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中国水稻(Oryza sativa L.)受高温热害的影响,对水稻受害的机理、高温热害指标及风险评估、高温预警监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分子水平探明水稻受高温热害的根本机制,建立考虑品种、生育期、其他气象因素等的综合性高温热害指标,并提出选取合适播期、采用耐热品种、健全防范体系等观点。旨在为应对高温热害带来的危害及完善应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寿县每年7—8月时常发生连续的高温天气,对当地水稻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了水稻产量及品质。该文结合寿县水稻生产实际,分析了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及水稻发生高温热害的生理机理,提出包括选择对高温耐受能力强及遗传性状稳定的水稻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管理、结合当年的气候条件科学安排播种时间、实施人工辅助授粉等应对措施,以期为缓解水稻高温热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太明  陈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30-8531
为了研究江淮之间夏季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与历史对比分析,得出江淮之间夏季高温发生规律。针对江淮之间2003年夏季高温发生特点,结合水稻所处发育期的适宜温度指标和高温危害指标,阐述夏季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机理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并从农业气象角度提出了防御措施。江淮之间夏天高温天气频繁。200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江淮之间出现持续高温,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危害,中稻空壳率大于20%,高于历年平均水平;而秕谷率达10%以上,合肥、滁州、六安、寿县中稻减产率(2003产量与2002年相比)分别为13%、58%3、1%、48%。增施肥料、合理灌溉和喷洒适宜的化学药剂都可减轻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温热害是三峡库区水稻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从水稻遭遇高温热害的生物学角度出发,筛选影响气象的主要因子(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建立水稻高温热害累积危害指数,结合天气预报,在动态监测水稻高温热害危害的同时,发布水稻的高温热害累积危害指数预警,对水稻防御高温热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稻高温热害的综合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热害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分析了水稻高温热害的成因、危害以及发生规律,重点介绍了水稻高温热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为防御水稻高温热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水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成因、危害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7.
水稻高温热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极端高温天气出现愈发频繁,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综述了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以及水稻耐热资源鉴定和水稻耐热QTL定位的相关进展。最后,对耐热水稻育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3年河南省信阳市各气象站气象资料,对近53年来信阳市水稻生育关键期内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3年来,信阳市水稻生育关键期高温热害年代际变化呈现"V"型趋势,即1960s和1970s较重,1980s最轻,1990s和2000s又呈加重趋势。2013年是近53年来发生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高温热害年份,其次为1966年。信阳市高温热害空间分布基本呈现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中东部地区高温热害发生较多。2001和2003年是受高温热害影响最严重,灾损率分别达到了35.3%和24.5%。随着水稻品种的不断更新,高温热害对产量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小,但生产中对于高温热害的预警及防御工作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8—2004年合川区逐日气象资料及水稻产量资料,统计高温日数和高温热害次数,分析高温热害次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气象产量与水稻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抽穗开花期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以确定水稻高温热害指标。结果表明:高温日数与高温热害次数基本吻合。总体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回升的波动变化趋势,年际变化特征较明显。合川地区水稻高温热害相关指标为最高温度、风速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水稻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了高温对水稻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技术。  相似文献   

11.
控释尿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金正大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水稻品种辽星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施用金正大控释尿素不同用量和不同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等氮量条件下,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16.5~22.4个百分点,水稻增产6.8%~8.9%。减量30%的控释尿素与2次性施用全量的普通尿素,其水稻产量接近。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使用效果好,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70%的控释尿素掺混30%的普通尿素,与单纯施用等氮量的普通尿素相比,水稻增产17.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8.6个百分点;与单纯施用等氮量的控释尿素相比,水稻增产7.3%,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15.8个百分点。[结论]施用金正大控释尿素可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并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不定根的穿鞘生长现象及其与叶片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水稻根系形态学角度研究了水稻根系与叶片衰老的关系。发现在水稻根生长过程中伴随着根穿鞘现象,该现象影响到叶片的衰老进程。对300余个品种的考察分析表明,根发生的节位与功能叶片数量密切相关,发根节位越高,齐穗期功能叶片越少。齐穗期水稻地上部不发根节的数量与绿叶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57),直线回归方程是y=0.0045+0.9756x。推测根穿鞘生长对叶片造成的损伤及营养竞争是导致和加速叶片衰老与死亡的直接原因;高节位根生长和根数量过多是杂交水稻叶片早衰的重要原因。提出控制根数量、适当增加分枝根数目和加深根分布是未来开展水稻根系育种、塑造水稻理想根型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铅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铅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伤害及机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的铅镉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铅镉低浓度胁迫能够促进水稻生长,高浓度抑制水稻的株高;铅镉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的分蘖数,随着胁迫浓度增加,分蘖数下降幅度增大;铅镉胁迫显著降低了水稻每盆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低浓度胁迫下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高浓度胁迫下每穗总粒数显著降低;铅镉低浓度胁迫下糙米率和精米率显著增加,高浓度胁迫下糙米率和精米率显著降低,整精米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水稻籽粒中铅镉含量与土壤中铅镉浓度成显著正相关,土壤铅镉含量达到中高浓度时,水稻籽粒铅镉含量严重超标,铅镉最高超标达333%和122%。[结论]该研究为污染地区水稻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稻(Oryza sativa L.)根系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水稻根系育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水稻根系育种对提高产量、改变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重要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环境下水稻化感作用的动态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数量性状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 ,研究了按双列杂交设计 {P(P +1) / 2 }配制成 1套包括亲本、F1两个世代的水稻遗传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化感作用的动态杂种优势。结果表明 ,杂种F1和F2 在大部分叶龄时期具有抑制受体植物茎长和根长的杂种优势。F2 的化感作用潜力与F1相比有所下降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群体平均优势均为F1的 1/ 2。在温度较低、光照较弱的田间环境条件下 ,水稻化感作用杂种优势较大。暗示着环境胁迫会增强化感作用的性状表现 ,解释了植物在不利环境下产生化感物质数量有所增加的遗传原因。  相似文献   

16.
郝苏丁  余显权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18-6419
[目的]测定不同卷叶性状的水稻(Oryza sativa L.)叶片的透光率,并分析不同透光率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用构建的水稻卷叶近等基因系B6C1和B5C2回交得到B6C2,对B6C2群体进行透光率及产量性状的测定。[结果]在晴天条件下,不同卷叶性状的水稻叶片透光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生育时期透光率的变化为分蘖期收割期始穗期,即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透光率先降低然后升高。在阴天条件下,透光率随不同生育时期的推进逐渐减小。总体上,相同生育时期和相同天气类型下,卷叶叶片的透光率均大于平叶叶片。[结论]透光率变大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受光效率,使卷叶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大于平叶,是水稻增产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水稻生长和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选择苗期镉耐性和籽粒镉含量差异明显的4个晚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有毒重金属镉胁迫对水稻生长和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降低各品种的产量和每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粒重等经济性状以及不同生育期的地上部干物质重,但苗期镉耐性较强的品种受抑制程度要小于镉耐性较弱的品种,相近耐性类型中籽粒镉含量较高的品种比镉含量较低的品种受害严重。因此可用苗期镉的耐性评价不同基因型耐镉性的差异。镉胁迫显著增加各品种地上部茎叶和籽粒的镉含量和积累量,但增加的程度品种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植株镉含量随生育进程而逐步下降,而植株镉积累量随生育进程而增加,与干物质产量一致。本研究还表明,镉胁迫显著影响籽粒中一些矿质元素的含量,按镉对籽粒元素含量的效应可将所涉及的8种元素划分为二类,一类呈现为抑制效应,包括K、P、Mg、Mn和Zn等5种;另一类呈现为促进效应,包括Fe、Cu和Ca等3种。此外,镉胁迫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与氨基酸种类和品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谷氨酸和半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合成受镉胁迫的抑制,且耐性较弱的品种受抑制程度明显大于镉耐性较强的品种。同时,耐性较强的品种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耐性较弱的品种,说明这些氨基酸的代谢可能与水稻品种的Cd耐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