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究影响棉花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从而解决其直接移栽不易成活的技术难题,为棉花组培苗提供稳定高效的移栽途径。以棉花组培苗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环境、基质和根系状态的条件下探讨组培苗的成活率、根系和茎叶生长的研究。棉花组培苗在培养容器中诱导露白至生根,然后移栽到珍珠岩和蛭石以体积比1:1混合的基质中,使用1/2MS营养液,恢复时保持适当湿度,可以使苗更健壮,成活率从50%提高到100%,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活率高的棉花组培苗移栽方法。研究建立高效稳定的棉花组培苗驯化方法,成本低廉,避免嫁接,结铃率更高,可用于棉花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孔婷 《种子科技》2023,(10):61-63
文章讨论了白芨组培苗移栽技术,深入探讨了其苗期栽培管理技术,希望能够为白芨的科学培育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在提高白芨成活率的同时,提升其培育质量,以此满足相关市场需求,更好地发挥其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3.
系统全面地研究‘嘎拉'苹果组培苗移栽过程中根茎叶的解剖形态变化,为今后的组培苗移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扫描电镜法对苹果试管苗驯化移栽过程中根茎叶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根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逐渐分化,在维管柱中央形成若干排列成链的导管。茎的厚角组织细胞层数逐渐增多,细胞排列变得整齐紧密。茎的维管束逐渐形成环状条带,条带的厚度不断增加。苹果组培苗驯化移栽初期,叶片的栅栏组织发育不完全,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很低,仅为0.41。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叶片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发育逐渐完善,栅栏组织的细胞层数明显增加且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海绵组织细胞间隙逐渐变小,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变大。移栽3周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为0.74。气孔的形态由移栽初期的突出于表皮细胞之上变为下陷于表皮细胞之下,气孔的开张度和气孔密度均逐渐变小。苹果组培苗移栽3周后其气孔密度下降为187个/mm2,这与移栽初期的气孔密度252个/mm2差异显著。苹果组培苗驯化移栽过程中,苹果组培苗根茎的主要变化是维管束组织的形成和健全,叶的变化是向着光合能力的提高和防止水分过度散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苗质及移栽条件对新丰生姜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将新丰生姜 (ZingiberofficinaleRosc .)组培苗按不同苗质与移栽条件组合成 2 4种处理。移植结果表明 ,壮苗、炼苗、蘸生根粉和蛭石与草炭土 1∶1有利于新丰生姜组培苗移栽后的成活。在各种组合中 ,壮苗的平均成活率比弱苗高 8 33%,炼苗的平均成活率比不炼苗的高18 75 %,蘸生根粉的平均成活率比不蘸生根粉的高 6 2 5 %,蛭石与草炭土 1∶1的比 1∶2和 1∶3的分别高 6 2 5 %和 14 0 6 %。炼苗提高移栽成活率的作用最大 ,壮苗和炼苗的组合结果最好 ,移栽成活率可达 10 0 %。  相似文献   

5.
芦荟组培苗移栽前炼苗及其结构与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美国库拉索芦荟组培生根苗进行炼苗试验。并研究了炼苗前后叶片结构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美国库拉索芦荟组培苗移栽前经3d以上的晾苗处理,成活率高达90%以上。经晾苗处理的组培苗叶片呈浅红褐,4种抗性生理指标说明经3d以上炼苗的组培苗,其抗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酢浆薯组培苗和茎尖田间移栽成活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安第斯高原的一种特有块茎作物—酢浆薯3个品种(O—012、O—030和O—043)的组培苗和这些组培苗在田间种植14天后的茎尖,在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的处理下田间成活率的研究,发现少量的吲哚乙酸有利于组培苗和用这些组培苗在田间种植14天后的茎尖根部的生长,当超出一定浓度范围后,反而会抑制根部的生长;采用块茎种植后所长出的苗子茎尖进行移栽时,吲哚乙酸的作用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韩城大红袍花椒组培苗的驯化炼苗移栽成活率和质量,韩城市花椒研究所以水苔、泥炭、椰糠、蛭石和珍珠岩作为移栽基质,经过不同配比试验,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组培苗移栽方案,为韩城大红袍组培快繁和驯化炼苗提供了理论基础。试验表明,移栽基质配比以泥炭∶椰糠∶珍珠岩=3∶1∶1的组合最佳,水苔次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水稻免耕移栽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总结出了贵州水稻免耕移栽田块选择、品种选用、育秧、大田栽前处理、栽植方式和密度、移栽方法、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各项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山杏茎尖继代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生根培养基类型,以及移栽时基质配比和木醋液喷施浓度等因素对组培苗生根和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山杏组培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1.5 mg/L IBA+木醋液(稀释2 000倍),生根率达到100%,平均根数为5.589,平均根长为2.644 cm,植株生长良好。移栽时的基质配比为蛭石:珍珠岩:泥炭土=1:1:1,对生根组培苗的成活和生长效果最好,成活率可达79.41%。在移栽苗的叶片上喷施稀释1 500~2 000倍的木醋液对其生长效果较好。本研究可为山杏优良品种的工厂化育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建立一套快速、准确且能应用于常规实验室检测植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方法。采用常规C18色谱柱代替PAHs专用色谱柱,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色谱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检测波长300 nm、柱温30℃、进量样20 μL、流速0.7 mL/min、乙腈作流动B相以0~3 min (50%A+50%B)、3~30 min (100%B)梯度洗脱程序,各多环芳径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0,相对标准偏差均≤2%。本研究建立的以C18色谱柱代替PAHs专用色谱柱检测方法,不仅能快速、准确的检测植物中PAH,而且降低了检测设备成本。  相似文献   

11.
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试管苗进行复壮研究,以期解决其羸弱纤细、不利于生根培养及生根后成活率低等问题,同时优化复壮培养条件。在课题组已有的白及增殖及生根培养基配方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并改变培养基碳源浓度,以不同继代试管苗为材料,通过单因素和L9(34)正交实验研究不同材料和不同植物生长延缓剂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对试管苗复壮、繁殖生长、生根培养及驯化移栽的影响。实验表明,4代苗在MS+活性炭1.0 g/L+香蕉泥50 g/L+ 6-BA 0.5 mg/L+ NAA 0.01 mg/L+ PP333 0.5 mg/L+CCC 0.1 mg/L+蔗糖40 g/L中获得最佳的复壮效果,培养70天后,试管苗基茎直径平均达(0.26±0.06) cm,繁殖系数2.13,假鳞茎发生率100%;复壮后的试管苗在1/2MS+活性炭1.0 g/L+香蕉泥80 g/L+ 6-BA 0.1 mg/L+ NAA 1.0 mg/L+蔗糖15 g/L中培养60天后,可获得具假鳞茎、根粗苗壮的再生植株,生根率100%;再生苗移栽成活率亦达100%。本研究完善了白及体外快繁及复壮条件,建立了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2.
非洲菊种子繁殖遗传稳定性差,常规分株繁殖系数低,目前国内大部分都是以组培苗为主,具有快速、遗传性稳定、周年生产及经济效益高的优点,但与常规苗相比,组培苗生长细弱、根系质量差,常导致移栽成活率低,因此试管苗的移栽是非洲菊生产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红掌通过组培快繁生产大量种苗已为市场所趋,而试管苗的生根和炼苗移栽是组培快繁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显示,红掌诱导试管苗生根过程的费用占试管苗总生产费用的35%~45%。培养成本高、移栽成活率低一直是红掌组织培养中的两大难题。因此,降低试管苗生根成本对提高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极其重要。此次试验的目的在于找出利于红掌生根的方法、添加物以及生长素的种类和浓度,提高组培苗的生根率、长势、移栽成活率及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组培苗生根成本。  相似文献   

14.
组培苗由类似于工业化的实验室生产出来以后,如直接移入苗圃栽培,会因苗体纤弱、苗根少、抗病性及适应性差等缺点,适应不了环境的变化,极易生长不良,甚至大量死亡,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笔者通过多次实验,发现采用以无土栽植为核心的组培苗过渡栽培方法效果颇佳。现将其简介如下,供大家参考。一、炼苗把组培苗取出在室温下锻炼2~3天,使其逐渐适应大田环境温度,以备取出分栽。二、栽苗 1.准备工作 (1)培养地:选水平地面建一高约15厘米的水池,用砖块砌成长方形,内铺塑料薄膜保水。池宽视盆钵大小而定(一般1.2米),以利管理。(2)培  相似文献   

15.
16.
17.
选取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组培苗为实验材料,进行驯化栽培,研究不同基质的物理性质,比较茅苍术组培苗在各基质中的叶片固有导水度、光合作用及生长状况,以筛选出最优炼苗基质。结果表明,基质持水特性是影响组培苗驯化的关键因素,T 3(蛭石∶珍珠岩∶泥炭土=1∶1∶2)基质中培养的驯化苗的叶片水分状况、光合及生长方面与其他处理相比表现较好,可作为茅苍术组培苗驯化的理想基质。基于生理电阻的叶片固有导水度可用于水分状况的及时诊断。研究结果为快速获得大量优势茅苍术种苗提供指导,同时为组培苗驯化炼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茶组培苗微嫁接技术体系,解决组培生根难、传统嫁接易受季节影响的问题,以无根组培苗为接穗,扦插生根苗为砧木,研究了组培苗炼苗时间、接穗带叶数、接穗打顶、培养温度、接穗木质化程度、接穗长度、生长调节物质浓度、组培苗茎杆与砧木苗茎杆大小等对微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嫁接时组培苗最适炼苗时间为4 d,带3片叶的接穗易于嫁接成活;留顶的接穗嫁接后新芽萌发较快;培养温度为25℃有利于嫁接苗成活;已木质化的接穗嫁接不易枯死;接穗长度为(2.5±0.1)cm、在1 mg/L NAA中浸泡5 min后嫁接成活率最高;选择茎秆直径大小相近的砧木和接穗进行微嫁接,成活率最高,为68.33%。  相似文献   

19.
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保证绿色食品小麦的最终产品质量,制订了包括范围、生产环境条件、产品质量、轮作制度、良种选用等,适宜原阳县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沿黄麦区的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北方006是由河北北方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河北北方学院旱作农业研究中心团队选育的新品种。以马铃薯北方00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北方006壮苗的培养基,为提高新品种组培苗品质及脱毒种薯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基础。试验使用不同浓度的IBA与6-BA进行配比,结果表明,北方006组培苗最适合的壮苗培养基为MS+0.1 mg/L IBA+1.5 mg/L 6-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