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杂交水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在贵州省三都县普安镇进行了4个杂交水稻品种比较试验,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冈优527产量最高,为609.2 kg/667m2,比其它品种增产9.4%~16.6%;Ⅱ优多系1号次之,具有较理想的分蘖,较高的成穗率和较适宜的叶面积系数;冈优527、Ⅱ优多系1号的实粒与顶3叶比适中,产量稳定,可作为贵州省三都县普安镇的主推品种。4个品种有效分蘖与各阶段分蘖呈正相关,不同品种叶序、长、宽间存在不同程度正相关系,选择适宜叶面积系数,能够提高成穗率、粒叶比,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探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两系法杂交稻及其再生稻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以5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栽培,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38%,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是强化栽培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与常规栽培比较,强化栽培再生季产量下降9.62%,有效穗的大幅度减少是强化栽培再生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杂交稻组合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程度不同,并表现出与具体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和品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2005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晚熟组的3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稻谷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平均产量648.49kg/667m^2,比常规稻高6.87%,达显著水平。杂交稻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优质达标率与常规稻相当,虽然杂交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稻,但常规稻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也较低,所以杂交稻和常规稻都以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芬  邵国军  韩勇  王铮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11-13,18
辽粳系列品种是指辽宁省稻作研究所选育的系列常规水稻品种。辽粳系列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良和抗病性强等优点。本文选用已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18个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对其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成粒数的可塑性最大,千粒重的可塑性最小;偏大穗型品种其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密切程度高,高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多穗型品种其穗数与产量的密切程度相对更高一些;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其他因素通过总粒数对产量发挥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是,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氮素利用率上的差异尚存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以明确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稻为对照,杂交稻为处理,筛选出56篇文献,建立了包含367对观测值的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不同杂交稻类型、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次数、土壤全氮、土壤碳氮比和土壤质地,探究了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产量(+11%)和生物量(+14%),而对收获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在各氮肥施用水平下,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均显著提高了产量;然而,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显著降低。另外,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8.1%)、氮素生理利用率(+2.9%)和氮素回收率(+3.6个单位)。【结论】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能够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本研究为评估杂交稻的推广应用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优质水稻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水稻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品质随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产量提高虽然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但是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下降。  相似文献   

7.
从5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到70年代的杂种优势利用,产量性状改良一直是水稻育种的第一目标,在杂交稻选配成功后的二十多年里所推出众多品种的单产潜力并未明显超过早期培育出来的水稻品种,而常规育种由于新种质资源的不断拓展与应用,其产量不断得到提高,部分常规稻品种的产量水平超出杂交水稻。为明确常规稻与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差异性,重新评价和定位常规稻品种。以相同遗传背景的常规稻与杂交稻组合为比较对象,比较分析了12个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研究结果显示,12组常规稻与杂交稻的的对比试验中,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种的占总数的41.7%,常规种产量高于杂交种的占16.6%,二者产量差异不明显的占总数的41.7%。部分常规品种在产量上与同类型杂交稻产量相当甚至高于杂交稻,这为常规稻的遗传育种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合百色右江河谷一带土质、 气候,具有高产、 稳定、 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杂交组合,2019年4—7月,在相同肥力、管理水平条件下,对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选育的5个水稻品种(组合)在百色市百育镇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主要对其产量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韵两优5052"、"韵两优5367"产量分别...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区优质稻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王孔俭  邓飞  朱浩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0):1520-1523
对2005-2013年浙江省早稻联合品种试验高产组194个参试品种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早籼品种产量的提升可通过在保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选育大穗型、高千粒重的品系,同时适当地增加株高来实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产量水平达7 425 kg·hm-2的5个性状95%的置信区间,每穗总粒数为1306~1429粒,穗实粒数为1057~1150粒,千粒重为262~278 g,有效穗为2760万~2985万·hm-2,株高为859~912 cm。  相似文献   

11.
北方杂交粳稻产量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粳型不育系和4个优良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置16个杂交组合,对其主要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粒重、二次枝梗数等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基因型方差不育系大于恢复系,表明杂种产量性状多数受母本的影响较大。结实率、穴穗数、穗粒数、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等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千粒重、一次枝梗千粒重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SCA)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不育系60A、73A、105A,恢复系C198、C52综合性状较好,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北方杂交粳稻组合选育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06个杂交粳稻组合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产量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及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杂交粳稻单株产量与穗粒数、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育种上,可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组合产量的同时改善其品质。  相似文献   

13.
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1-9182,9208
[目的]为杂交粳稻高产组合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2002~2006年嘉兴市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对其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粒数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有效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增产不显著;稻瘟病抗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白叶枯病抗性偏差;垩白粒率和透明度有改观,碱消值略降,但其他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无差异。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生育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结论]浙北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低供氮处理对杂交稻产量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供试的20个杂交稻品种产量性状及产量在低供氮处理下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有效穗数与实粒数、着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实粒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着粒数结实率。[结论]以有效穗数、实粒数为主攻对象可提高杂交稻的理论产量,为水稻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韩勇  邓媛  沈枫  姜秀英  刘军  刘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52-1855,1925
对辽宁省4个冠层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水稻品种辽粳294在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各组合单株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对照品种,每穴穗数比对照有所降低,每穗颖花数比对照高出很多,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别不大;各杂交组合的上功能叶叶面积和群体LAI都高于对照品种,各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平均值在灌浆初期与对照品种差别不明显,在水稻灌浆末期,各杂交组合的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6.
以16个参试旱稻品种(系)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产量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春丰A006产量高于对照旱9710,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株高、千粒重、有效分蘖、成粒率对产量作用更为明显;高产的原因主要是生物量较高。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粒率和千粒重,更有利于旱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F优498、川优6203和旌优127这3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栽培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在示范田进行油后直播栽培示范,多点取样统计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F优498产量和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川优6203和旌优127产量和有效穗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着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数(F优498);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着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川优6203);单穗重、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着粒数、千粒重、穗实粒数(旌优127)。[结论]在实际生产中,要使各产量性状协调,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产量结构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1~2008年云南省粳稻区域试验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粳稻新品系产量及其结构与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差异变化。分析显示,云南省新育成品系产量总的趋势是增加,但与对照比,产量增加幅度不大,产量差异中部在359.25~850.95 kg/hm2,中北部在141.7~927.5 kg/hm2,影响其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是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次是群体结构。千粒重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比较稳定,变异小,遗传性强,提高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产量与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确定后,穗粒数成了产量构成中的决定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单产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10~2012年江苏省杂交晚粳和迟熟中粳3年区域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了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与迟熟中粳相比,杂交晚粳组合表现为穗大粒多,增产优势明显,但结实率偏低;主要品质性状表现为整体水平低于常规品种,但具有一定的粒型优势,最后对江苏省杂交晚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棉花植株性状与产量因素性状的相互关系,为棉花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对湖北省2012年棉花区域试验常规棉组的28个品种的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前7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1.57%,分别为籽指因子、产量因子、早熟因子、生育期因子、衣分因子、果枝数因子。利用不同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将28个供试棉花品种聚为6类,同时从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铃期病指等性状对各类品种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