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采用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Morisita指数等研究分布格局,采用Greig-Smith方法分析空间格局,对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Mason)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松种群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种群,但幼苗、幼树较少;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胸径小于2.5 cm的幼苗成活率较低,幼树存活率开始增大,中龄期种群存活率最高,成龄树期存活率开始下降,至老龄期死亡率达到最大;种群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型;种群格局规模介于100~400 m2。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跟踪调查、村寨走访调查、半结构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分析了野生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自然保护区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情况。结果表明,如今野生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也有所变化,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活动区域和栖息地逐渐朝北迁移,并且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观测和访问调查,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水獭资源、栖息地食物状况和致危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水獭种群不足10头,近30年来种群数量下降了97%;水獭栖息地由于过渡捕捞、农药污染、筑坝等人类活动,许多水生动物种类已减少或消失,水獭的食物严重不足,导致水獭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分布及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和2002~2003年,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猕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历山保护区内猕猴主要分布于转林沟等7个区域,群体数总计7群,种群数量为480~572只,同时对猕猴栖息地特征、繁殖、食性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1—3月,采用雪地足迹计数法和样带法对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华南梅花鹿种群与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8条样带中有13条样带发现有华南梅花鹿,这13条样带构成一个狭长地带;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梅花鹿种群最低密度为0.90头/km^2,最高密度为2.79头/km^2,平均密度为1.84头/km^2,种群数量为104(51~156)头。研究揭示,华南梅花鹿主要在海拔800-1200m的范围内活动,栖息地植被类型以草甸和灌丛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黑叶猴资源现状,我们于2013年3-5月,采用直接观察计数法、访问调查和洞穴数量统计法,对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现状以及生存和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于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进行了重复调查。对比2次调查结果发现:黑叶猴栖息分布范围、种群数目有扩大,总数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分析认为,由于黑叶猴的栖息生境保护较好、人为干扰较少,近20年来,黑叶猴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经扩大、增长,目前增速稍降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根据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确定7个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等级的赋值和权重的确定,对霸王岭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计算得出该保护区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93,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质量很好,科研和保护价值高;分析该自然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和历史资料对100多年来藏羚种群数量及分布作分析和展示,为探讨西藏藏羚种群变化规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藏羚种群数量在时间尺度和局部空间格局上均呈现出差异;在长期观测中,藏羚整体种群数量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体现出西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法律健全和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等措施对藏羚保护的重要性。此外,种群密度也在不同空间格局上有所不同,这突出了藏羚对栖息地的选择偏好活动范围之广。从影响其种群数量的驱动因素来看,人为影响是藏羚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保护藏羚,应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保护工程,加强极小种群绿孔雀的拯救保护。一是强化就地保护。在我省有绿孔雀分布的近10个国家级、省级和州市级自然保护区,将绿孔雀作为明星物种开展就地保护工作。二是加强科学研究。除科研院所开展种群数量调查、栖息地恢复、生境利用等研究外,林业部门还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安排部署,筹集资金近70万元开展绿孔雀种群数量调查、巡护监测及栖息地恢复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桑园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状况,大熊猫种群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类,针对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为进一步保护好现有的大熊猫栖息地,扩大和联接周边栖息地范围,促进大熊猫种群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清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滇金猴的种群数量及生境状况,兰坪县林业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通过与当地群众座谈、访问等收集相关信息及实地观察等方法初步查清了三个猴群的种群数量、生境情况、活动规律、生存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12月,对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uroisi)分布、种类数量、栖息地以及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现有黑叶猴3群,约23只,分布在昌彩中华村的偎屯、南弄、弄可丽一带的山脉中。分析认为,近20年间黑叶猴的分布和数量呈下降和萎缩趋势,其生境破坏和片段化现象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在木论自然保护区野生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动态及其栖息地监测方面的应用,包括监测样带设计、栖息地调查、监测定位、数据收集、制作监测与栖息地专题图。  相似文献   

14.
珍稀濒危植物海南粗榧保育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粗榧保育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霸王岭的海南粗榧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虽然不同样方中的乔木层、灌木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但同一样方中乔木层和灌木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保育群落中的优势种主要有红紫麻(Oreocnide rubescens)、野芭蕉(Musa wilsonii)、药用狗牙花(Ervatamia officinalis)等;保育区内海南粗榧成年和幼体植株生长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野钟黑叶猴进行野外生态生活习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及周边黑叶猴有15群109只,其中包括5只当月生黄毛婴猴。与1987年调查结果相比,猴群数量增加,且个数总体增长,但原保护区内个体数却略有减少;黑叶猴的食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幼芽、叶、花及嫩枝。提出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应以黑叶猴分布及取食范围为依据,重新调整规划,建议下游从花嘎乡的底母村左侧河谷两侧到上游叉河北盘江两岸重新规划为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6.
从1996年开始间断地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德钦分局的鸡类目鸟类进行了野外调查。确认该保护分局分布有鸡形目13种,隶属2科13属。分析了分布种类、栖息生境、种群数量、生活习性、留居情况、区系特征。指出了鸡类多样性的致危因素,提出了今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琼岛杨(Populus qiongdaoensis T.Hong et P.Luo)为杨柳科,杨属,落叶大乔木.该珍贵树种在海南岛霸王岭高山地区被发现,它的发现打破了杨树在我国南缘分布的纬度界限,是海南林业的一新发现.琼岛杨迁地培育新技术研究课题组,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琼岛杨分布于海南岛西部昌江和白沙两县交界处,霸王岭保护区东部子宰林场150林班、东干线13km处、大炎工区178林班的县边山、保护区内169、177、176、165林班.在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内、五指山市南阳镇、布伦村委会的山上以及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的原始林中,都有琼岛杨树分布.这次深入调查发现,琼岛杨群落分布的面积范围很大,种质资源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