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减肥增效的内在机制,依据7年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为主处理,配施有机肥(用量30 t·hm-2)和不施有机肥为副处理,单施化肥处理分别记为N0、N75、N150、N225、N300,配施有机肥处理分别记为MN0、MN75、MN150、MN225、MN300。在分蘖、拔节、开花、灌浆、成熟期采集植株地下(0~20 cm根系)和地上部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先增加后减少,而千粒质量则逐渐下降。配施有机肥处理有效穗数较单施化肥处理整体提高7.1%。MN150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到6 311 kg·hm-2。单施化肥处理籽粒对氮素的吸收主要通过花前氮素转运,而配施有机肥处理花前氮素转运和花后吸收对籽粒氮素积累作用同等重要。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9.80%、33.10%。花前氮素转运以茎秆为主,花后氮素积累量在MN150处理最高。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降低施氮量在增加氮素利用率与农学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适量增施氮肥显著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单施化肥和配施有机肥分别在N225、MN150处理达到最高,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分蘖、拔节、开花和灌浆期分别提高25.94%、12.88%、9.90%和12.35%。综合来看,有机无机肥配施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既能促进冬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又有利于保证西北旱地冬小麦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
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施氮条件下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对通过种植密度调控玉米个体光合作用与群体产量关系,实现玉米稳产丰产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在甘肃河西走廊,通过3 a田间试验,以施氮360 kg/hm2(N360)和不施氮(N0)为主区,玉米种植密度75 000株/hm2(D1)、87 000株/hm2(D2)和99 000株/hm2(D3)为副区,研究施氮条件下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特征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试区玉米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和大气温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6:00,而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6:00,最小值出现在14:00。施氮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片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N360较N0在8:00-18:00的Pn平均增加19.5%~41.7%、Tr平均增加27.4%~44.1%、Gs平均增加27.4%~44.1%,但叶片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灌浆期8:00―18:00的PnTrGs呈降低趋势;N360D2与N360D1玉米灌浆期Pn差异不显著,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玉米灌浆期8:00―16:00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影响。N360较N0同时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但使玉米收获指数降低3.5%~5.3%;在N0中D2玉米籽粒产量大于D1和D3,而在N360中D2玉米籽粒产量与D3无显著差异,均显著大于D1;N360D2与N360D1的玉米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均大于其他处理。总之,在施氮360 kg/hm2条件下,种植密度从75 000株/hm2增加到87 000株/hm2,能够使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提高收获指数,促进生物产量向籽粒产量的转化效率,获得最大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北疆绿洲区滴灌春小麦的灌溉制度,采用控墒补灌法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滴灌春小麦光合特征、干物质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开花期小麦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显著(P<0.05)升高。小麦旗叶各时期净光合(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显著(P<0.05)升高,而胞间CO2浓度(Ci)变化趋势相反;过量灌溉T5各时期Gs均有所降低,PnTr成熟期下降显著(P<0.05);亏缺灌溉(T1)Pn峰值提前至孕穗期,各时期WUE均最低、LS最高。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花前同化物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墒度随灌水量增加显著(P<0.05)降低。二次曲线拟合表明,灌水量为371 mm时可取得7 450 kg·hm-2的高产,灌溉频率约每7 d灌1次是本地区春小麦的最佳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覆膜与施氮量对陕北地区玉米生长特性及氮素转运的影响,以‘郑单958’玉米为供试材料,共设置11个处理,种植模式分为露地种植(M0)和覆膜(M1),施氮量分别为80(N1)、120(N2)、160(N3)、200(N4)、240(N5)kg/hm2,以露地种植下不施氮作为对照组,测定玉米生长、产量、氮素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覆膜与施氮量对大田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有显著影响,且随着生育期推进,玉米各生长指标均呈快速升高直至平缓的趋势,二者互作效应对株高具有极显著影响;覆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覆膜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M0M1模式分别在N3N2水平下达到高产,为12 469.02和13 181.66 kg/hm2。随施氮量增加,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积累由高到低为籽粒>叶>茎;玉米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施氮量和覆膜均显著影响玉米氮素转运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呈显著下降趋势;覆膜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降低,而肥料产量贡献率先增后降。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M1N3处理得分最高,因此推荐覆膜条件下施氮量160 kg/hm2作为陕北地区玉米较优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微咸水资源,以加工番茄品种金番3166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灌水矿化度1(S1)、3(S2)、5(S3) g/L和施氮量180(N1)、240(N2)、300(N3) kg/hm2 处理,探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矿化度微咸水与施氮量协同调控对加工番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加工番茄叶片的SPAD值、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在成熟期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大。在S1和S2水平下,施氮量增加(N3)显著提高叶片SPAD值、TrPnGs;在S3水平下,以N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好,且产量相较于N1水平分别提高11.46%、8.69%和5.17%。在N3处理下,S1和S2水平下加工番茄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滴灌加工番茄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变化,灌水矿化度为3 g/L、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促进加工番茄的光合作用并保证产量。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栽培黑果枸杞光合特性和产量对施氮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干旱区栽培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所需的最佳施氮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3个时期(头茬果期、夏果期、秋果期)5个施氮梯度(0、50 g·株-1、100 g·株-1、150 g·株-1、200 g·株-1),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干旱区种植的黑果枸杞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施氮可以提高黑果枸杞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表观量子效率(AQY)、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果实百粒质量、单株产量,并且能降低叶片胞间CO2浓度(Ci)。相关性分析表明,Chl含量与Ci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当全年施氮量为150 g·株-1时叶片Pn最高,3个时期分别比不施氮时高出67.6%、54.1%、44.0%;当全年施氮量为150或200 g·株-1时果实单株产量最高,3个时期分别比不施氮时高出27.6%、32.9%和52.3%。说明当全年施氮量为150 g·株-1时黑果枸杞叶片Pn最大,150或200 g·株-1时果实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宁夏南部旱区全膜覆盖春玉米生育后期土壤供氮不足及减产等问题,以‘先玉698’春玉米为试材,研究常规/控释尿素配施对全膜覆盖春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进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T1(常规尿素基施N 150 kg·hm-2+小口期追施N 75 kg·hm-2)、T2(控释尿素基施N 75 kg·hm-2+常规尿素基施N 75 kg·hm-2+小口期追施常规尿素N 75 kg·hm-2)、T3(控释尿素基施N 150 kg·hm-2+常规尿素N 75 kg·hm-2)、T4(控释尿素基施N 225 kg·hm-2)4个氮肥配施处理。结果表明,与单施常规尿素相比,常规尿素与控释尿素不同比例配施能提高玉米收获期及花后的干物质量,干物质积累过程中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Gmax)和干物质达最大积累速率时的生长量(Wmax)。与其他处理相比,控释尿素配施常规尿素处理下2 a均提高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并促进氮素向籽粒转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平均增幅为20.26%~60.15%(T3),肥料贡献率平均提高12.29%~49.15%(T2);不同配施处理中,2 a分别以T3、T2获得最高产量,平均每年较T1处理和T4处理分别提高 8.82%、4.48%和7.59%、1.58%,穗粒数和百粒质量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的氮肥配施(T2、T3)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生物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可作为宁南山区高效增产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充分利用河套灌区水资源和提高玉米产值的有效途径,在河套灌区以‘陕单609’玉米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常规种植密度6.0×104株/hm2为对照(CK),监测种植密度提高至7.5×104(D1)、9.0×104(D2)和10.5×104(D3)株/hm2对土壤水分、灌水量、田间耗水量、玉米产量及产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的土壤水分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D1、D2和D3的灌水量较常规种植密度分别增加3.81%、9.72%和13.90%,田间耗水量分别增加5.23%、10.71%和15.42%;秸秆生物量分别增加21.97%、41.34%和39.40%,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2.54%、18.47% 和-0.86%;水分生产率分别提高6.93%、7.01%和-14.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00%、16.39%和1.74%;生产成本分别增加2.17%、4.35%和6.52%,总产值分别提高13.27%、20.47%和2.67%,净产值分别提高21.46%、32.12%和-0.12%。综上,河套灌区‘陕单609’种植密度提高至9.0×104株/hm2时,可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玉米产量,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施用玉米秸秆生物炭对重金属镉(Cd)生物有效性及其产生的植株生长胁迫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向模拟土壤溶液中加入0%和2%(m/V)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在不同pH值(4.3和7.0)条件下,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Cd2+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行为,并结合生菜(Lactuca sativa var.longifolia)幼苗植株的生长、根毒性及其Cd积累量的研究,探讨了生物质炭影响下Cd生物有效性与其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物炭表面负电荷量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增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通过静电效应吸附Cd2+;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Cd2+在玉米秸秆生物炭上的吸附行为,且方程表征的Cd2+最大吸附量参数Qm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生菜幼苗的根长和干质量均随生物炭的施加而增大,而根中Cd积累量则随生物炭的施加而降低;与模拟土壤溶液中Cd总量(Cdtotal)和根中Cd积累量相比,溶液中Cd2+浓度指标能够更好地预测幼苗根伸长抑制率RRE(r2=0.80,P<0.001)和根中Cd积累量(r2=0.88,P<0.001)。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及其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行距和灌水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塑料大棚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行距和灌水量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试验于塑料大棚内进行,以基质栽培的番茄品种‘金鹏14-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行距,宽窄行栽培,窄行距为40 cm,株距35 cm,大行距设置L1(70 cm,5.19株/m2)、L2(120 cm,3.57株/m2)和L3(170 cm,2.72株/m2)3个水平;副区依据植株日蒸腾量(ET)设置2个灌水量水平:常规灌溉(N)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25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50 ET,轻度亏缺灌溉(K)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00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20 ET;两两组合成L1N、L1K、L2N、L2K、L3N和L3K共6个处理。通过测算番茄植株形态指标、干鲜质量、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等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对种植行距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番茄株高、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产量、冠层辐射截获量(IPAR)均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降低趋势,L1N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高5.65%~55.65%;茎粗、叶面积、单株干鲜质量、单株产量、单株日蒸腾量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升高趋势,L3N单株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3.10%~46.91%。L2N冠层辐射利用率(RUE)最高,果实膨大期达135.31 (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5.41%~67.59%,果实成熟期达151.97 (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1.25%~48.86%;L2K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最高,为39.18 g/kg,较其他处理增加9.58%~33.90%。番茄植株单位面积下叶面积、干鲜质量、产量、IPAR及RUE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腾量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IWUE则与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度增大种植行距对番茄单株增益明显,可以增强群体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单株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略微降低;但过大的种植行距会造成无效损耗,导致单位面积产量、RUE及IWUE均降低。常规灌溉番茄植株生长形态和物质积累优于轻度亏缺灌溉,但轻度亏缺灌溉可以显著提高IWUE;种植行距与灌水量间存在交互作用,总体而言,L2N处理光能利用表现最好,L2K处理水分利用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措施,利用冬闲田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栽培马铃薯的试验。试验表明,出苗率依次为全耕>免耕盖泥>免耕不盖泥;产量依次为免耕盖泥>全耕>免耕不盖泥。建议冬种马铃薯应大力推广种薯盖泥后再盖稻草的免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为我国农业中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 合理选择种子、重视种前处理、控制种植密度、及时追肥,四个方面对玉米高效种植技术讨论进 行了分析,并从绿色防治、生物防控、化学防治、机械防治,四个方面对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分析 进行了总结,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寒地郁金香的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以牛津(Oxford)、金阿波罗(Golden Apeldoorn)两品种为试验材料,对郁金香栽培时期、栽培深度、栽培基质进行研究。确定郁金香在哈尔滨地区的最佳栽植深度是15cm;栽植时间为10月10日~10月15日;栽植基质以透气性较好的腐殖土+熟牛粪(10:1)为佳。  相似文献   

14.
园林花境的植物种植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简要阐述了园林花境的内涵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花境植物种植设计的立意、植物选择、色彩设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背景设计、季相设计及饰边设计。  相似文献   

15.
偏心圆盘指夹式幼苗移栽机栽植机构运动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ZY–1型偏心圆盘指夹式幼苗移栽机栽植机构的运动规律,设计了Visual Basic程序分析栽植轨迹,结合VB中对轨迹参数的输入、输出数据,得出适合移栽的较理想栽植机构相关参数范围,通过对烟草幼苗的栽植试验分析,得出在吊杯数为4个、转速为11.25 r/min、回转半径为0.360 m的情况下,特征参数λ取1.125时,有利于提高栽植质量和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6.
大豆是最受欢迎的豆类作物之一,不仅有营养,而且非常有价值: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食 物,而且可以作为一种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食物。为了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种植技术是必不可 少的。本文介绍了大豆种植技术的关键问题,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玉米新品种桂糯518最佳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栽培方式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法】试验设种植密度(36000、42000、48000、54000和60000株/ha)、施氮量(0、75.0、150.0、225.0、300.0和375.0kg/ha)和栽培方式(常规栽培、宽窄行栽培、温棚育苗移栽和直播地膜覆盖)3个水平,均为随机区组设计。调查出苗期、采收期、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并将筛选出的桂糯518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广西北海、南宁、都安、贵港4个点进行示范,测定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穗长变短。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桂糯518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桂糯518表现略为晚熟,株高略有增高,施纯氮300.0kg/ha时,桂糯518鲜食产量最高;直播地膜覆盖处理时,玉米鲜食产量最高,宽窄行栽培处理次之,温棚育苗移栽处理产量最低;桂糯518在4个示范点平均比常规栽培增产7.68%,综合品质略优于常规栽培。【结论】桂糯518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种植密度48000~54000株/ha,施纯氮量300.0kg/ha左右时,产量及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8.
对春种马铃薯稻草包芯不同密植规格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德化县春种马铃薯区以垄畦带沟宽为110cm,株距25~30cm、沟底宽30cm,双行三角形种植,有利于获得高产和较高商品率。  相似文献   

19.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在采用地膜覆盖、深耕深松、化学调控等集成技术条件下比较不同下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旱坡地甘蔗群体结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坡地上,新台糖22号采用蔗梢(尾)不砍种方式以97500芽/ha下种量效果最好,可显著提高甘蔗出苗率,促进早期分蘖,降低螟害枯心率,优化群体结构,有较高的产量和糖分,同时有利于宿根蔗发株。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锥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行距4m×5m、每667m2种植33株处理的栽培效果最好,挂果前7年平均单株年产量达4.48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