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种穗期的主要真菌性病害,重病田病粒率高达33.5%,严重影响种子的产量和色泽、发芽率等种子质量。本文对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因素、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稻粒黑粉病在常规稻栽培过程中发生轻微,但在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过程中却严重影响制种的产量及种子的质量,而直接关系到杂交制种和不育系繁殖工作的成败。据笔者1990~1992年的田间调查和试验,在常规条件下没有进行综防的田块发...  相似文献   

3.
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黑粉病已成为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介绍了稻粒黑粉病的症状,探究了其发病规律,根据发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稻粒黑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植物检疫》1991,5(2):143-144
1 必须改变制种基地发生检疫性病害的局面洪雅县是一个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亚县。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70%以上。1976年引进杂交水稻,为满足群众对杂交良种的需求,逐步建立了稳定的杂交稻制种繁殖基地。1984年,洪雅县植保植检站首次到制种繁殖基地进行产地检疫,未发现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细菌性条斑病,但省外补充对象水稻白叶枯病、稻粒黑粉病发病普遍。白叶枯病和稻瘟病发生面宽,危害严重。为了确保健康无病良种的生产,县植保植检站同县种子公司本着把关与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制种田杂交稻粒黑粉病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许长敏(福建省德化县植保检站362500)徐大东(福建省德化县种子公司362500)稻粒黑粉病(NesrossiahorridaTak)是我县杂交水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据调查:夏季制种田母本病穗率高达60~80%...  相似文献   

6.
 水稻稻粒黑粉病主要为害水稻不育系,是限制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因素。为挖掘抗稻粒黑粉病的水稻不育系品种,提供具有抗稻粒黑粉病育种价值的水稻不育系材料,本研究于2014-2016年,采用田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的方法,对四川、湖北、福建的78个水稻不育系品种进行了稻粒黑粉病菌抽穗期抗性评价。连续3年接种稻粒黑粉病菌试验表明,共有4个水稻不育系品种对稻粒黑粉病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大部分为感病品种,其中4766A接种稻粒黑粉病菌后未发病,对稻粒黑粉病表现稳定高抗,为我国首次报道的高抗稻粒黑粉病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稻粒黑粉病,又叫墨黑粉病,俗称乌米谷、黑谷等,是水稻常见的谷粒病害。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Tak)padw.et A.Kahn 为担子纲、黑粉菌目,齿黑粉属。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籼型杂交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制种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现综合报道如下。一、发生与危害稻粒黑粉病以往在中稻或晚稻上偶有少数病粒出现,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以来,长江中下游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杂交制种田的不育系(母本)受害更为严重。如江苏省赣榆县1980年2600亩杂交稻制种田母本,平均损失40.0%左右,严重田块达80.0%以上,出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粒黑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江西植保》2008,31(1):3-6
本文扼要回顾了我国对水稻稻粒黑粉病的研究情况,对稻粒黑粉病菌的分类、侵染、生物学特性,稻粒黑粉病的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制种中的一种比较普遍病害 ,从我县近几年制种田调查 ,一般发病轻的在5%左右 ,发病严重的达 30 %以上。不仅影响着制种的产量和质量 ,尤其是影响到种子的播种品质。探讨如何防治稻粒黑粉病十分重要。1 发病原因(1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多年连续制种的田块发病重 ;而合理轮作、隔年制种和原来未进行过制种的田块发病轻。(2 )不育系的开化习性 :凡是开花时间长 ,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多的组合 (如金优系列组合 )不育系株发病重 ;其它组合则发病轻。(3)不良的气候影响 :不育系开花时遇长时期阴雨天气 ,田间湿度大 ,浊…  相似文献   

10.
调查分析稻粒黑粉病、穗颈稻瘟等两系杂交稻制种穗期主要病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了清除菌源、轮换制种、健身栽培、对口药剂防治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花时调节剂与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善 《植物保护》1989,15(4):32-32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花时调节剂(下称花调剂)可以解决父母本花期不遇,授粉率低等问题。1983年,全地区喷施花调剂的制种田面积是9943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5%,平均亩产82.2公斤,到1986年施用面积达90%以上,平均亩产129.7公斤。但是,随着花调剂使用面积的增加,稻粒黑粉病有逐年扩展和加重的趋势,据统计,1985年全地区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发病面积为13021.9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3.9%,一般  相似文献   

12.
灭黑灵防治稻粒黑粉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灭黑灵防治稻粒黑粉病药效试验陕西省安康地区植保站(725000)王显安稻粒黑粉病(Tiletiahorrida),群众俗称黑粉谷或墨黑穗病。过去,在安康地区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但随着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制种田面积扩大,制种田母本发病率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水稻稻粒黑粉病在我县杂交制种基地发生严重,对制种产量、种子质量影响较大,已成为制种田的主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粒黑粉病为害的损失,我们在县良种场等地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杂交水稻制种田母本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室内供试17种药剂对稻粒黑粉病冬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双效灵抑制效果较好;井岗霉素、农抗120抑制效果较差;其它药剂介于这二者之间。田间供试6种药剂对杂交稻母本粒黑粉病都有显著防效,且均较石灰处理土壤的防效好。其中速保利、多菌灵防效最好,分别达85.86%和67.52%;双效灵、粉锈宁、甲基托布津次之,分别为53.02%、52.29%、44.79%;多效唑较差,仅为41.44%。  相似文献   

15.
李其明  林英 《广西植保》2002,15(1):12-13
杂交水稻制种田常受细菌性条斑病 (简称细条病 )、稻粒黑粉病、稻飞虱、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为害 ,不仅造成减产 ,还会影响种子的销路 ,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我们组装了一套配套防治技术 ,经我县多年的推广应用 ,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现介绍如下。  杂交水稻制种田病虫害发生特点可以归纳为 :多、早、重。在双季制种的桂南博白县 ,抽穗扬花期一般都安排在 5月上中旬 (早稻 )及 9月上旬(晚稻 ) ,从盛花期来看 ,比面上大田生产早半个月以上 ,因此 ,造成病虫发生为害早。又由于母本生育期短 ,晚造多数母本在 80~ 90 d,属超早熟品…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在天柱县兰田镇杂交水稻制种工作中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提高了杂交水稻的制种效益,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6个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杂交水稻推广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格局出现的变化已引起了主要侵染源的变更,在杂交水稻种子(包括不育系种子)内的病粒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已成为来年稻粒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在土壤表面越冬的厚垣孢子则退居其次。  相似文献   

18.
粉锈宁、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稻粒黑粉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锈宁、井冈霉素混用防治稻粒黑粉病效果好傅龙顺(福建上杭县植保站,364200)粉锈宁防治杂交水稻稻粒黑粉病,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但使用粉锈宁与井冈霉素混用,防治效果较单一使用更为理想。1试验设计、方法试验采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g十井冈霉素2...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穗部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荫初 《植物医生》1996,9(4):31-32
水稻穗部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谭荫初(湖南省农科院长沙410125)水稻穗部病害发生的轻重,直接影响到水稻产量的丰收。最常见而又影响产量的,有稻粒黑粉病、稻曲病和穗颈稻瘟病等。1.发生与危害1.1稻粒黑粉病又名墨黑粉病,俗称乌米谷、黑谷,以往在中稻或晚...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艾 《湖北植保》2005,(2):16-17
稻粒黑粉病(Tilletia horrida Takahashi)俗名乌谷、黑谷病。属于真菌型病害,是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不育系上。据秭县多年制种实践调查,1989年抽穗期遇长期阴雨连绵,不育系发病率达55%~70%,种子病粒高达15%~25%,当年种子单产每hm^2为3t,每hm^2减产750kg。近年来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相应控制。2004年抽穗期又遇上了4d的连雨日,通过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田间不育系发病率为20%~30%,种子病粒率为3%~10%,与1989年相比。田间不育系发病率减轻35%~40%。种子病粒率减轻12%~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