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龙江省黑土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及其治理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黑土区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原因,并通过系统诊断探索水土保持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水土保持在黑土地区低产田改造中的作用,提出了保持水土,改造低产农田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土地区土壤氮素含量变幅明显,平均含量从0.01—0.094%。土壤氮素年流失量为5.775—40.65公斤/公顷。按照总氮量和氮素流失量,黄土地区可分为6个区。种植豆科作物、发展畜牧业和施用化肥,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4.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存在遇水湿陷的特性,位于湿陷性黄土区的生产建设项目若防护不当,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就湿陷性黄土地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本文提出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制定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有针对地布置防治措施,使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黄土地区植被因素对于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朱显谟 《土壤学报》1960,8(2):110-121
植被永远是防止地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因为它一方面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降水的直接打击,并可阻缓或消失地面径流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又可防治和消灭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并使它们的危害作用消失,甚至完全消灭。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封禁对侵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不同封禁年限的狼牙刺群落和杂灌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放牧地和天然次生林为参照,分析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封禁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微生物生物量随封禁年限的延长变化显著,阳坡随封禁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逐渐增加,25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较封禁前分别增加252%、161%和174%,但显著低于天然侧柏林,仅为其39.0%、41.8%和53.7%;阴坡封禁前10年微生物生物量迅速增加,随后增加幅度减缓,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封禁25 a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增加108%、93%和102%,但明显低于天然杂灌丛群落和辽东栎林,仅为辽东栎林的54.4%、49.1%和40.1%。土壤呼吸强度在封禁5 a后增大明显,且随着年限增加逐渐上升,阳坡25 a时达到最大值,而阴坡15 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有所下降,25 a后降至最低点,但仍显著高于放牧地,相同封禁年限的土壤呼吸强度阴坡明显高于阳坡。qCO2随着封禁进程逐渐降低,25 a后达到最低值。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呼吸强度、qCO2与土壤养分和恢复年限相关性密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7.
鲁中南山丘地区主要指泰山和沂山南北,包括7个地(市)的40多个县。按自然地理条件,这里的植被应属暖温带半湿润的落叶阔叶林型,林下还应该有茂密的灌木草丛。但这些自然植被早已破坏殆尽,加上近十几年来滥砍滥伐,大面积陡坡开荒,生态环境严重失调。为了搞好水土保持,发展山区生产,根据调查资料,仅就5个县作重点,探讨鲁中南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8.
龙岩地区矿区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南北盘江地区水土流失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南北盘江地区的基本情况、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各种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冲毁土地,破坏农田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晋西南黄土残塬沟壑区,是我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两种地貌类型,耕地主要分布在沟沿线以上的梁峁塬上,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塬面越来越小,耕地越来越少。临汾西部的大宁、隰县、永和等7县,本为比较完整的塬面,现已切割得支离破碎,仅剩下残塬耕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时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11个小流域和6个坡面小区的多年水土保持资料,对本地区3种不同时间尺度(年际、季节、频次)的水土流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求得了有关分布特性参数、数学方程式及分布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配置间存在密切关系,从空间结构看,地形起伏引起降水再分配,而工程措施可使降水形成有益的再分配,由此产生土壤水分的微域分异。这种分异制约影响着生物措施的空间配置;从时间过程看,为防止某些植物过度的水分消耗而致土壤干燥化,需采取循环轮作配置。在黄土丘陵区要求林草与农作物地在轮作周期内的总耗水量与有效雨量(降雨量与径流深之差)持平。  相似文献   

13.
黄土地区降雨特性与土壤流失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黄土地区5种降雨参数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30分钟最大降雨量的瞬时雨率,是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性较为密切的一个降雨参数,其中15分钟的最大降雨量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相关系数达0.90。  相似文献   

14.
在评价土壤水分性质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讨论了黄土丘陵区农田水分循环特征及作物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并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区域土壤有效水利用率较高,土壤低温度仍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同时指出,该区域土壤有效水库容大,对作物供水调节能力强;但因气候干旱,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土壤只在生育期内对作物供水起调节作用,这是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库效应的区域特征.此外,本文将土壤蒸发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时段,研究表明土壤蒸发最强的时段,在雨季而不在旱季.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黄河干支流悬移质泥沙(采自1983年)和流失地土壤的颗粒组成与养分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黄河下拧河床淤积的泥沙以0.05—0.25毫米的颗粒为主,大于0.25亳米的颗粒组成低于1%,它们与流失地耕层土壤、黄土沉积物及风积砂的颗粒组成类同。皇甫川与窟野河的泥沙中可见到产自基岩剥蚀物的大于0.25毫米的粗颗粒,但在黄河干流中基本未见。为进一步查明黄河下游河床粗颗粒泥沙的来源,应划分大于0.25毫米粒径的粗颗粒。黄河大部分支流泥沙中的有效养分接近耕层的低限或平均水平,其中速效碘为耕层含量的2倍以上。加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对防止土壤养分流失和减少入黄泥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几年来在陕北安塞县水土保持实验区的试验、示范和生产治理的结果,按照半干旱地区的特点,系统地探讨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问题,包括土壤水分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人工林对土层的干燥状况,规划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尽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坡耕地的治理和陡坡地退耕还林等。文中提出并讨论了保护农业环境和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包括鄱阳湖周围11个县市,总面积近200万公顷。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因素,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全区分为山地和高丘、低丘和岗地、平原以及湖岸地带。防治对策首先是建立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体系,实行集约经营;其次是建立多层次循环利用体系;第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频率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这一地区坡面土壤侵蚀资料的统计计算,求得了黄土地区侵蚀性降雨的基本标准、一般雨量标准、瞬时雨率标准和暴雨标准,给出了这些标准的有关值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封丘地区雨养麦田的水分供应和产量潜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凌云 《土壤学报》1993,30(3):297-3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