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徽省春季连阴雨分布特征及其对油菜产量影响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依据安徽省春季连阴雨灾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安徽省近50年连阴雨空间变化规律;进一步利用近40年(1961-1999年)历史气象数据及油菜产量数据,分区域建立了油菜灾损率与连阴雨致灾因子的定量关系,并用近10年(2000-2009年)油菜产量资料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安徽省连阴雨过程、持续降水量和连阴雨频率空间分布,自北向南呈台阶状增加,淮河以北连阴雨出现频率和强度最低,沿江江南连阴雨出现频率和强度最高,尤其是皖南山区南部地区;(2)江淮地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区域连阴雨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相对误差为13.4%;沿江地区,实际灾损率在20%~25%之间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为13.0%;皖南山区,在实际灾损率较大的情况下,模型可较准确地反映油菜的减产情况,相对误差为15.8%。此方法建立的连阴雨灾害指标与油菜产量的定量关系,可用于定量评估连阴雨灾害发生时,油菜产量损失状况。  相似文献   

2.
近54a新疆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地区水资源的气候特征,利用新疆地区50 个站点1961—2014 年的气象数据,通过陆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蒸发量及相应的降蒸差,并结合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探讨近54 年新疆地区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结果显示:(1)近54 年来新疆地区降水量、平均气温、蒸发量自发生突变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2)北疆的降水量最高,东疆降水量最低并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新疆各区域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均以0.03℃/a 持续增加;(4)北疆降蒸差量接近全疆水平,南疆大部分地区与东疆区域降蒸差均小于0,表明该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常年处于干旱;(5)降水量、蒸发量和降蒸差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由北至南,由西至东呈减少的趋势,平均气温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结合RS与GIS,对采煤扰动下长河流域植被的动态演变趋势及相关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长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基于1987—2015 年多期TM影像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长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运用最大值合成法、稳定性分析法等对长河流域近30 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30 年长河流域植被稳定性由东西往中部梯度递增,总体稳定性较高,矿区植被稳定性较差;(2)长河流域植被在近30 年里存在普遍退化的趋势,59.9%的区域植被趋于退化,2007 年后研究区植被情况略有好转,植被退化面积较之前减少了1.9%;(3)长河流域植被整体上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形成了4 个主要的集聚特征。近30 年中,高-高值集聚的区域内的植被呈明显的动态增加,低-低值集聚区的植被增加不明显。研究发现,长河流域植被在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性,为完善小流域植被动态监测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济宁旱涝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220-226
为济宁旱涝灾害的监测、评估提供支持,进而为减轻该区域旱涝灾害损失、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济宁市11县区1959—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方法,分析了济宁近55年的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济宁市的旱涝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9—1975、2003—2013年均属偏涝阶段,1976—2002年属偏旱阶段。(2)济宁市各季节的旱涝呈频繁交替的特点,春季和冬季的雨水呈弱增多趋势,夏、秋季雨水呈弱的减少趋势,但变化趋势均不明显。(3)济宁旱涝发生极为频繁,洪涝事件每5~6年发生一次,干旱事件每4~5年发生一次。21世纪初期旱涝变率最大,其次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变化较为平稳,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出现明显干湿变化,90年代变率小,表现最平稳。(4)从区域中可看出济宁南部区域旱涝变率不大,基本为旱涝相互交替的特征,北部和中部区域总体表现和全市大致相同的趋势,呈现“偏涝—偏旱—偏涝”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印度小麦品种的麦醇溶蛋白带型和遗传多样性,本试验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印度近50年来培育的159个小麦品种麦醇溶蛋白带型。研究结果表明品种的麦醇溶蛋白带型存在广泛的多态性(遗传多样性指数(H)=0.875)。共鉴定出147条带型,其中ω麦醇溶蛋白区域有45条不同的带型;γ麦醇溶蛋白区域有42条;β麦醇溶蛋白区域有30条;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阳市1971-2000年近30不同年份平均气温、湿度、降水、蒸发、风速、日照、作物发育期资料、作物生长量测定资料及土壤墒情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信阳市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干旱指标,进而建立起信阳市旱情动态模拟系统,在全市旱情动态预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气象台站迁址历史观测资料三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莘县国家基准气候站、冠县国家一般气象站、茌平国家一般气象站作为参考站,采用差值比较、线性趋势、相关系数、均一性t检验方法,对拟迁站聊城国家一般站1961—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进行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分析。结果表明:(1)聊城站现址气象要素月年缺测率为0%,观测资料完整性好。(2)气温区域一致性较好;降水由于存在局地性,区域一致性一般;受站址变动和气象探测环境变化的影响,2003年以后现址风速、相对湿度区域一致性较差。(3)年平均气温为序列连续,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连续性较好,年平均风速连续性较差,站址变动及站址周围逐渐长高长大的树木是影响该站现址观测资料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黔东南州海拔500m以下宜烟区域近年气象资料分析与2009-2011年烟稻两熟试验示范.结果表明:(1)黔东南州500m海拔以下宜烟区域4月-10月热量充沛,可以满足烟稻两熟所需热量;(2)前茬烤烟最佳移栽期为4月5日前,后茬水稻最佳移栽期为7月30日前;可以使烤烟成熟期及水稻抽穗扬花期等关键时期处于适宜范围;(3)纯收益分别烤烟单作、水稻单作增加46.4%和84.94%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西秦岭区域生境质量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解决该区域生境质量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国土空间问题。本研究借助InVEST,利用生境质量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西秦岭三县区秦州区、康县、碌曲县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西秦岭近30 a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评价。结果表明:(1)西秦岭东北部耕地面积降幅明显;南部和西部以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2)西秦岭东北部、南部生境主要变化是由较高向高等级生境过渡,而中、较低等级生境向低等级生境过渡;西部主要是由较高向中等级生境变化,较低向低等级转化的过程,整体生境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西秦岭东北部、南部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呈负相关,相关程度有减弱的趋势;西部土地利用程度与生境质量呈正相关,且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集聚性先增强后减弱。(4)30 a来,西秦岭生境退化度一直为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东北部、东部及南部高,西部和西北部低。对西秦岭近30 a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评价,为西秦岭生境质量提...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关中猕猴桃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中猕猴桃种植区不断扩大。为科学、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根据猕猴桃气候生态特征,在分析猕猴桃生长环境对气候条件要求的基础上,利用陕西关中地区近30年的气候资料,以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年降水量作为区划因子,确定分区指标;采用GIS技术及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关中划分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并对各区的生态气候条件进行评述。结果表明,关中猕猴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至渭河北岸29县(区、市)海拔1200 m以下以及韩城市城区周边海拔700 m以下区域。  相似文献   

11.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科学开展设施农业建设,避免盲目扩大产业规模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本研究利用赤峰市14个气象站近30年(1989—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气象因子,确定了以年日照时数、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指标,以年大风日数、年冰雹次数、年大雪及以上降雪次数和冬季≤-25℃低温日数为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运用回归分析和薄盘样条对区划因子进行空间插值,制作了赤峰市设施农业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主要集中在赤峰市中东部和东南部,该区域海拔低,地势平坦,热量和光照充足,气象灾害相对较少,适宜发展设施农业;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以高山和丘陵为主,海拔高,热量条件不足,气象灾害多发,不适宜设施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综合模糊评价方法的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西安近30年(1981—2010年)地面站全年各候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西安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精细化分析评判,结果表明:西安的最适宜旅游期分别为4月底至7月初(第24—37候)以及8月中旬至9月底(第45—53候),较适宜旅游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8—44候),非适宜旅游期为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第56候—次年第20候)。“五一”假期处于西安旅游不舒适期向最舒适期的转换阶段,“十一”假期则位于旅游最舒适期向不舒适期的转换阶段,受低温影响,其旅游气候舒适度低于“五一”期间。近30年西安旅游舒适日数及最舒适日数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西安旅游舒适日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夏季旅游舒适日数及最舒适日数均呈下降趋势,春季和秋季则为增加趋势,其中春季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秋季。  相似文献   

14.
近48年来渭北旱塬气候变化对苹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咸阳、渭南、宝鸡及铜川渭北地区1960-2007年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资料,及陕西渭北旱塬地区苹果生长期的相关气象资料。运用Excel分析近48年来苹果生长物候期:萌芽期(2-3月)、开花期(4月)、果实膨大期(5-8月)、果实着色期(9月)、果实成熟期(10月)的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变化。研究表明:陕西渭北旱塬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同全国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近48年来渭北旱塬地区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减少。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使得同一时期不同年份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苹果生长期的影响有所不同。(1)萌芽期低温少水,使得果树解除休眠期、叶芽、花芽萌动和开花等物候期有了明显的不同。(2)开花期气温的变化影响最大。(3)果实膨大期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苹果数量。(4)果实着色期低温,天气晴好,降水量少有利于果实着色。(5)果实成熟期气温高,降水量少有利于果实成熟采收。  相似文献   

15.
郑自君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250-255
利用凉山州北部(甘洛、越西、冕宁、喜德四站)1961—2010 年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Mann-Kendall 法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凉山州北部近50a 降水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近50 年来降水量呈上升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最大为38.7mm/10a(通过了α=0.05 显著性检验);(2)从年降水变率变化趋势分析中发现,近50 年旱少涝多(仅甘洛在1972 年出现一次干旱);(3)暴雨次数随着年代的推移整体呈增多趋势,并且由北向南明显增多;(4)通过对降水量进行M-K检验,甘洛、越西、喜德站检测出了突变,均有增多的趋势的突变,其中甘洛突变增多趋势十分显著,冕宁没有检测出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研究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本地农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文章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选取宣城市所辖7个县(市、区)气象站1966—2015年的气象资料,对温度、降水量这2个主要的气象要素近50年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宣城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从季节上看,除夏季增加趋势不显著外,其他三季气温增加趋势均明显,春季增温趋势最显著。年、季气温的突变时间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年降水量50年内总体上为增加趋势(不显著),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降水减少。一年中,春、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季下降趋势显著,秋季趋势不显著,夏、冬两季降水均显著增加趋势。年、季降水量近50年发生多次突变。  相似文献   

17.
1 世界种业30年发展带来的启示 近30年是世界种业发展最快的30年,随着种业技术的革命,种子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世界种子市场价值从1975年的120亿美元猛增至2006年的340亿美元(Seed News,No.4,2007)。  相似文献   

18.
近55年的日照市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揭示华北局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区域细节,研究该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依据1955-2009年日照市的降水日值资料,对日照市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55年来,日照市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整个分析时期的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2)极端强降水量及其贡献率和日数呈减少趋势,突变年份在1975年。极端强降水年平均强度呈弱增加,突变不明显,但2006年以后处于上升趋势。极端强降水量的变化主要受到极端强降水日数变化的影响;(3)随年代变化暴雨日数有减少的趋势,平均一般干燥事件和严重干燥事件的总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分析表明,近55年来,日照市极端降水事件趋于减少,干燥事件趋于增加。但进入21世纪后,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提高鲁西南大雾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17日鲁西南大雾的成因。结果表明:(1)逆温层的高度及强度与雾的浓度关系密切,弱冷暖平流有利于产生雾;(2)近地层1000 hPa的相对湿度变化对大雾的影响最明显,当近地面层存在明显逆温层,且1000 hPa相对湿度≥80%时,地面上容易出现大雾;(3)地面温度露点差(T-Td)≤2℃时,近地面易产生大雾;(4)模式产品能提供雾形成的环境条件;(5)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有助于预测雾的形成、发展、消散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及植被变化,利用2000—2015年MODIS 3级归一化植被指数16日合成产品MOD13A1,分析了长江沿线重庆段22区县植被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在三峡库区蓄水后,长江沿线的植被表现为向好趋势,植被生长环境也有所改善,长江沿线东部地区,植被好转尤为明显。(2)距河道越远的区域,植被覆盖和植被环境越好。从行政区划角度看,东部区域植被生态环境最好,其次是中部区域、西部区域,主城区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其余3个区域略显不足。植被好的区县(地区),平均高度值偏大。(3)三峡大坝完成175 m蓄水后较蓄水前(2000—2003年阶段),三峡库区175m蓄水后,远离河道区域,植被指数在春、秋、冬季节呈现增加趋势,夏季被指数呈减小趋势;近河道区域,植被指数在春季降低、秋季增加,夏、冬季有增有减。由于夏季全河道处于雨季,降雨偏多,河道会长期处于洪峰或高水位过程,河道被淹没的区域扩大;加之三峡蓄水后,夏秋季节河道上空薄云、碎云等云雾增加,即使夏半年三峡库区处于放水阶段,夏秋季节植被指数仍略有减小的趋势。冬半年河道基本不会出现高水位,河道内裸露土增加, 适于植被生长. 冬半年虽然处于蓄水阶段,但植被指数仍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