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花生施用硅钙肥增产效应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施用硅钙肥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钙肥各处理比未施硅钙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且能增果增重,提高饱果率、出米率,每公顷施硅钙肥450-600kg,增产效果达20.03%-24.71%,增纯收益2066.4-2532.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11.48-1:10.55。花生增施钾肥效果也十分显著,但不如适宜硅钙肥量效果好,在该试验土壤条件下,可用硅钙肥暂时替代钾  相似文献   

2.
以花生品种郑农花9号为材料进行硅、钙基肥试验,基施硅钙镁肥、高效硅肥、钙肥,探讨硅、钙元素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均可使花生茎秆粗壮、生长旺盛、抗逆性增强,病害发生率降低;硅钙镁肥使花生出苗期提前2 d,出苗率、单株结果数优于钙肥和高效硅肥。所有处理荚果产量增产41.7~717.0kg/hm2,增产幅度0.85%~14.7%。钙肥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最大,第一对侧枝的平均长度最长,单株饱果数平均11.15个,平均百果重273.25 g、百仁重117.25 g,出米率和单株饱果数都是最高,钙肥的平均单产为5 386.01 kg,其3个处理增产极显著,硅钙镁肥的平均单产为5 260.95 kg,其两个处理增产极显著,高效硅肥的平均单产为5 190.08 kg。含钙的肥料组合较之无钙的肥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3.
在河南省籼稻、粳稻区 ,习惯施肥的基础上 ,每公顷稻田增施K2 O 1 1 2 .5~ 1 3 5kg ,使籼稻增产 6.1 5 %~ 1 6.1 9% ,粳稻增产 7.3 1 %~ 1 6.5 7% ,与不施钾处理产量均达到显著水平 ,钾肥以返青期或拔节期施用效果最佳。钾肥增强了水稻的抗逆性 ,延长功能叶寿命 ,籽粒品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KCl分期施用对苏丹草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一定量KCl对基本苗数量影响不大,过量施用KCl则对苏丹草基本苗产生抑制作用。施钾没有导致苏丹草叶片质量比例下降。施用KCl明显提高苏丹草对蚜虫的抵抗能力,5个施钾处理所寄生的蚜虫数量平均为不施钾的27.2%。施用KCl显著增加苏丹草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在钾肥用量相同时,不同施钾时期及钾肥用量分配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在5个施钾处理中,以50%作基肥、在第2、3和4次收获后平均施用余下50%钾肥的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16615kg/hm2,增产幅度达26.1%,每千克K2O增收苏丹草46.2kg;而KCl一次性作基肥施用增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K(N15P5K10)基础上分别增施氮肥、磷肥、钾肥、硼肥或有机肥可使莴笋增产19.4%~66.4%,以施用有机肥菜籽粕增产作用最大。有机肥泥炭和菜籽粕处理使莴笋茎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9.3%和18.0%。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莴笋叶和茎维生素C含量,菜籽粕处理莴笋叶维生素C含量增幅最大(为16.5%),泥炭和菜籽粕处理莴笋茎维生素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增施钾肥处理对提高莴笋叶还原糖含量作用最大(达10.0%),增施磷肥处理对提高莴笋茎还原糖含量效果显著。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莴笋叶必需氨基酸含量,硼肥( B)处理莴笋叶蛋氨酸/亮氨酸比值最高;泥炭处理对提高莴笋茎蛋氨酸/亮氨酸比值及甜味、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效果最佳。菜籽粕处理莴笋施肥利润最高,增施钾肥处理产投比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杂卤石在北方典型棕壤上的应用效果,以花生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2月至6月通过盆栽试验,以不施钾肥为对照,研究了杂卤石不同用量对花生荚果质量和花生秧干质量的影响,并比较了其与氯化钾、硫酸钾镁和硫酸钾对花生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在每千克土施用0~0.133 g K-_2O时,随着杂卤石施用量增加,花生荚果质量和花生秧干质量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每千克土施用0.089 g K-_2O时均最大,花生荚果质量较其他处理提高14.74%~48.08%,与每千克土壤施入0、0.022 g和0.044 g K-_2O的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花生秧干质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3.33%~49.08%。在每千克土施用0.089 gK-_2O的条件下,杂卤石处理花生荚果质量较氯化钾、硫酸钾镁和硫酸钾处理提高2.42%~12.32%,与氯化钾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花生秧干质量较三种常规钾肥处理显著提高18.49%~25.44%。杂卤石处理植株氮含量较氯化钾、硫酸钾镁和硫酸钾处理平均显著提高1.92%~6.78%,植株钾含量较氯化钾、硫酸钾镁处理平均显著提高15.37%,钾肥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氯化钾和硫酸钾镁处理,钾肥农学利用率及钾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氯化钾处理,植株钙含量较氯化钾、硫酸钾镁和硫酸钾处理平均显著提高4.67%~9.86%,植株硫含量较氯化钾处理显著提高19.13%。研究表明,施用杂卤石能够提高花生荚果质量及花生秧干质量,并促进花生对氮、钾、钙和硫的吸收,其中杂卤石处理花生吸硫量提高可能是其花生荚果质量较氯化钾处理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吸钙量和吸氮量的提高可能是杂卤石处理花生秧干质量较氯化钾、硫酸钾镁和硫酸钾处理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钾肥分期施用对苏丹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KCl分期施用对苏丹草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一定量KCl对基本苗数量影响不大,过量施用KCl则对苏丹草基本苗产生抑制作用。施钾没有导致苏丹草叶片质量比例下降。施用KCl明显提高苏丹草对蚜虫的抵抗能力,5个施钾处理所寄生的蚜虫数量平均为不施钾的27.2%。施用KCl显著增加苏丹草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在钾肥用量相同时,不同施钾时期及钾肥用量分配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在5个施钾处理中,以50%作基肥、在第2、3和4次收获后平均施用余下50%钾肥的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16615kg/hn^2,增产幅度达26.1%,每千克K20增收苏丹草46.2kg;而KCl一次性作基肥施用增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硅肥对冬小麦磷素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硅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济麦22)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比例,磷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酸钾肥料促进作物对P的吸收与利用,从而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生物量;在适宜的硅酸钾肥料施用量90 kg hm-2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表现出最优,不适宜的硅酸钾肥料施用量将不利于穗形成期干物质在穗部的优先分配;小麦总硅吸收量与总磷吸收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穗中13.8%~28.3%的磷素是靠秸秆转运而来,施硅肥显著促进了磷素在穗的累积,且累积量随着施硅肥增加而降低,各施硅肥处理的磷素转运效率在36.6%~44.3%之间,随着施硅肥量增加而降低。本研究表明,在土壤酸化严重的胶东地区,推荐T2处理(90 kg硅酸钾hm-2),能取得较好的小麦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施钾肥有效提高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产量和油分品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氯化钾和硫酸钾价格差异较大,在碱性土壤上比较氯化钾和硫酸钾及其施用时期对向日葵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向日葵科学经济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4—2016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典型种植区进行了3年的钾肥品种和施用时期田间定位试验。供试钾肥为硫酸钾和氯化钾,施用量为K2O 120 kg/hm2。施用方式设100%基施 (100%B)、50%基施 + 50%现蕾期追施 (50%B + 50%T) 和25%基施 + 50%现蕾期追施 + 25%花期追施 (25%B + 50%T + 25%T) 三个处理,以不施钾肥为对照。向日葵收获后,调查了产量、产量性状及钾素吸收量,钾肥利用率,分析了向日葵籽实中粗脂肪、粗蛋白和主要脂肪酸的含量。 【结果】 向日葵施用钾肥显著增产。施硫酸钾增产10.4%,施氯化钾增产10.6%。钾肥的农学效率平均为3.08 kg/kg。施用硫酸钾和氯化钾均显著增加籽实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分别增加2.17%和2.74%,粗蛋白分别增加1.95%和2.45%,硫酸钾和氯化钾以及三种施用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施用钾肥对向日葵的盘径、盘粒重、千粒重影响显著,其中对盘粒重和千粒重影响较大。施用钾肥后向日葵的吸钾量和吸钾效率显著增加,3年连续施用钾肥的利用率平均为47.7%,但各施钾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钾肥增加了向日葵籽实粗脂肪含量,主要是增加了向日葵籽实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达2.20%,钾肥不同品种和不同施用方式对其影响不显著。 【结论】 河套灌区向日葵种植中施用钾肥可以显著增加籽实产量,提高籽实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氯化钾和硫酸钾效果相当,全部钾肥一次基施的效果与基施加一次追施或两次追施的效果没有差异。综合考虑钾肥价格和劳动力投入,河套地区向日葵种植推荐选用氯化钾全部基施。   相似文献   

10.
闽东南旱地土壤的24个代表性土样测定结果表明,缺镁土样占71%;花生增施镁肥增产幅度为3.7%~25.8%,大豆和柑桔则为7.5%~15.7%;在钾肥最佳用量基础上配施镁肥,镁肥的增产作用最大,钾镁平衡施肥才能大幅度提高花生、大豆和柑桔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Cs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CsCl(0、1、5、10、20 mmol·L-1)和石英砂培处理菠菜幼苗15 d,分析测定了Cs在菠菜中的积累分布以及Cs对菠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电子传递速率、类囊体膜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s处理显著降低菠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Cs处理浓度的增加,尤其在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L-1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显著下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表明,Cs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 L-1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遭到破坏;类囊体膜电子传递活性分析表明高浓度Cs处理抑制PSⅡ放氧侧的电子传递活性;类囊体膜室温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高浓度Cs会破坏类囊体膜的结构,导致叶绿素的结合状态受损,从而使类囊体膜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分配受到抑制,并且会导致类囊体膜上PSⅡ和PSⅠ的色素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本研究可为Cs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论述了我国残膜污染的原因、现状及残膜给环境和农业带来的危害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人工纳米材料对植物—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人工纳米材料(ENMs)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整合了ENMs的毒性机制,综述了ENMs对植物和微生物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鉴于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概述了植物和微生物对ENMs生态效应的反馈作用,揭示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影响ENMs对植物-微生物体系的生态效应。因此,将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作为一个整体是全面评价ENMs生态效应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中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后研究中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流域径流演变情势及其对生态治理的响应,可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治理提供重要指导。该文依据北洛河上游1964—2014年逐日平均流量和年降水量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双滑动平均法(MASH)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径流过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5组30个径流指标及其改变度进行了评估,对径流演变成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年径流呈现减少趋势,且以1979年和2002年为界可划分为基准期、水土保持治理期和生态恢复影响期;汛期流量下降较非汛期明显,减少幅度为35.6%;生态治理影响下径流指标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4.35%,属于高度改变;5组30个径流指标中发生高度改变的指标占比增加,其中年极端流量组变化度最大,为94.77%。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河川径流显著减少且波动性减弱,而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措施是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玉米花粉多糖对猪瘟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醇沉淀法从 350 g玉米花粉提取得粗提复合物 38.3 g。经用蒽酮反应、α萘酚反应、间苯二酚反应、碘化反应及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 ,证实为多糖。用上述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按剂量 50、 1 0 0、2 0 0 mg分别与猪瘟弱毒细胞冻干苗共同免疫猪 ,测定其免疫效果。结果表明 ,各剂量组的 IHA抗体效价均高于对照组 ;T细胞活性 E花环试验测得各剂量的活性 E花环百分率分别为 2 1 .84 %、2 5.4 6%、2 1 .92 % ,均高于对照组 1 5.91 %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显示 ,各试验组的 T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 55.32 %、 56.39%、54.2 7% ,均高于对照组 4 7% ,上述三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均显示显著差异。对 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为 ,各试验组的 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测定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 NK细胞的变化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选取 1 0 0 mg剂量组在两个猪场进行田间扩大试验 ,测得的 IHA抗体效价亦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花粉多糖既可增强体液免疫 ,又能增强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稀土铽(Tb)对辣根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b在低浓度范围内,可以诱导叶绿素的合成,高浓度时对其产生破坏作用;对于辣根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先升后降;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TbCl3浓度为3mg/kg时各指标达到最值;辣根中毒阈限为10mg/kg左右。通过分析,辣根过氧化物酶对Tb反应敏感,这表明过氧化物酶可能成为研究稀土毒理的生物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冰冰  李占斌  李鹏 《土壤学报》2010,47(3):401-407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的影响,并从径流侵蚀功率和降雨侵蚀力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草本植被对坡面侵蚀动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草本植被覆盖深刻影响降雨侵蚀动力,并最终对坡面径流侵蚀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为0%~60%时,产流产沙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植被覆盖度>80%时,覆盖度的增加不能引起产流、产沙量的大幅度下降,植被水沙调控作用趋于稳定,确定本研究的临界植被覆盖度为60%~80%;以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表示的坡面径流侵蚀功率以及降雨侵蚀力等侵蚀动力指标均与侵蚀产沙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径流侵蚀功率与产沙量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说明径流侵蚀功率能更好地模拟侵蚀动力;以径流侵蚀功率/侵蚀量表示植被覆盖度对侵蚀结果的影响,反映了临界植被覆盖度的存在,可以作为评价植被侵蚀动力调控效应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A new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for s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hannel on sloping surface of an agrolandscape by the point source method. To study the direction and rate of channel development by the slope flow, it is proposed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flow parameters and the gradient of erosion resistance potential, which represents the water flow energy necessary for the erosion of unit soil mass and its removal from the zone of its natural occurrence. The approach used makes it possible to resto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premises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 shape and state on the channel development have been confirmed by laboratory studie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a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nel development direction with the erosion resistance potential and the flow velocity has been derived.  相似文献   

19.
施加PAM条件下土壤养分淋溶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关中(?)土经PAM处理后,土壤中氮、磷、钾的淋溶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经PAM处理后,土壤淋溶液中N,P,K累积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42.40%,43.85%和68.19%。同时,不同浓度PAM的试验结果发现,增加PAM浓度能使土壤淋溶液中N,P,K累积量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20.
城市尺度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中不同参数选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钰  詹望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151-156
针对生态足迹模型在城市尺度上应用中的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和平均产量3个参数的不同取值方式,分别对不同参数应用模式下城市生态足迹核算的内涵和结果进行影响分析。基于对参数的应用条件和效果的解析,指出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中存在误差模糊化处理和全球可比性差的问题,"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消费来源分解更贴切的体现区域特征。基于参数的尺度效应分析,指出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空间可比性和体现区域特征的悖论。通过对参数内涵和模型缺陷分析,探讨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核算中的问题,空间可比性来源于平均产量的引入,并指出模型应用中的贸易调整过程存在缺陷,进而为生态足迹理论及方法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