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中游农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了农田湿地资源退化的经济成因,指出农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模式,并系统地提出了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湖南省湿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湖南省湿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湖南省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宁夏平原,湿地资源丰富,拥有湿地面积122988hm2,且类型多样。根据宁夏平原湿地资源的特征,分析了宁夏平原湿地资源存在被侵占缩小、污染严重、利用型式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提高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发展养殖、种植业;开发旅游等利于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一定区域的水、土、动植物资源、局地小气候、物种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三江平原湿地是重要的世界性生态资源,在实行保护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也是恢复其原有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利用其现有资源,使其面积和功能向人类的愿望发展.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湿地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洞庭湖湿地共有湿地植物66科182属265种,其中被子植物有59科174属256种,分别占洞庭湖湿地植被科、属、种的89%、96%和97%;蕨类植物次之,共有7科8属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种,湖南省地方保护植物3种。湿地植物中已知具经济用途的种类有64科175属215种,药用植物有145种,工业用植物46种,食用植物35种,农业用植物(绿肥、饲料等)143种。目前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垦、大面积种植杨树、芦苇等人为干扰,以及对湿地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的缺乏,导致湿地原有植物群落分布格局被打破,物种生物多样性下降。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河南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包括湿地逐步纳入国土调查范畴,考虑将小微湿地纳入湿地编目系统,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市场化湿地运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好湿地保护与开发两者关系,建立"智慧湿地"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水平等,为河南省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黄堡湿地是由芦苇沼泽、鱼塘、水库及水渠等构成的复合型湿地类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尤其是水鸟种类多样。大黄堡湿地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与脆弱性、自然景观的独特性、生境类型的复杂性、生态系统演替的自然性和生态地位的特殊性等特点,是天津市唯一具有良好湿地植被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东亚候鸟南北迁飞路线上一个停歇地和中转站。文章在分析大黄堡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安徽省宣城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和利用现状,分析并指出目前存在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盲目开发、随意占用导致湿地资源遭到破坏,缺乏湿地管理的统一协调机制以及保护宣传教育滞后等主要问题,从开发治理、持续利用、湿地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鄱阳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具有生态、水文控制、环境控制三大功能,对调蓄长江洪水、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对鄱阳湖湿地资源特征和功能进行了现状分析,阐述了鄱阳湖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实现鄱阳湖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辽东湾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辽东湾湿地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了辽东湾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王学强  杜爱萍  李晓坤  董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033-2035,2093
利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站2000-2007年的夏季(6-8月)降水资料,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分布主要有北部型(2005、2007年)、南部型(2001、2003年)、中间型(2000、2004、2006年)以及整体型(2002年)4种。夏季降水与东亚大气环流的相关分析表明,长江流域地区的降水与高低空环流异常有明显的关系,即对流层中上层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度加大,低纬地区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且中心或脊线稳定地维持在30°N以南,长江流域的降水就明显偏多。该研究对今后长江流域降水天气的诊断预测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湿地的影响及其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将对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质与水循环、湿地生态功能等产生影响,反过来湿地通过水文和物质循环来影响陆地水文循环、碳储积、局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的影响和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开展区域湿地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米雪晶  韩春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12-4214,4218
根据遥感和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GIS分析方法对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尉犁县农用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变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除耕地以外,其他农用地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表现为生态赤字,其中以牧草地的生态赤字最大;农用地总体的生态赤字逐年减小,生态环境有恢复的趋势;1990~2000年,生态足迹的决定因素是牧草地,而2000~2007年,决定因素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14.
鼠害对长江中下游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下游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决定了害鼠的种类丰富、繁殖力高。而灭鼠方法不科学和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使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危害区域不断扩展。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目前在鼠害防治中存在的滥用急性灭鼠剂和不科学的灭鼠方法必须予以重视。有必要掌握害鼠的发生发展规律 ,在鼠害防治中树立生态与综合治理的观念 ,加强科普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使用先进科学的灭鼠方法。众多的江河湖泊及每年水位的变化影响着该地害鼠种群的发生发展 ,经常暴发的洪灾有引发鼠传疾病流行的可能 ,灾后必须注意防治鼠害。重大水利工程对引起某些害鼠的暴发成灾方面已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长江三峡工程也将对某些害鼠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甘蓝型油菜小孢子的培养体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自从德国学者首次报道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成功以来[1],该项技术已被迅速采用.小孢子培养能够得到基因型纯合的甘蓝型油菜株系(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利用该技术可以迅速纯合保持系和恢复系[2],避免性状分离;也可以对远缘杂交后代通过加倍来稳定外缘染色体[3];还可以结合诱变技术进行油菜种质资源创新,目前已经获得品质和抗性性状非常优良的株系[4,5].  相似文献   

16.
以镇江北固山湿地为例。对湿地分布状况及周边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湿地景观设计目标及设计思路出发,探讨了城市湿地生态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以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为指导。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湿地景观格局及其结构进行有效配置。有效利用湿地资源与保护湿地环境,才能确保长江中下游城市湿地生态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流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研究和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重金属污染状态和趋势,分析比较了巢湖、洞庭湖、墨水湖、太湖和鄱阳湖等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并讨论了重金属的具体来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污染状况最为严重的是墨水湖,Cr、Pb、Cu和Zn都超标,而东洞庭湖沉积物中的Cd含量高出其他湖泊很多。治理情况最良好的属太湖,2001~2011年Pb、Zn和Cu含量均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8.
依据安庆历史时期以来的洪水灾害史料、水文站记录、水文碑刻等资料,主要考查了西汉初元五年(44BC)至2013年的洪水发生频率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安庆历史时期洪灾在隋唐温湿时期并不多发,而在明清和两宋的气候异常波动和冷暖交替时期,在册次数较多,且灾情严重。1440年以来,安庆地区为多灾期,特别是清后期(1840年)至民国,是安庆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31.00次/50年,明末至清朝中期,洪水发生频率分别为19.00次/50年,元初至明朝末期,洪水发生频率为6.83次/50年;北宋中后期至元初、三国后期至东晋、西汉末年为少灾时期,洪水发生频率为2次/50年。从灾害程度来看,1440年以来,安庆发生1级洪灾有71次,2级灾害(偏涝)有154次;1440年以前,2级洪灾有3次,1级洪灾0次。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的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娟  杨沈斌  王主玉  张玮玮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81-13884,13901
选取长江中下游稻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长江中下游6省实际水稻观测数据,从近30年的气候统计资料中提取发生在水稻生长关键期的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并从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两方面作了年代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水稻生长季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单季稻孕穗至灌浆期间的极端高温事件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频次比以北地区每年平均多2~3次;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至今发生频次每年平均增多1~3次,强度增加0.5~1.3℃。早稻播种育秧期和晚稻抽穗至灌浆期的极端低温天气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持续时间大于以南地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至今,早稻播种育秧期间极端低温天气的持续时间在长江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分别减少1~3和4~7d,低温强度减少0.5~1.5℃;而晚稻抽穗至灌浆期极端低温天气在长江以北地区持续天数有小幅减少,但强度有所增加;而长江以南地区持续天数小幅增加,但强度有明显的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