稳定性以及日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滤池的挂膜时长为14 d;当水力负荷和进水流量分别为0.045m3/(m2·h)和0.9 m3/d时,系统的最佳进水水力停留时间为8 h,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0%、79.1%、62.5%、78.4%;当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流量分别为8 h和1.2 m3/d,系统最佳的水力负荷为0.030 m3/(m2·h),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3%、87.4%、68.1%、79.0%;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同时期悬浮球与陶粒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相比刚驯化污泥上EPS的含量都有所增加,表明了生物滤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比较稳定且污泥活性也比较好;在8 h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以及进水流量0.9 m3/d的条件下,曝气生物滤池使污水达标排放的碳排放量为9.08 kg/d,因此采用生物炭强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硫自养反硝化对含盐水体脱氮及其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闭合循环养殖系统去除硝酸盐为目的,研究了填料床硫自养反硝化反应器对含盐水体的NO3--N去除效果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反应器对NO3--N浓度为22.5~368 mg/L的含盐水体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性能。(29±1)℃条件下,进水NO3--N负荷0.052~1.088 kg/(m3·d)为最适进水负荷范围,NO3--N去除率大于95%,出水NO2--N浓度小于1 mg/L。进水NO3--N负荷2.171 kg/(m3·d)时,达到最大NO3--N体积负荷去除率,为1.65 kg/(m3·d)。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填料表面生物膜对污染物NO3--N的去除呈半级反应速率关系,反应器单位体积半级动力学常数K1/2v为7.84~ 8.5 mg1/2/(L1/2·h)。建立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该值的计算结果可以预测出水NO3--N的浓度,预测值与实际值采用统计软件SAS 8.0做方差分析表明,Pr>F值分别为0.9732和 0.8845,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一种用于叶片散射光分布测定的新型装置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微功率激光管作为光源,围绕被测样品旋转的硅光电池作为检测器,研制了一种可以测定植物单个叶片反射和透射光在入射面上分布的装置。分别在650 nm和830 nm波长光照条件下,测定了标准白板(参比样)的反射光和大叶黄杨树叶的反射和透射在入射面上的光强分布。测定结果表明该装置有很好的重现性。所研制的装置可用于植物冠层光辐射传输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光对采后果蔬叶绿素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绿素对光不稳定,易降解,为探讨引起该类色素降解的主要因素,并在生产、加工及贮藏中予以克服和避免,更好地保证产品在货架期内的感官品质,提高经济效益。该试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全自动色差计(CIE-L*a*b*)和高效液相色光谱法定量分析叶绿素光降解的变化情况,并对叶绿素光降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光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紫外线对叶绿素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可见光中蓝光、红光对该色素降解作用次之,而红外线对叶绿素破坏作用较小;光照强度为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 lux,温度为25℃的条件下,叶绿素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6.9、14.1、11.5、9.8、8.8、8.2、7.1、6.0、5.2、4.0 h;相同条件下叶绿素a的降解速率约为叶绿素b降解速率的3~4倍;叶绿素在温度60℃以下降解不明显;氧气在叶绿素光降解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结果对绿色果蔬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产品感官品质控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可控LED亮度的植物自适应精准补光系统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人工补光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一种新型光源在作物补光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常用的定光照度、定光质补光方式存在的不足,该文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作物特性、光合有效辐射、环境温度等因素的自适应精确补光系统。该系统实时监测特定波段光照度、环境温度,精确计算作物补光量,并通过脉宽调制(PWM)信号控制红、蓝光LED灯组亮度,支持对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下的按需分波长定量补光,具有精确化,智能化,低能耗的特点。经温室实际生产过程的试验结果表明,补光系统性能可靠、达到了定量精确补光的设计要求,可避免植物生长不同阶段补光不足或过量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在现有温室光环境调控模型中,未考虑光质-光强的协同影响以及净光合速率与光能利用率双优化的问题。该研究面向温室黄瓜的高效补光,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思想的光质-光强协同调控方法。通过设计多因子耦合的净光合速率试验,获取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数据,建立净光合速率模型,并计算叶片尺度的光能利用率;构建光能利用率与净光合速率双优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获取非劣解集,基于理想解逼近算法得到光质-光强的调控单点,从而建立设施黄瓜红、蓝光模型。理论验证试验表明,与光合最大补光法相比,净光合速率降低21.39%,需光量降低59.40%;与固定光质0.5和0.8相比,在相同光强下净光合速率依次提升3.66%和9.69%。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际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固定光质法相比,在耗电量相近的前提下,生理指标均优于固定光质补光法,且在茎粗、干质量以及壮苗指数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光合最大补光法相比,生理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且耗电量节省27.43%,表明本研究方法在保证生理指标高水平的前提下,有效节省了光电资源的消耗。本研究方法为设施农业调控提供了新型补光策略,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小麦叶色的光照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为更好的将其应用到虚拟作物中,用RGB系统表示叶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光照技术,将太阳光分为环境光、漫射光和镜面光3部分,分别研究了这3部分光对叶色的影响,并根据颜色和太阳光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小麦叶片颜色的识别模型。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育苗质量,降低冬春季低温弱光环境对设施种苗优质生产的制约,本文利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的LED光照与环控技术研究光质和日累积光照量(Daily Light Integral,DLI)对番茄种苗形态建成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通过对光能利用效率(Light Energy Use Efficiency,LUE)和电能利用效率(Electric Energy Use Efficiency,EUE)的实际测试,分析人工光育苗的能耗水平。光质环境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选用红蓝比(R∶B)为0.9的白色LED和R∶B为1.2和2.2的白红LED灯具,在DLI为10.1、12.6和15.1 mol/(m2·d)下培育"丰收"番茄种苗31 d。结果表明:在LED下生长的番茄种苗的壮苗指数、生物量和光合能力均显著优于荧光灯下,增强DLI有利于番茄种苗的形态建成和生物量累积;在R∶B为1.2的白红LED(L1.2)下设置DLI为12.6 mol/(m2·d)时,番茄种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干质量日均增长量(G值)、壮苗指数、及干/鲜质量都达到最大。番茄种苗在相同光质下的光合能力不受DLI的影响,但在L1.2下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利用LED生产番茄种苗的LUE和EUE比在荧光灯下显著提高,当DLI为12.6 mol/(m2·d) 时,L1.2下的该值比荧光灯下分别提高79%和321%。因此,R∶B为1.2的白红LED比其他光质的LED更适合番茄种苗生产,推荐DLI为12.6 mol/(m2·d) 作为番茄设施育苗的光环境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光照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该文研究了不同光质(红光、橙光、白光、蓝光、绿光和黑暗环境)和光照起始阶段(分别从受精卵,担轮幼虫,眼点幼虫)对皱纹盘鲍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蓝、绿光以及黑暗环境下,幼虫的孵化率都超过80%,与红、橙、白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红、橙、白光下,幼虫的畸形率则均较高,且与其他光质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红光下,幼虫的畸形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超过10%。蓝光下,从担轮幼虫阶段起始光照,幼虫的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红、橙光和黑暗环境下,不同光照起始阶段幼虫的变态率均较低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蓝光下幼虫的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绿光和白光下幼虫的变态率也较高且二者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蓝、绿光和黑暗环境下担轮幼虫的规格显著大于白、红光组(P0.05),且3种光质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蓝、绿光下,从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起始光照,幼虫形成次生壳和变态时的规格显著大于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组(P0.05),但从眼点幼虫阶段起始光照组,幼虫所需的变态时间显著长于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阶段起始光照组(P0.05)。因此,在皱纹盘鲍的幼虫培育过程中,选择蓝、绿光并且从担轮幼虫期起始光照对提高苗种孵化效率、增加单位水体产量和促进鲍育苗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组培微环境热平衡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对组培苗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会引起微环境温度强烈变化。为探讨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对组培微环境温度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下,组培环境中各主要测点温度的历时变化值,分析了组培微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和热平衡过程,建立了组培微环境的热平衡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增高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所导致的微环境温升高于经验估测值,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微环境温度,进一步的分析指出调控组培箱内气温和支承板温度是降低组培微环境温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40种阔叶树树冠的外、中、内层同龄叶中,均以外层叶的气孔密度最高,其次为中层叶,内层叶气孔密度最低。新银合欢和马尖相思幼苗在高光照强度下所形成的叶气孔密度最高,中等光照者次之,低光照者最低。在蓝光照射下形成的叶气孔密度最高,其次为红光照射者,自然漫射光下最低。这说明光照强度和光波长对气孔密度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蛋种鸡对本交笼产蛋窝内光环境的偏好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蛋窝是种鸡表达行为需求的必要福利设施,为明确本交笼养模式下种鸡对产蛋窝内部光环境相关设计参数的需求,探究种鸡对产蛋窝内部LED光环境的偏好性选择,该研究采用窝内蛋比例、产蛋行为与竞争行为作为评价产蛋窝使用效果的指标,选择LED白光(400~700 nm)、LED红光(585~690 nm)、LED蓝光(460~490 nm)3种光色作为诱导光源,每种光色设置2种不同的光照强度(5 lx、30 lx),对照组为无光源诱导组,对比7个试验组产蛋窝使用效果。结果表明,产蛋窝内设置30 lx的LED白光与蓝光时,窝内蛋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在33周龄时,窝内蛋比例可达91.5%±3.4%、93.2%±4.5%。30 lx的LED白光与蓝光组鸡只的打斗行为与排挤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30 lx的LED红光组鸡只啄羽行为频次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竞争行为频次随时间分布的趋势与产蛋数量随时间分布趋势一致,产蛋数量与竞争行为频次主要集中在开灯后的第2~5小时,开灯后第3和第4小时为产蛋高峰。鸡只更偏好于30 lx的LED白光与蓝光作为产蛋窝内诱导环境,在该刺激下鸡只的产蛋行为可较好地表达,产蛋窝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