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辽宁省划分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2个一级区,以土石山区为主,涉及11个市,72个县(市、区),总面积达93 869万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63.40%。沟道侵蚀是该区水土流失的集中体现和严重区域,经统计,辽宁土石山区共有侵蚀沟道74 124条。分析侵蚀沟特点、成因及危害,对开展该区域的侵蚀沟道综合治理工程、指导其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宁土石山区侵蚀沟道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土石山区传统的侵蚀沟治理多以经验性方案为主,缺乏系统的治理技术模式。依据辽宁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结合侵蚀沟分布特点,将土石山区侵蚀沟划分为土石山区-东部区域和土石山区-西部区域,并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类型的侵蚀沟提出了六种治理模式。技术推广实践表明,该系列治理模式治理成效显著,可为辽宁土石山区的侵蚀沟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依据1984—2004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南郑县水土保持投资来源和使用方向进行的分析表明,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水土保持事业越来越被重视。对南郑县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的评价结果表明:治理后比治理前沟道径流量、侵蚀量明显减少,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方案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包括水土流失、侵蚀沟道和水土保持措施等3种对象.水土流失普查,采取宏观遥感调查与地面系统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土壤侵蚀模型评价不同侵蚀类型的分布、面积和强度.侵蚀沟道普查,利用遥感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等基础数据得到侵蚀沟道位置,通过野外调查和空间分析,得到侵蚀沟道面积、数量与分布.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利用各种基础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和数量.  相似文献   

5.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组严格按照国普办制定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标准,细致管理,严格要求,率先组织完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普查成果全面分析了黑土区侵蚀沟道的现状,可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侵蚀沟道治理提供指导。总结了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实施、普查数据汇总及质量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6.
侵蚀沟道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地,全面掌握侵蚀沟道现状,可以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依托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项目,对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的数量、特征及分布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以2.5 m分辨率遥感影像、1∶5万DEM图为主要信息源,利用GIS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提取了侵蚀沟道的长度、面积、类型和纵比及其地理空间位置等特征信息,为沟道侵蚀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沟道侵蚀明显,淤地坝建设是该地区沟道治理的一项重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该区淤地坝建设形成了高坝小库容,防洪要求高,工程投资大,筑坝方式单一等区域特点。规划以单坝为主,技术指标适当放宽,合理布设骨干工程,适当提高防洪标准等技术途径,使淤地坝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巩潇  李璐  赵方莹  倪栋 《中国水土保持》2019,(5):42-45,I0001
以灵山亚高山草甸植被保护为目的,按照"源头修复—中段防治—末端控制"的思想,采取传统工程、土壤生物工程、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灵山高山地区侵蚀沟道进行治理,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亚高山草甸侵蚀沟道近自然修复体系,研究了其水土保持效果和人工促进下草甸群落恢复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能有效控制侵蚀沟道溯源侵蚀发展速率,减弱横向和纵向扩张规模,2016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为647 t/(km^2·a),与治理前相比降低了71.8%,达到了北京市水土流失控制要求。经过3年的治理,侵蚀沟道内物种数量呈上升趋势,由2014年的19种增加到了2016年的27种,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侵蚀沟道内植被数量的恢复,2015年开始植物群落结构逐渐清晰,并朝着正向演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桃花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总面积41.4 km~2,其中核心区6 km~2,包括综合治理示范、生态修复、农业生态示范、陕南土石山区原始侵蚀类型展示、沟道及边坡治理与维护措施示范、实验教学、模拟监测、生态清洁能源利用等8个功能示范区。2011年,丹凤县按照"水保生态、科技示范、面污治理、休闲旅游"的思路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共栽植苗木231万株,修建调水工程1处、污水治理工程2处、谷坊22座、橡胶坝5座,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刍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要求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工作必须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对此,北京市延庆县水资源局拟在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的基础上建设综合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内容包括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室和水土保持示范基地两大功能区及黄土地貌侵蚀沟道原始侵蚀类型展示区、侵蚀沟道治理与维护措施示范区、坡面径流监测区、北方植物引种实验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生态治理区、生态能源应用示范区和生态修复区8个小区。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水利普查中侵蚀沟道的普查,是庞大复杂的一项工作。工作流程包括基础资料收集、沟道提取、野外核查、普查表填写和数据汇总5个阶段。辽宁省黑土区列入调查范围内的13个市共计49个县,提取侵蚀沟道47 200条。通过遥感解译及验证方法,全面调查了侵蚀沟道现状,取得的成果为科学评价水土保持效益及生态服务价值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沟道侵蚀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沟道侵蚀严重威胁东北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家侵蚀沟治理专项调查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已有文献,系统总结归纳了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特征、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危害;梳理出现有侵蚀沟治理措施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凝练提出区域侵蚀沟防治目标及4种主要侵蚀沟治理模式,并给出了适用范围及条件;同时提出了新时代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防治对策建议。该研究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决策以及沟道侵蚀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蒿子沟河小流域属北方土石山区辽西山地丘陵保土蓄水区,侵蚀强度为中度,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沟道及荒山荒沟。依据流域地形及水土流失特点,采取了修筑石坎水平梯田、水平槽整地栽植山杏及封禁补植油松、沟头防护、谷坊、沟道植物防护等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的分级分类进行简要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该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采用地貌几何定量数学模型分级方法,定量化分级沟道,并从地质、地貌、大小以及形状对侵蚀沟道进行分类,由此来推断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的特征。[结果]甘肃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主要以Ⅰ级沟道为主,其中丘陵沟壑区主要以半开析、中度割裂、半主沟型为主;高塬沟壑区主要以半开析、中度割裂、支沟型为主。[结论]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沟壑狭窄陡峭,沟道破碎化程度高,水土流失量高,治理难度大,沟道难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海河流域土石山区治理途径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河流域土石山区占山区总面积的1/2,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该流域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海河流域不同类型区试点小流域治理效果的调查分析,依据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特点,总结出治理开发土石山区的主要途径是:基本农田建设及坡耕地治理,工程造林与保护、开发、利用植被资源,地表径流的管理和利用,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沟道防护工程建设,新的水土流失防治等,并结合试点典型论述了主要治理措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16.
侵蚀沟道普查是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述了普查组织与进度、普查的主要方法、普查成果、普查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立足江河源头生态维护,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开展了大凌河上游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项目从水质维护、景观修复、美丽乡村建设、有机果品优质栽培示范、侵蚀瘠薄型坡耕地高效利用、侵蚀沟道治理示范、荒山荒坡水土保持林草多效配置等方面进行治理。目的是将先进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成果引进、改进、提高后进行组装集成,将其建设成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推广、科普宣传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平台,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的普查方法与成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该区侵蚀沟道开展的首次全面调查。本文全面介绍了本次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技术方法、质量控制和成果,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侵蚀沟道调查方法、分级分类标准以及开展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治理意义重大。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以2.5m分辨率遥感影像和1:5万数字线划图为主要信息源,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辨识50km。小流域内长度在100m和5000m之间的侵蚀沟道,提取沟道面积、长度、纵比和起讫经纬度等指标。在沟道提取、数据填报和成果审核汇总等阶段,县级、省级和流域等各级普查机构通过野外核查、室内检查和数据比对等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侵蚀沟道的遥感解译与识别、沟道勾绘精度、图形数据接边进行审核,保证普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经调查东北黑土区共有侵蚀沟道29万5663条。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58%,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青海省虽开展了一系列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目前尚未开展侵蚀沟道专项治理工作。鉴于侵蚀沟道造成的水土流失较其他侵蚀类型更为严重,单位面积投资较大等,建议开展侵蚀沟道专项治理。分析了青海省侵蚀沟道现状分布情况,初步提出了专项治理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措施保存情况,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质增效提供依据,促进黑土地保护和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以2019年以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对象,选取52个小流域的坡面治理工程和8个小流域(项目区)的侵蚀沟治理工程开展调研,共抽核325个坡面图斑和32条侵蚀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诊断。[结果]全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中的治沟措施保存情况明显优于坡面措施,平均保存率分别为95.00%和56.51%。坡面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存在明显的类别和空间分异,侵蚀沟治理措施普遍保存完好,生态节地型措施保存率较高,个别措施在部分地区需提质增效和加强管护。[结论]今后应加强东北黑土区梯田、地埂植物带等传统措施的优化和管护,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的生态节地型水土保持新措施,并探索建设黑土地水土保持技术中试基地;定期开展重点工程成效评估,提出分区分类措施推荐名录,打造不同类型示范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