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10-213
以县域为空间尺度,依据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各县域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均值和标准差构建指标体系并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根据乡村对社会产生影响的5个因素构建乡村性指数(RI)评价体系,使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乡村性强弱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全部县域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为促进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背景下,乡村空间作为终端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村庄规划为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蓝图.文章以余江蓝田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过程为例,用综合治理视角,聚焦乡村空间治理,通过解决乡村空间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乡村发展空间受限、土地权属关系不明等问题,解析村庄规划对优化乡村空间治理格局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并制定针对性的村庄发展策略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本研究以河南新县为例,分别采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测算村庄发展潜力,识别阻碍村庄发展的障碍因子类型和数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村庄分类和分区,制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新县村庄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呈现南北部和县城周边较高、东西部较低的总体空间格局,坡度、地质条件、人口和村庄用地规模、距县城和卫生院距离等是限制新县村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其中东南部的田铺乡和西南部的卡房乡个别村庄障碍因子数较多,未来继续保留发展的难度较大。新县全域村庄划分为特色保护类23个、城郊融合类9个、集聚提升类79个、搬迁撤并类13个、整治改善类69个,占比分别为11.92%、4.66%、40.93%、6.74%、35.75%,并采用SKATER空间聚类算法划分村庄发展分区,在此基础上依据各分区村庄发展特征、优势和短板提出针对性村庄发展策略。本研究可为村庄发展障碍因子识别及乡村振兴精准施策等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常态化背景下,乡村地域系统内外部差异发生深刻变革,客观评价村庄发展潜力,识别村庄发展类型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为探索镇域范围内村庄分类及其发展策略,文章以蓟州区穿芳峪镇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建立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对村庄发展指数进行测评,运用聚类分析及村庄分类模型将26个村庄进行发展类型识别。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及村庄用地情况对村庄的发展潜力影响较大;镇域范围内村庄发展潜力呈现由中心地区向边缘区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潜力评价结果,可将穿芳峪镇村庄分为集聚提升发展型、改善提升发展型、保留整治发展型、特色保护发展型及扶持保育发展型五大类型,再根据其村庄特征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然而,当前首都乡村振兴普遍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各类型村庄产业发展面临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困境。通过对北京市 13个涉农区 48个乡镇 116个村的 1 272个农户的调查,具体分析了首都乡村三无村、拆迁村、倒挂村、空心村和传统村五类村庄产业振兴存在问题及原因,针对五类村庄,围绕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体制机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分类推进首都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所辖118个行政村为研究单元,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数据统计和SPSS聚类分析方法,评价阿克苏市乡村性空间分异特征,基于评价结果,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角度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单元乡村性指数受村域自然环境与区位条件影响,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差异性空间分布格局;乡村性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正相关性,部分村域空间分布趋于集聚,形成沿交通干线、乡(镇)中心分布的乡村性冷点区域和以多核心集中分布的乡村性热点区域;阿克苏市村域发展类型可划分为生产用地主导型、生活用地主导型和生态用地主导型3种类型。基于土地利用角度的村域乡村性评价研究,可以为阿克苏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指导乡村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陕南2017年县域数据,通过各产业占GDP比重划分了乡村发展类型,创建了乡村性评价体系,测算了28个县域乡村性指数,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及ArcGIS技术,分析了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陕南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分为均衡发展型、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以均衡发展型县域为主,占46.4%。(2)陕南县域尺度乡村性具有明显差别,总体发展程度为安康商洛汉中;虽然安康市发展水平高于商洛,但从发展的均衡性、综合性来看,商洛市发展优于安康市。(3)乡村性强弱与乡村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相关,以南部大巴山区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战略部署.在阐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璧山区七塘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路径.结果表明:(1)七塘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建设位于中等水平,不同维度水平有差距.(2)分维度看,七塘镇生活维度水平最高,治理、人文和环境维度水平其次,产业维度水平最低.(3)分村域看,将军村、喜观村建设水平较高,四合村、阳岫村建设水平中等,盐店村、跃进村、建设村和三步梯村建设水平较低.(4)依据优势与短板,将七塘镇8个村划分为综合发展型、主导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4类,针对性地提出各类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陕南2017年县域数据,通过各产业占GDP比重划分了乡村发展类型,创建了乡村性评价体系,测算了28个县域乡村性指数,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及ArcGIS技术,分析了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陕南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分为均衡发展型、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以均衡发展型县域为主,占46.4%。(2)陕南县域尺度乡村性具有明显差别,总体发展程度为安康<商洛<汉中;虽然安康市发展水平高于商洛,但从发展的均衡性、综合性来看,商洛市发展优于安康市。(3)乡村性强弱与乡村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相关,以南部大巴山区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兴安县乐群村村庄规划为例,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空间肌理的角度分析目前村庄普遍存在的 村庄空心化、路网未完全连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庄风貌不统一、村内景观同质化及忽视村庄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问题,本文从乡愁的角度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和空间肌理理念,在村庄规划中通过合理规划村庄布 局、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引导乡村建筑风貌统一、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营造乡村特色景观, 进行能够承载“乡愁”的现代化美丽乡村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面板数据,探究安徽省城镇化和乡村韧性水平时空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及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城镇化和乡村韧性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徽省城镇化和乡村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城镇化和乡村韧性具有空间相关性,且2005年之后各县域乡村韧性对城镇化的空间依赖性不断加强;乡村韧性不仅受到自身城镇化及乡村韧性要素的影响,而且受到邻近单元或者更远单元城镇化及乡村韧性要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2.
民宿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并深刻影响着乡村空间的转型重构进程。探索民宿对乡村空间的重构研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尤为重要。通过梳理旅游民宿重构乡村空间的机制路径,围绕民宿对乡村物质空间、乡村社会空间和乡村情感空间3方面的重构文献,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从拓展探索旅游民宿对乡村空间的整体性构建影响研究、探讨旅游民宿对地方情感空间的影响研究、拓展旅游民宿对乡村空间治理的影响与效益研究3方面,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助推民宿对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研究及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3.
运用2004-2013年31个省级行政区农村环境相关数据,构建农村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利用ESDA—GIS探究时空分异规律,再运用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环境质量存在明显时空分异特征:时间上,近10年来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由2004年的51.01上升至2013年的52.89,可见我国农村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且东部及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近年农村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显著;空间上,我国农村环境质量自东向西趋好,存在空间集聚性,北方农村环境质量普遍优于南方。此外,我国农村环境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门槛效应:农业发展水平对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的影响呈先负向相关后正向相关的双重门槛关系;工业发展水平负向影响农村经济,跨过门槛值后,负向影响减小;农户收入与农村环境质量呈先负向相关,跨过门槛值后正向相关的单门槛关系。从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和农户收入3个方面来看,发展农村经济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应着力围绕"生产环境绿色高效、生活环境整洁舒适、生态环境山清水秀"目标,全方位多角度重点改善我国东部及南方地区农村环境质量,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乡村空间重构是城市化、工业化及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出现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地理学及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课题。回顾国外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厘清乡村空间重构概念的基础上,从研究理论与方法、路径与内容、驱动因素与动力机制、模式与规划应对等方面概括了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外尤其发达国家较早关注乡村空间重构研究,从最初的基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逐渐融合建筑学、哲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逐渐深入,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国外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乡村规划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省为例,基于全省16个市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2011—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市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与居民消费水平、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与农村人口数量和政府调控水平存在反向关系。因此,需要加强乡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进程提供更为坚实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8-2017年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空间相关性,地区间呈现显著负向溢出效应;收入水平、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交通通达度在不同权重矩阵不同空间计量模型下均与休闲农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旅游禀赋中旅游接待能力在经济矩阵和SDM模型中呈现负向溢出效应。各地应正视休闲农业区域间的空间关联性,针对性制定发展策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方法】以 4 类 539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平均最近邻指数为 0.8129,显示省域显著聚集,不均衡指数为 0.169,说明市域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 , 示范点在济南、泰安、威海、潍坊、滨州呈现多中心组团分布格局,不同类型示范点聚集中心与分布形态各异;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布全局自相关指数为 -0.4243,空间关联格局不明显,冷热点差异不显著;鲁中地区示范点分布区位熵值为 1.14,显示集中连片分布,鲁西北区位熵值为 0.77,说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显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具有中心城市圈层递减效应、交通便捷性带动效应、高级别景区辐射效应、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化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效应。【结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省域全域布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市域突出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竞合发展,不同片区功能互补、梯级推进;村域优化乡村“物质 - 文化 - 社会”三维空间系统,完善基础节点功能布局。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数字乡村建设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方法,深入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规模、范围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2011-2021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存在明显“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模式。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且这种溢出效应存在衰减特征,其中,400 km和900 km分别为空间溢出效应密集区和溢出效应边界的半径距离。因此,在利用数字致富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破除地区间数字信息溢出壁垒。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最近邻分析、Ripley"s K函数、Voronoi图、景观格局指数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桐乡市2013到2018年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还进一步探索了水系、交通和城镇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桐乡市农村居民点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而且集聚程度随着年份和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大。尽管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均属于集聚分布,但乡镇间农村居民点的总面积和斑块数量差异较大,而且斑块数量、密度和破碎化程度随年份呈下降趋势,这些变化与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有关。农村居民点分布与河流、道路和城镇距离呈负相关,但河流对农居点的影响逐步降低,道路和城镇对农居点的影响逐步提高,这些变化与货运通道从水运转移到陆运以及城镇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吕勇斌  纪倩倩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745-4750
基于农村金融排斥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农村金融排斥的综合评价指标,对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排斥程度进行评价。利用Moran’s I指数和Moran散点图对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农村金融排斥区域差异的空间效应进行了空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空间效应显著,邻近地区的排斥程度会对该地区农民的收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