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薏苡在我国一直作为小杂粮种植,尽管栽培历史悠久,但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存在起源不清、品种杂乱、种质资源丢失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随着薏苡保健功能和癌症防治功效研究的不断挖掘与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深度测序技术的普及和成本的下降,系统性研究薏苡遇到了绝好的发展契机。对薏苡的起源与分类、营养和药用价值进行了概述,从细胞学方面分析了薏苡倍性以及与玉蜀黍族玉米属、高粱属等的亲缘关系,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分析了DNA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和基因文库在鉴别物种亲缘关系以及遗传育种等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薏苡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薏苡、川谷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技术,研究了薏苡属的薏苡及其变种、川谷的染色体组型和Giemsa带型,并对显带技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薏苡、川谷染色体组型和Giensa带型的分析,对薏苡和川谷的亲缘关系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薏苡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其他作物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从分子标记、功能基因和基因组测序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薏苡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讨论了薏苡分子水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其分子生物学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研究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起源进化以及物种间亲缘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靶DNA制片、探针种类和标记方法,对目前该技术在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从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酶学、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人手分析江华苦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江华苦茶属过渡类型茶树,且亲缘关系更接近于原始型.  相似文献   

6.
从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酶学、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人手分析江华苦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江华苦茶属过渡类型茶树,且亲缘关系更接近于原始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薏苡属植物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根尖为材料,通过压片法制片和核型分析,研究了中国薏苡属植物川谷和薏苡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川谷和薏苡具有统一的染色体核型公式2n=20=18m(2SAT)+2sm,但二者在某些染色体编排顺序、随体大小上有差异。根据这一结果,从染色体水平上讨论了川谷和薏苡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薏苡、川谷及其F_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比较分析了薏苡、川谷及其杂种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薏苡、川谷及其F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现出明显的种类型和组织器官特异性。在F1植株中未出现“杂种酶” ,且双亲的一些酶带在F1中受抑制未表现出来。利用过氧化物酶可进行薏苡属亲缘关系 ,系统演化、遗传特性差异和杂种优势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花粉形态在芍药属牡丹组植物的分类与种间鉴定、组间亲缘关系、起源与演化及遗传性状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牡丹组花粉形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果树花粉形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果树花粉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花粉形态与遗传基础、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以及花粉形态在植物分类与种间鉴定、亲缘关系分析、系统学及起源与演化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及其近缘种间遗传关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质资源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云南松与其近缘种间的遗传关系一直深受林木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其研究结果可为探讨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其遗传关系研究现状,并对今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同工酶与植物亲缘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工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的所有组织中,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同工酶技术的产生、发展、分类、应用原理及其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在由起源地向我国其他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从形态学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对茶树遗传演化的研究,是茶树基础生物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茶树遗传演化关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茶树遗传演化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SSR标记在植物遗传演化中的应用,探讨了SSR标记在茶树遗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茶树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演化路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植物分子生物学是植物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对作物遗传改良、新品种培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科研论文产出,客观评价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及影响力,了解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对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有重要意义。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了2006-2015年间我国研究人员在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发表的高水平研究文献,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论文产出数量和影响力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并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对比,同时对该领域内我国科学家发文期刊、高产作者、高产机构、资助来源和国际合作情况的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揭示了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过去十年间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迅速,我国科学家发表的影响因子大于4.0的论文共计3 841篇,占全球总数的16.74%,全球排名第二,且年度发表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12年开始跃居全球第二,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论文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但与荷兰、英国等世界领先水平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把握了植物分子生物学全球发展格局,挖掘出我国在该领域的一批优势机构和领军人才,理清我国国际合作关系,追溯资助来源,探测研究热点,识别我国在领域内的国际地位,找到优势和潜力,并发现问题和差距,以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胡枝子属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概述了胡枝子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应用及栽培技术以及胡枝子属植物的孢粉学、细胞学、同工酶、分子生物学及支序分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我国胡枝子属植物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鸡种类繁多,研究地方鸡种的遗传多样性,不仅能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对起源、进化、分类鉴定及遗传育种等都有重要意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遗传多样性检测提供了更直接、更精确的方法,即直接通过分析DNA水平的序列变化检测动物遗传多样性,DNA分析方法已成为目前最有效的遗传分析方法,避免了根据表型性推断基因型时可能产生的误差.对近3年来中国鸡种在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蛋白质水平、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行综述,为中国优质地方鸡种的培育和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白蚁(Odontotermes)是一类高等培菌白蚁、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有重要作用、但其对农林作物尧堤 坝水库和木结构建筑构成严重危害、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分子技术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手段已逐 渐应用于白蚁研究中、由此推动了土白蚁属生物学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总结土白蚁属传统形态分类的不足、比较 分子生物技术白蚁分类鉴定中的优势、展示目前在土白蚁属分子分类的研究状况。追溯土白蚁属的起源、分析印度 与中国土白蚁属的关系、回顾大白蚁亚科的系统发育、详述土白蚁属系统发育、探讨土白蚁属与地白蚁属的分类地 位、归纳土白蚁属与共生真菌及其他共生物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旨在加深对全球土白蚁属的深刻理解、探究土白蚁 属分子研究的方向、展望新技术在土白蚁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鱼类体色变异的遗传基础研究进展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色是鱼类一种较为独特的表型性状。鱼类体色变异是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的重要研究主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鱼类体色变异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为更好地了解鱼类体色变异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总结和归纳了鱼类色素细胞的发育与类型、鱼类体色变异的遗传学基础,以及鱼类体色变异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着丰富的悬钩子属植物资源。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国外对悬钩子属的植物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国内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该属植物的报道还较少或欠深入。综合有关文献,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悬钩子属植物DNA分子标记技术应用情况和主要的研究领域,遗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讨论。认为既要看到各种分子标记方法在悬钩子属植物生物学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也要充分估计这些分子标记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局限性。文章指出,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分子标记方法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选择适当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悬钩子属植物进行广泛和深入研究,对该属植物不论是在生产上的应用,还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