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全球每年因狂犬病致死人数高达6万人,其中40%左右是儿童。近年来,我国每年狂犬病报告病死人数在法定传染病中始终居前3、4位。RABV感染后专门侵染神经系统,人感染后一旦出现神经症状,致死率几乎100%,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囊膜糖蛋白(G)是介导RABV侵入宿主细胞的主要功能蛋白。RABV侵入细胞的第一步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9,(2):250-259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的高度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虽然人类尝试了多种方法用于治疗狂犬病,但到目前为止,狂犬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死亡率仍高达100%,因此,寻找有效的抗RABV药物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研究显示香豆素化合物(coumarin,CM)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其对RABV的作用目前尚没有研究。首先以BHK-21细胞为模型,通过SRB、直接免疫荧光(DFA)和病毒滴度等方法,在体外筛选具有良好抗RABV作用的CM,进而从直接灭活、阻滞吸附、不同时间点对病毒抑制效果等方面探讨CM体外抗RABV的作用机制。随后构建RABV感染动物模型,观察筛选获得的CM是否可以挽救病毒感染小鼠。结果显示,CM-3(9种CM分别标记为CM-1~9)可以有效抑制RABV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但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也不能阻滞RABV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其在RABV感染48h内均可以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最高抑制率可达60.0%。另外,结果显示在RABV感染后3~12h内用药,CM-3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抑制率均为50.0%以上;随后,通过体内试验证实CM-3(50mg/kg)可将感染小鼠的存活率由0%提高至12.5%。综上,结果提示,CM-3可能通过感染后抑制病毒复制的方式发挥抗RABV的作用,而此类结构的CM有可能作为潜在的药物用于狂犬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具有高度嗜神经性,通过识别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并借助内吞途径侵入细胞。为了探究其入胞途径,本研究在人神经瘤细胞(SH-SY5Y)和非洲绿猴肾上皮细胞(Vero)上,应用氯丙嗪(chlorpromazine)、制霉菌素(nystatin)、巴弗洛霉素a1(bafilomycin a1)、dynasore等抑制剂处理细胞后,进行RABV感染,通过检测病毒N基因拷贝数和RABV效价,对RABV入胞途径进行初步探究。结果显示,RABV通过网格蛋白介导、低pH值和发动蛋白(dynamin)依赖途径侵入SH-SY5Y和Vero细胞,但不通过小窝蛋白依赖途径入胞。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狂犬病病毒感染机制和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正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高致死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狂犬病宿主广泛,人及温血动物均易感,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病100%死亡[1],防控难度极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现就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综述如下。1病原学概述狂犬病病毒为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为10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文章综述了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及抗原和抗体检测方法,为临床控制此病建立合理有效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达100%,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目前防制狂犬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暴露后进行高免血清封闭以及免疫狂犬病疫苗。由于注射疫苗价格较高,注射不方便等缺点给防治和消灭狂犬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口服的免疫方式成为狂犬病毒疫苗研究的热点,除了狂犬病毒疫苗组份,疫苗的投送工具——诱饵也是决定口服狂犬病疫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口服狂犬病毒疫苗诱饵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熏RV)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一旦发病100%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注射疫苗能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目前人用狂犬病疫苗主要是细胞培养疫苗,兽用疫苗主要是减毒活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在细胞培养中增殖速度慢、滴度不高,要获得高效价的疫苗通常要经过纯化、浓缩。由于价格和产量的限制,主要用于暴露后免疫,兽用疫苗为减毒活疫苗,在注射后存在着发生狂犬病的潜在危险,因此,急需研制一种不含完整病毒颗粒、免疫原性好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及基因疫苗正在…  相似文献   

8.
猪伪狂犬病(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引发的高致死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PRV变异株的出现使得PR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其发病特征和致病性也变得十分严重,并且现有疫苗起不到完全的保护作用。本文对PRV变异株的致病性、分子特征和分子基础及PRV变异株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RV的防控和净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病,病死率几乎达到100%。目前,对狂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对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犬的狂犬病免疫覆盖率低于70%,是诱发人类狂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17年全国共报告502例人类狂犬病死亡病例,西南及东南地区是我国人和动物狂犬病高发区域,其中广西发生41例狂犬病死亡病例,位居全国第四。为了解广西区警犬狂  相似文献   

10.
狂犬病(rabies),又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温血动物(犬、猫等)和人以后引起的,导致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并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或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一旦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犬、猫抓伤或咬伤,具有30%-70%的概率感染,发病死亡率达100%。狂犬病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其传染源主要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  相似文献   

1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易感的人兽共患病。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发生了多起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疑似狂犬病疫情,给当地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利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2014-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发生的5起野生狐狸、牛、骆驼和犬的疑似狂犬病疫情进行诊断。经确诊,上述疫情均为RABV引起的。通过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获得6株病毒全长N基因序列,使用DNAStar和MEGA等软件将上述序列与周边省份和临近国家的流行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株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8%~99.9%,6株毒株均属于世界群草原型RABV,该型毒株在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的野生狐狸、狼群中广泛传播,本研究首次发现该型毒株已经由野生狐狸传播至犬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内蒙古动物狂犬病传播来源包括野生狐狸、貉、犬等,流行的毒株类型包括亚洲1群、世界群和北极相关群,这些使得内蒙古成为我国狂犬病疫情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增加了该地区狂犬病防控难度。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内蒙古动物狂犬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内蒙古动物狂犬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燥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在几乎所有哺乳动物中传播的高致死率人畜共患传染病.狂犬病传染途径以直接接触传播为主,患畜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6,(5):768-771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作为一种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和pH依赖的内吞途径侵入神经细胞,然后经胞内体途径进行传输。已有研究表明,Rab5和Rab7是介导胞内体分选、成熟及定向运输的关键蛋白,而RABV胞内运输是否也受到这两者的调控尚不清楚。本试验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TCID50等技术,检测了N2a中RABV核蛋白(N)和Rab5与Rab7的胞内共定位及RNAi下调Rab5与Rab7表达时,N蛋白表达水平、病毒滴度等的变化。结果发现,Rab5和Rab7与RABV N蛋白存在共定位;当Rab5和Rab7表达下调,RABV感染初期N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且病毒TCID50也随之降低。结果表明,RABV感染受Rab5和Rab7调节。为进一步解析狂犬病病毒逆轴浆传输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RABV糖蛋白存在于病毒表面,它既是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诱导体液免疫产生中和抗体和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又是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病毒致病性和嗜神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病毒毒力直接相关。作者归纳总结国内外RABV糖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并对糖蛋白中和抗体的检测与评价进行阐述。将为进一步揭示RABV糖蛋白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为糖蛋白中和抗体的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为控制和消灭狂犬病做出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神经系统性疾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共患。临床感染率和发病率不高,但以高致死率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百分百可防,百分百不可治。病死率100%。人和动物的狂犬病预防可通过减少暴露和疫苗接种实现。狂犬病由于传播方式独特,需要人或动物体的皮肤或黏膜直接的接触和感染病毒才可能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全球仍有一定数量的人因感染狂犬病而死亡。动物感染狂犬病的概率高于人。犬是人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95%的人狂犬病由犬咬伤所感染。动物狂犬病的免疫仍不普及。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分子修饰狂犬病ERA疫苗株(简称rERAG_(333E))的免疫效果,本实验将其分别以10~3FFU/mL、10~4FFU/m L、10~5FFU/mL、10~6FFU/mL的剂量口服免疫小鼠,监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持续期;同时在小鼠免疫4周后采用不同现地流行株进行攻毒保护实验。结果表明,rERAG_(333E)以10~4FFU/mL以上剂量免疫小鼠,免疫后各实验组小鼠均能够产生较高水平的抗狂犬病病毒(RABV)中和抗体,且能够抵抗经典效检强毒株CVS-24和现地流行强毒株GX/09和MRV的致死性攻击,保护率达到100%;免疫有效持续期能够达到24周以上。以上结果表明rERAG_(333E)是一种安全有效,具有推广使用潜力的狂犬病口服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17.
正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人兽共患病,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目前,对狂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全世界所有报告的动物狂犬病病例中约有95%是在犬,超过90%的人死亡归因于狂犬病犬,大规模疫苗接种是犬狂犬病防治的主要方法。犬的狂犬病免疫覆盖率低于70%是诱发人间狂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17年全国共报告502例人狂犬病死亡病例,狂犬病疫情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四省依然是我国人和动物狂犬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狂犬病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将不同浓度的Toll样受体7小分子激动剂(T7)作为佐剂加入到rabies vaccine中记为rabies vaccine+T7,分别将其与小鼠脾淋巴细胞一起培养,检测不同T7浓度对其细胞因子IFN-γ和IL-12的刺激,筛选适合的T7浓度;制备该浓度的rabies vaccine+T7溶液,通过对小鼠细胞免疫能力、中和抗体水平以及保护效果等方面评价T7对rabies vaccine的免疫佐剂效应,并以含铝佐剂的rabies vaccine(rabies vaccine+Al)为对照。结果显示,5.6μmol/L~11.3μmol/L的T7在体外可诱导良好的IFN-γ和IL-12反应;在体内,rabies vaccine+T7免疫小鼠诱生的特异性IFN-γ斑点形成细胞(SFC)数均高于其它组,产生中和抗体水平的速度比rabies vaccine+Al组快,保护效果与rabies vaccine+Al组相当。本研究结果表明T7作为佐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abies vaccine的效果,有望开发为新型人用rabies vaccine的佐剂。  相似文献   

19.
张瑜 《兽医导刊》2016,(5):58-59
正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人畜共患病,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是重要防控疫病。由于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暴露于该病原后,接种疫苗是最重要预防措施之一。2015年OIE的狂犬病控制计划指出,95%的人狂犬病是由病犬咬伤所致,如果实现70%以上的犬免疫,可将人的狂犬病发病率极大降低。与人预防该病相比,所消耗的费用成本节约近10倍。此外加强狗和野生动物狼等易感动物免疫是逐  相似文献   

20.
郭春红  李金斗  丁佳欣  丁壮 《中国兽医学报》2022,(12):2561-2568+2577
RNA病毒引发了众多的人类、动物重大疫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然而目前尚无针对RNA病毒的特效药物,开发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是控制RNA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新型疫苗研发和使用已经是第3次疫苗革命的主题。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是病毒的一种或几种结构蛋白构成的纳米级空心颗粒,不含有感染性遗传物质,无法自我复制,具有较高安全性。另外,VLPs形态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类似,保留了天然病毒粒子的空间构象,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有效的识别、摄取和递呈,进而高效地诱导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反应,是近年来新型疫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现对RNA病毒结构与功能、VLPs疫苗的分类、包装与嵌入、表达系统及载体动能、免疫原性评价、蛋白定量及纯化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