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水沙响应研究方法改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水土保持研究的发展概况及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着重分析了研究及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①在利用“水文法”计算减洪减沙效益时,应针对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分别建立降雨产洪产沙模型;②在利用“水保法”计算减洪减沙效益时,应加强坡面治理对沟道侵蚀的影响研究;③进一步研究淤地坝的减蚀作用;④继续改进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韭园沟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来对韭园沟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具有水土保持专业特色的生态效益监测中的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状况和小气候中降水、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水面蒸发、风速、风向六项指标变化的监测,以及监测小区的布设方法和成果计算分析;阐明了减水减沙效益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以及资料的整理计算等;根据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可能引起的区域经济社会变化实际,提出了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含义,探讨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监测的内容与布设的原则和方法,典型农户选择的要求和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的目的,在于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在1986—1990年和1991—2000年两个规划时段内,对由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而增加的直接经济效益、缓洪减沙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作了粗浅分析,以论证内蒙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鹤鸣观小流域有限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在分析影响流域产流产沙的主要降雨因子的基础上,用水文统计法建立起流域天然状况下的产流产沙模型,对应用中出现的反向误差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处理,进而计算出流域综合治理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小流域经台理后汛期平均减水,减洪,减沙效益为16.5%,18.2%,和69.2%,减沙效益显著,坡面土壤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砒砂岩区沙棘林生态工程减洪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水保法"计算沙棘林在砒砂岩区的减洪减沙效益,分析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林生态工程的减洪减沙量,以及对研究区直接入黄支流的减洪减沙作用。结果显示:研究区流域内沙棘林占流域内总林地面积的比例逐年增大,沙棘林的减洪减沙量也逐年增大,从2002年到2008年,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等三支流沙棘林平均每年总减洪量480.84万m3,总减沙量302.65万t。研究结果对砒砂岩区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拦泥减沙效益居各项水保措施之首,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小流域坝系工程的监测分为两个时段,即建设期和运行期。主要监测内容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淤地坝工程基本情况、淤地坝工程建设情况、淤地坝的安全稳定性、淤地坝工程防治效果等。主要监测指标有水土流失背景值、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主体工程基本情况、设计审批基本情况、建设管理基本情况、工程数量和质量、坝系安全性和稳定性、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相似文献   

7.
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深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其中80年代减幅最大,70,90年代减幅接近。2000-2002年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比基准期增大了8.0%和9.3%,但径流、泥沙依然递减。"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共计减少洪水10.114 5亿m3,年均减少洪水3 065万m3,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少洪水2 370万m3,占减少洪水总量的77.2%,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5.2%;共计减沙8.448亿t,年均减沙2 560万t,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1 940万t,占总减沙量的75.8%,年均减沙效益37.6%。"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少洪水7.524亿m3,年均减少洪水2 280万m3,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4.5%;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沙6.138亿t,年均减沙1 860万t,年均减沙效益36.6%。近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显著,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比依时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以及泾、洛、渭等几条支流,粗沙来源区与多沙来源区基本一致,形成所谓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以22.8%的面积产生了69.2%的总输沙量和772%的粗泥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达1万2420~3万6440t/(km2 ·a)。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等)起到了很好的减洪减沙作用。多项有关河龙区间的研究成果(水文法)表明:20世纪70年代,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2.08亿~2.75亿t,80年代为3.20亿~4.48亿t,90年代(1990—1996年)为3.16亿t。泾河、洛河、渭河等支流,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也十分突出。森林植被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土壤层的分层拦截吸收,起到突出的减洪减沙作用。晋西、陇东等试点流域,人工林区与无林或少林区相比,减沙效益高达78%~96%,消除了洪峰流量及猛涨猛落的洪水过程,从根本上控制了土壤侵蚀。今后,应加强不同尺度流域间,水沙运移规律的尺度转换等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晋西北地区淤地坝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应用晋西北地区淤地坝典型调查资料,结合水观测资料的分析,提出;把淤地坝按已经淤满和正在淤积尚未淤平分别计算年减洪量和年减沙量,使计算结果符合多洪多沙年(丰水年)淤地坝多蓄多拦这一基本特征,为黄河中淤淤地坝拦蓄效益计算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晋西北片上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效益研究中,该方法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0.
SCS模型在削洪减沙效益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葫芦河流域1956~1989年实测洪水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洪水流量与输沙量关系,采用SCS产流模型计算了1970~1989年葫芦河流域水保措施削洪减沙效益,并率定了在不同降雨条件下适合于该流域产流计算的CN值.经用“经验公式法”和“水保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其值基本接近,这说明利用SCS方法进行大面积削洪减沙效益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藉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定量评价天水藉河示范区一期和二期的水土保持效益,结合国家标准和示范区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对该区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示范区通过两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选择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13个评价指标,从单项效益入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直接计算水土保持各单项效益价值,从而得到三大效益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表明:江西阳坑小流域经过水土保持治理之后,2005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2 445.42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10 240.65万元,占82.29%;单项效益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保水效益净化大气效益保肥效益保土效益。经济效益价值为894.13万元,占7.18%;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为:粮食增产效益经果林效益水保林效益。社会效益价值为1 310.64万元,占10.53%;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依次为:改善群众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效益增加耕地效益减少泥沙淤积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有决定性地位,这将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提升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三川河流域水沙变化水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三川河流域实测降雨、洪水、泥沙资料,在统计分析和探讨产洪产沙机理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降雨产洪产沙数学模型,并用之计算了三川河流域1970—1996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对三川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水沙变化进行了重点分析,还采用另外4种水文分析方法进行了平行计算和验证,取得了比较理想和真实的结果,为全面分析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三川河流域降雨资料的系列化处理方法、径流系数变化趋势以及河道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其研究方法对黄河中游其它多沙粗沙支流的水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安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 ,克服过去水保部门单打一的做法 ,把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项目全部纳入“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范围 ,打好总体战。同时 ,把水保工程作为农、林、牧产业化和旅游发展的基础 ,以水保工程促进产业开发 ,以产业开发巩固水保成果 ,使得水保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确定了甘肃内陆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各项措施的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内陆河流域各措施累计调水30.40亿m3,各措施累计保土2.69亿t,调水保土主要来自于坡面措施减蚀效益;内陆河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1.25亿元,195.16亿元,4.35亿元,14.57亿元,合计215.32亿元。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治理程度的提高,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受旱灾程度有了一定的控制,全省年均受灾面积、作物减产面积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并且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7.
信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分析及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信江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变化的基础上,论证了流域频发洪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据此提出信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为:加强宣传提高对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意识,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大力培育植被资源、保持水土,并计划在3~5年内基本完成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重塑秀美山川。  相似文献   

18.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及控制技术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程度较高的流域 ,前期坝库拦蓄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坝库区沟岸的重力侵蚀 ,其泥沙量占坝库拦蓄泥沙总量的 83 63 % ,坡面侵蚀仅占 16 3 7%。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增加与流域产沙量的减少多为非线性关系 ,荒坡、坡耕地是主要产流区 ,梯田是坡面主要的拦蓄措施。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 ,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 ,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水保效益差异显著。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9.
北江上游水土流失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江是广东省珠江水系的一大支流,包括韶关、清远两市所辖的12个县(市),面积2.94万km2。本文首先论述了北江流域的水、土资源及其在社经生态结构中的地位,阐明了水土流失与生态平衡的动向,回顾本区水土流失的历史,反映当前水土流失现状;随后对水土流失诱因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紫色页岩地区水土流失作了比较深刻的剖析;最后总结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在缓洪拦沙方面初步改善了山区河水暴涨暴落的水文特征,减少了汛期水量,同时增加了枯水期的流量,河流输沙量减少,变河床淤塞为下切,河床下降;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科学考察,在该地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与治理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总结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即: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基本农田建设是治黄减沙、促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群众生活的一项关键措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强化机制创新,不断创新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机制和组织形式。在考虑黄土高原资源与经济现状条件下,提出当前5个方面的发展思路: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遵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