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北方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保持措施是减少河流泥沙的主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水资源量。根据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水土保持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在坡面和沟道上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并对不同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沙水代价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同一区域不同水土保持各单项措施减沙水代价不同;同一措施和综合措施减沙水代价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通过选择减沙水代价较小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和区域配置,可以在减少相同泥沙量的同时,相对增加河流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2.
河口镇到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利水保措施的水沙效应评价方法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水土保持和水利措施减少径流和泥沙综合特征的指标,提出了能明确反映水利、水保措施减少单位泥沙量时减少的径流量的减沙水代价(RRS)概念。RRS越大,减少单位泥沙同时减少的径流量越多,在措施减少相同径流量时,减少的泥沙量越小。对河口镇到龙门区间21条主要支流1970—1996年不同水利、水保措施的RRS分析表明,灌溉措施RRS远超出水保措施,梯田、造林、种草等坡面措施的RRS较为接近,坝地的RRS最小。随着流域输沙模数的增加,梯田、造林和种草等措施的RRS与坝地RRS差异变小。年均降水量与坝地RRS为显著负相关,而年均降水量与梯田、造林、种草的RRS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减少地表径流,减沙水代价可以直观说明不同措施同步影响径流和泥沙的差异。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西峰、天水的农地径流场多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不同耕作措施及生物措施的减沙水代价。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减沙水代价受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和坡度影响较大,呈显著负相关;对于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当I30分别大于0.29和0.48 mm/min时,坡度与措施减沙水代价表现出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耕作措施减沙水代价表现为防冲沟>浅耕>深耕,防冲沟较深耕高33.8%;各生物措施减沙水代价表现为低秆作物和高秆作物玉米/黄豆间作>单作低秆作物扁豆>中高秆作物冬小麦/荞麦轮作。  相似文献   

4.
以裸坡农地为对照,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三大副区人工草地径流小区多年的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减沙水代价(Rrs)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不同地区其平均Rrs存在差异,且变化幅度较大,整体上丘陵沟壑第二副区大于第一副区和第三副区;不同牧草轮作下条播草木樨的Rrs最大,较自然草坡高25%,其Rrs表现为:条播草木樨 > 撒播苜蓿 > 草木樨 > 苜蓿 > 自然草坡;草田带状间轮作的Rrs表现为:草木樨/农作物 > 苜蓿/农作物,且草田带状间轮作的Rrs明显高于牧草轮作;人工草地Rrs与汛期降水量、侵蚀模数呈较好的指数反比关系,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30)呈线性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采用“水保法”计算为主,对泾河、北洛河、渭河三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是:1970~1996年,三流域水保措施年均减洪1.875亿m3,年均减洪沙0.743亿t;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洪11.239亿m3,年均减洪沙0.943亿t;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水34.816亿m3,年均减沙1.106亿t。三流域1990~1996年年均减水38.251亿m3,年均减沙1.086亿t。在减水减沙中,水利水保措施居主导地位,降雨变化的影响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对泥沙、径流影响分析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对泥沙的影响作用,上中游地区主要以坡面水保措施为主,下游则主要是库坝,灌溉工程等水利措施,对径流的影响作用主要是农业灌溉引水。对实测的流域水泥沙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70年代所减水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22.6%和77.4%,所减沙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47.0%和53.0%;80年代所减水量中,降雨和流域治理的作用分别占21.3%和78.7%,所减  相似文献   

7.
皇甫川流域,5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产沙量偏丰,80年代偏枯,70年代暴雨次数多、雨量大、雨强高。采用“水保法”计算,水利水保工程平均每年减沙444.7万t,占多年于均产沙量的7.9%;采用“降雨-产沙公式法”计算,平均每年减沙276~332万t,约占多年平均产沙量的5%。水利水保工程起到了减沙作用。为进一步减少入黄泥沙,今后仍需继续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侵蚀泥沙的同时对径流量的影响不同.以裸坡地水土流失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比(Rrs),并以其作为减沙水代价指标,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的丘陵沟壑区(西峰、绥德、天水等3个典型区)的农地径流小区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及生物措施的减沙水代价(Rrs).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Rrs差异很大,变化幅度在8.5~36.4 m3/t;在耕作措施上,横向耕作的Rrs大于防冲沟和浅耕,深耕Rrs最小;生物措施方面,低秆与高秆作物间作措施Rrs大于单作低秆作物和中高秆作物轮作,牧草(草木樨、苜蓿)轮作的Rrs较农作物轮作大,且草木樨与农作物轮作的Rrs大于苜蓿与农作物轮作.随着雨量的增加和坡度的增大,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Rrs呈减小趋势.Rrs较大的措施在减少相同的坡面侵蚀泥沙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但是不利于径流形成.  相似文献   

9.
截止1990年底,渭河流域共有水库522座,塘坝2666座,引水灌溉面积45.0万ka,水平梯田,人工林,人工草有效保存面积分别为3893.0km^2和1085.7km^2,治理总面积8466.7km^2,治理度19.0%。流域近期规划水库达到590座,瘀地坝可瘀地面积2333.3ha,治沟骨干工程蓄水能力20061万m^3,引水灌溉面积70.78ha,治理总面积15921.3km^2,治理度36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措施对罗玉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罗玉沟流域1986—2010年降水、径流、泥沙观测数据,分析1986—2010年观测期,以及1986—1999、2000—2010年的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内年径流量、输沙量与降水量之间均表现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而年输沙量与径流量之间则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受流域内梯田、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以及坡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砚瓦川流域水沙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究降水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地区产流产沙的影响,选择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甘肃省庆阳市的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区,对该流域1981—2012年的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背景下流域水沙的演变规律,定量评价降水和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1981—2012年期间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年输沙量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突变时间分别在1996和1997年,具有很好的同步性。与基准期(1981—1996年)相比,变化期(1997—2012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减少了17.0%和76.0%,分析径流和输沙历时曲线发现流域丰水期和平水期的径流量逐时段减少,而枯水期径流量却持续增加,输沙量在整个时段则大幅度减少。该流域降水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年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37.9%和137.9%,而对年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为-35.0%和135.0%,因此,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是该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植被措施(林地和草地)对径流影响显著,占径流减少总量的61.04%;工程措施(梯田和坝地)对产沙影响显著,占产沙减少总量的102.84%。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已在区域尺度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削洪补枯和减少侵蚀产沙的水文效应特征。同时在水土保持措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配置植被措施和工程措施比例,充分发挥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势,是开展适应性流域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渭河流域12条主要支流的产流、产沙规律探索和对降雨、径流、输沙资料的统计分析,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分别建立了各支流的降雨-径流和降雨-产沙经验公式,并用该公式计算了各支流70 ̄8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取得了比较可靠的 初步结果。从而,为流域治理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锡林郭勒平原水土流失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林郭勒平原水土流失浅析甄国志(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水土保持站,锡林浩特市026000)蓝天白云,绿草红花,空中百鸟飞,草地遍牛羊。这是诗人、画家对昔日锡林郭勒草原美丽富饶的赞美,同时也确实是昔日锡林郭勒草原的真实写照。现在,锡林郭勒草原已严重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14.
皇甫川流域近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皇甫川流域降雨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以及皇甫川把口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采用水文分析法及水土保持分析法计算近期(1997—2006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计算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1997—2006年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657.9万t,经与前期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论证了水土保持分析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对减沙效益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目前水文分析法存在的理论缺陷,并建议改进其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渭河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渭河是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支流 ,1970年之前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 1 85亿t。渭河具有水沙异源的特点 ,泥沙主要来自南河川站以上地区 ,径流主要来自南河川站至咸阳站区间流域。 1970~ 1996年 ,流域内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水2 5 5亿m3 ,年均减沙 0 6792亿t,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拦沙和削洪作用。流域内人类活动有使泥沙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一条支流,它贯穿陕西省全境,对沿河两岸城市人民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发挥着重大作用。由于渭河流域特殊的地质结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尤其是近年来人为的破坏,使得渭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情况不断恶化,已严重影响到沿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渭河流域已刻不容缓。在分析渭河流域水土保持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水土保持需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加快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恶化;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治理土地,提高对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黄河中游水沙特征有所改变,以黄河中游典型流域大理河为例,通过分析流域气候及下垫面变化.探求流域产流、产沙量变化的原因及趋势.结果表明: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从1972年后开始显现,1960年代至1990年代,大理河流域产流、产沙量出现了一个先减少再增大的过程.以1960年代为基准,1970年代降雨与下垫面产流能力对流域产流量减少的影响比较接近(51.7%.42.2%),而在1980,1990年代降雨的影响要小于下垫面产流能力的影响(1980年代为27.0%,64.1%;1990年代为38.4%,54.9%);但在汛期尺度上,降雨、下垫面产流能力对流域产流量的影响此消彼长,随时间变化看不出什么规律.受气候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等的影响,未来大理河流域多年平均尺度下流域产流量、产沙量将会减少,但在某些小的时间尺度(次暴雨)内的产流量、产沙量将有增大的可能;水力侵蚀将会减少,但风力侵蚀却有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