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目的]对荸荠杂交育种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方法]通过显微观察掌握人工辅助授粉和比较荸荠在人工辅助授粉和自然条件下结子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同一花茎的花序雌、雄蕊分别在花茎约长到37.0和46.9 cm时达到盛期,两者平均高度差为9.84cm,时差约达到28.5 h;上午9:00~11:00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最佳时段,授粉成功的雌蕊大约7 h迅速萎蔫;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结子率明显高于自然条件下的结子率,人工辅助授粉的结子率为43%,自然条件下的结子率为15.5%。[结论]荸荠两性花的特性和雌、雄蕊生长及盛期均存在时间差,成为荸荠能够开展人工辅助授粉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荸荠开花习性和人工辅助授粉结实特性,为荸荠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桂蹄2号荸荠为材料,观察荸荠茎及花序生长情况,了解荸荠开花规律和雌雄蕊生长情况,并通过显微观察人工辅助授粉和自然授粉部位,对比荸荠在人工辅助授粉和自然授粉后的结子情况。【结果】同一花茎的花序雌、雄蕊分别在花茎约长37.00和46.90 cm时达到盛期,两者平均高度差为9.84 cm,时间差为28.5 h;上午9:00~11:00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最佳时段,授粉雌蕊约7.0 h后迅速萎蔫;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结子率明显高于自然授粉的结子率,人工辅助授粉的结子率为43.0%,自然授粉的结子率仅为15.5%。【结论】人工辅助授粉可大幅度提高荸荠结子率,且荸荠两性花的特性和雌、雄蕊生长及盛期均存在时间差,是荸荠开展人工辅助授粉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野荸荠主要依靠球茎无性繁殖,当球茎位于20cm以下的土层内,离苗率开始极显著下降,田间出苗有两次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中旬,其出苗率分别为14.68%和21.1%,水分是制约球茎发芽的关键因子,球茎失水比例达13.3%时,将失去发芽能力,同时球茎再生能力很强,连续刈割11次后,仍会出现新植株。  相似文献   

4.
荸荠压缩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得荸荠的力学性能参数及对荸荠破坏极限的影响,以荸荠的品种、压缩速率及压缩部位为试验因素,对荸荠进行正交压缩试验。通过分析其对应的力-位移曲线所得到相应的破坏极限Fb、破坏能Ub等参数的试验,得出结果表明,在相同变形的情况下,荸荠轴向所承受的载荷大于径向载荷。方差分析发现,荸荠品种、压缩部位以及荸荠品种和压缩部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破坏极限影响极显著,压缩速率对破坏极限影响显著,而荸荠品种与压缩速率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破坏极限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1979—1986年对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开展了研究。此病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在含有淀粉、果糖、乳糖和蛋白胨、天冬酰胺以及荠秆鲜、干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发芽需要有少量的碳源。对pH值的适应范围比较广,以pH5—7最适。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3-29℃,分生孢子发芽最适温度22-28℃。对光照不太敏感,但在黑光灯下较易产生分生孢子。根据4个菌株比较研究的结果,初步认为菌株间可能有分化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7.
荸荠作为莎草科浅水性宿根草本,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作为蔬菜食用,同时也具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几年研究者对荸荠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阐述荸荠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促使荸荠高产高效的技术,希望对于荸荠的推广种植和高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主栽板栗品种(系)授粉结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河北省8个板粟主栽品种(系)的授粉结实特性。结果表明:板栗品种(系)自花授粉结实率较低,而异花授粉结实率较高。提出了板栗品种(系)配置的最佳组合,为板栗高效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荸荠白螟是湖北孝感荸荠产区的主要害早,一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8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的第3代为害最重。荸荠白螟的天敌较多,以卵寄生蜂和蜘蛛控制效果最好。药剂防治以20%三唑磷乳油和40%水胺硫磷乳油较好,杀虫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寒香梨是吉林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选育出的梨新品种,它具有果个大、抗寒、抗病、晚熟、软肉等优点,尤其是肉质细腻、多汁、无实细胞、香味浓郁、品质上佳。它的选育成功,填补了北方寒地优质软肉梨品种的空白,丰富了我国寒地软肉梨品种资源,为广大果农提供了致富途径。目前在寒冷地区广泛栽培,为使广大生产者了解寒香梨授粉结实特性,多年来我们对其进行深入调查试验研究。寒香梨自身花粉量中多,和其它梨品种亲和力较好,可与其它梨栽培品种互相授粉,寒香梨自花不实,生产栽培必须配置授粉树,寒香梨最佳授粉品种是苹香梨、早梨18和苹果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荸荠白禾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结果表明该虫以幼虫越冬 1a发生 4代 ,6月份为第 1代 ,7月份第 2代 ,3~ 4代在 8~ 10月份重叠发生。防治该虫的指标和适期为 75 0头 /hm2 蛾日后 3~ 5d。天敌优势种群为稻螟赤眼蜂和螟卵啮小蜂。药剂筛选表明 ,由久效磷、高效氯氰菊酯组成的复配剂 1号 (33 .5 % + 1.5 % )效果最好。采取围歼秧田 ,重治 3代的策略 ,3a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为害率控制在 1%~ 2 % ,并推广该技术 2 0 0 0hm2 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荸荠枯萎病的症状、形态、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药剂筛选结果表明 :5 0 %果病克、3 6%粉霉灵和多霉灵对该病菌有较好的效果。并制定出一套防治方法 ,经过 1997~ 1999年的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高接后3a,综合性状优良,品种、产地与成熟期均不相同的6个板栗优系的生长结实特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明确了板栗优系生长结实的基本特性,结果母枝粗度和结果枝粗度、数量、着生部位与雌花序数的关系,为板栗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建设高产优质生态栗园为目标,提出了"适度规模、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改善生态、市场经营"的锥栗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以改种、改树、改土、改路、改水、改善锥栗生态"六改"为基本措施,以政策调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四动"为手段,为农民锥栗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板栗雌花芽临界分化期和雄花芽形态分化期可溶性糖、蔗糖、淀粉、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积累水平。结果表明,生理分化期雌花芽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的变化似抛物线,形态分化期的雄花芽含量呈直线下降;2类芽淀粉含量均呈"S"型变化,交叉后雄升雌降;蛋白质含量均呈上升态势,中后期雌花芽上升幅度比雄花芽大。雌花芽临界分化结束时,可溶性总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雌花芽极显著高于雄花芽,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雄花芽。2类花芽分化时均需丰富的营养物质为基础,雌花芽更高,且相互竞争和制约。  相似文献   

16.
荸荠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荸荠叶状茎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的SDS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并对其RAPD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荸荠的RAPD—PCR优化反应体系和程序。结果表明,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和完整性较好,OD260/OD280值在1.8~2.0之间,DNA无降解现象,完全可以满足RAPD—PCR扩增要求。建立了荸荠RAPD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μl,各有关成分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5mmol/L Mg^2+,1.0UTaqDNA聚合酶,0.2mmol/L dNTPs,1μmol/μl引物,1.5ng/μl DNA模板。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1min,37℃退火30s,72℃延伸60s,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相似文献   

17.
对三系不育系G98A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花时、柱头外露率、开颖角度和异交结实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98A在湿热条件下,花时早、开花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开颖角度增大、异交结实率高,开花习性好,容易使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取得高产,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在温凉条件下,花时迟、开花分散、柱头外露率降低、开颖角度变小,异交结实率低,开花习性差,不利于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  相似文献   

18.
对三系不育系G98A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花时、柱头外露率、开颖角度和异交结实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98A在湿热条件下,花时早、开花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开颖角度增大、异交结实率高,开花习性好,容易使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取得高产,降低种子的生产成本;在温凉奈件下,花时迟、开花分散、枉头外露率降低、开颖角度变小,异交结实率低,开花习性差,不利于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  相似文献   

19.
以桃、草莓、板栗和平邑甜茶4个树种为试材,对水分胁迫下其叶片、茎以及根中甜菜碱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条件下,各树种的叶片、茎和根中都有一定量的甜菜碱,不同树种、同一树种的不同器官甜菜碱的含量均不同;板栗的甜菜碱含量最高,平邑甜茶的含量最低;叶片的甜菜碱含量最高,根部的含量最低。水分胁迫下,各树种的甜菜碱含量都显著增加,不同树种变化幅度不一。胁迫程度不同,甜菜碱含量的变化趋势也不同。轻度水分胁迫下,平邑甜茶增幅最大,其次是桃和草莓,板栗增幅最小;中度水分胁迫下,平邑甜茶的增幅最大,其次是板栗、桃、草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