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以南宁民歌广场改造工程为例,针对如何在景观规划中传承与展示城市的文化形象,为突出地域特色,从空间形态、地域文化、表达载体等方面提出了改造措施,以期为滨水景观改造类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肇庆市为建设枢纽门户城市,对城市空间需进行改造升级。以西江滨水景观空间为出发点,截取西江大桥至阅江大桥段为例,提出了改造的必要性及原则,针对局部区域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及策略,从把控滨水大道、营造岸边植物景观、建设亲水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探讨了"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升级策略,为打造肇庆市城市空间形象工程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涉及2类不同的地理空间而具有独特的景观个性。现代景观设计中,滨水绿地是城市公共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处于复杂地形上的滨水绿地则为景观设计提高了难度。绥江新城位于云南省东北角,毗邻金沙江,地形地貌复杂。以绥江新城滨江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尊重场地复杂地貌现状的基础上,融合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创造富有山地城市特色的滨水绿地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区域、生态廊道和文化载体,以郑州市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总体设计构思、景观分区、交通组织、新材料运用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将滨水景观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以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5.
以广州流溪河流域碧道项目为例,针对水环境、水安全、景观与特色营造、游憩系统构建5个版块下的景观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提出了包含排水口生态景观,滨水空间改造,生态观测设备设计、生态驳岸设计、河堤改造、滨水栈道修建等方面的配套景观工程措施。可为建设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的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是重塑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途径。以昆明市的母亲河盘龙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构建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采用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采集供需数据,结合雷达图将各河段的供需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盘龙江所有河段在调节服务方面的供给均大于需求;支持服务中的维持生物多样性维度有提升空间;文化服务需要提升,尤其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传承。基于供需匹配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滨水空间服务功能、开展滨水生态科普工作、重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进程中,江南水乡城市空间结构背离了水陆相生的传统空间格局,城水脱钩、人水分离,导致滨水空间衰败。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以耦合性切入城市与滨水空间之间关系的分析:一方面以基于网络分析法模型的可达性分析滨水空间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分布、POI兴趣点、街道整合度等多源数据分析城市人群空间分布;然后将两者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城水空间耦合关系的网格化地图。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城水空间错位现象严重,高耦区集中于城区中心且范围狭小,城区边缘低耦、无耦区广大,诠释了研究区内“水乡”空间意象淡薄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分类分型的优化策略,并将优化方案代入模型中验证其成效,为江南城市滨水空间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西湖文化园为例,通过分析城市中央滨水空间具有的主要功能,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四个基本点: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实现滨水绿地生态职能、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开发和景观经济价值的合理利用。以期为今后城市中央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林业》2022,(1):130-135
以城市存量开发和精细化治理为导向,探索构建渭河宝鸡段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有助于为老城区滨水空间更新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量化依据。在综合考虑景观的功能性和在地性的基础上,从区位、空间、生态、设施、文化5个活力维度遴选指标因子,采用PSPL调研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建立活力评价体系,对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老城区滨水空间区位活力优势明显,但空间、生态、设施及文化活力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活力评价结果,提出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可达性、增强空间连续性与空间参与度、优化竖向空间层次、丰富空间组合形式、优化视线通廊及服务设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展示廊道等设计策略,为渭河宝鸡段老城区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植物景观贯穿整个城市公共空间,在活化城市绿地空间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不同特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植物景观设计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本文首先总结了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然后通过研究分析城市广场、城市道路和滨水空间这三种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的空间特点,提出了相适应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滨水绿地兼具多重价值,对其合理规划建设将为河涌密布、高密度城市建设的广州提供生态宜居的滨水空间。2019年碧道规划的制定为滨水绿地建设提供契机,厘清广州市滨水绿地的规划政策管理发展历程可为广州市后续碧道建设提供编制参考与研究支撑。研究以2000—2020年的滨水绿地相关规划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统计、阶段划分、文本分析对其指导城市滨水绿地建设历程进行分析梳理。研究发现,20年间滨水绿地相关概念逐步完善,建设内容逐步丰富,规划范围拓展至全市河涌,但实施保障措施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以琼海万泉河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黎平  刘伟 《中国城市林业》2012,10(2):40-42,45
文章以海南琼海万泉河滨河绿带嘉积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滨河生态交错带景观生态基本特点,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及景观空间形态等各层面的需求,结合滨河城区的周边环境特征,通过区域性空间分析提出以河流和水为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指出应在充分理解水岸空间、节点与视线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水文资料和现场施工特点,选用相对合理的设计方法,最终实现万泉河滨河带"建设全新的滨水居住与旅游度假地产"的整体开发构思。    相似文献   

13.
营造城市河涌两岸的园林景观,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小东江河道现状和特点,从完善生态环境、营造宜人景观、打造人文场所等角度,探讨了把小东江两岸打造成城市绿色走廊、最具活力的城市绿脉的景观设计构想,对提升茂名市的城市品位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河涌景观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涌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涌的景观整治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建设品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都具重要意义。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广州河涌景观评价体系,选取水体因素、植物群落景观、环境的协调性为评价要素层。水体因素选取了水质质量、河涌的亲水性、河涌活动的安全性3个具体的评价因子;植物群落景观则由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景观空间多样性、植物观赏特性多样性、植物健康状况4个具体的评价因子组成;环境的协调性包括河涌岸线处理自然性、整体环境的协调性。确定了各评价要素和评价因子的权重,以广州及西面的佛山市共12条河涌为实例,对河涌的景观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为以后的河涌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盘龙江滨水植物为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对48个样方及74个典型群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总结了盘龙江滨水植物群落的特征,提出了滨水绿地植物发展的建议以供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与营造参考。  相似文献   

16.
珠江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母亲河,珠江滨水区对广州城市景观、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珠江滨水空间并优化珠江两岸景观,才能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以量化的手段揭示前航道滨水景观空间与城市的结构关系和景观空间的建构问题,主要考察前航道滨水景观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景观空间的渗透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蔡盛林 《广东园林》2020,42(4):46-51
随着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长廊,不仅具有防洪和排涝的水利功能,以及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还具有展示城市空间的景观功能。结合深圳大沙河工程实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项目建设周期和建设阶段内容方面,探讨了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实践的途径和方式;从生态功能维护与修复、高品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河流“河与城”的关系及其生态与景观价值。同时基于对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思考,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市海珠广场绿地景观提升改造为例,探究老城区中心广场景观提升的策略和途径。通过原状广场实地调研、环境精准识别,针对绿化景观无序、场内空间封闭、园路铺装失修等现状,结合SWOT模型,对工程项目的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挖掘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的景观改造原则。采用适当抽疏、增加花卉、合理规划景观格局、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等措施,打造兼具"红色"文化传承、门户形象展示、休闲观光、活动举办场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中心区滨水公园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承载城市记忆,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娱乐功能的场所。广州的滨水公园在2000年后曾经历各种升级改造,但均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与景观效果。以流花湖公园品质化提升为例,探讨城市滨水公园在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历史延续、景观营造和生态持续。项目首次采用了园林、水利、市政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有序列地全面打开公园围墙,循序渐进地构建全园清水型生态系统,以尊重历史为原则的全园建筑整改,以及结合市民情感需求打造流花十景等策略,使一个封闭、衰退的老公园重新焕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