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就稻鸭共育前、中、后期水稻田间管理作简单的介绍,为稻鸭共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杂草和病虫害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子,稻鸭共育可利用鸭在稻田间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减轻水稻病虫和杂草危害;鸭的排泄物可肥田。因此稻鸭共育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节省成本,并有利净化农田生态环境,是开展有机水  相似文献   

3.
4.
稻鸭共育能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稻田土壤的有害物含量,使土壤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稻鸭共育"对水稻田病虫草害影响的调查,分析了"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的控制及害虫天敌的保护作用,并对"稻鸭共育"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零日龄稻鸭共作是指插秧后3d,把当日刚孵化鸭苗放入稻田共作,它是在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种养模式,克服了需要对鸭子育雏、驯水的技术瓶颈,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鸭子对杂草的控制作用。2016年到2017年,通过两年来在张家港市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内对该项技术的连续实践,证实了它操作的简便性和效果的优越性。同时也思考了大面积推广应用零日龄稻鸭共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粮食连年增产,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两道“紧箍咒”,使得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同时,粮食效益偏低的问题非常突出,粮食生产既面临价格及补贴政策的“天花板”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地板”。“两板”挤压,使粮食生产效益提升空间收窄,农业的竞争力减弱。加快推广稻鸭共育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对于粮食节本、增产、提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水稻田间饲养不同数量绍兴麻鸭,研究稻鸭共育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水稻田间饲养绍兴麻鸭对水稻病虫草害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达到了常规防治效果,且减少了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宣城市位于皖南山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为进一步明确烟-稻轮作模式下稻鸭共育的相关问题,特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鸭农作系统下的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二化螟等虫害的发生程度。与不养鸭对照相比,稻鸭共育后50d,二化螟枯心率降低了12%,放养密度180/hm~2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零日龄稻鸭共作是指插秧后3 d,将当日刚孵化的鸭苗放入稻田共作,其是在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种养模式,克服了需要对鸭子育雏、驯水的技术瓶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鸭子对杂草的控制作用。2016—2017年在张家港市双山岛旅游度假区内对该项技术的连续实践,证实了其操作的简便性和效果的优越性。同时,本文也总结了大面积推广应用零日龄稻鸭共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泸县稻鸭共育技术,包括基地与稻鸭品种选择、水稻大田栽培、鸭子围养技术,以为生产无公害稻谷、生态鸭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育对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调查稻鸭共育处理、常规栽培处理及对照处理的杂草、纹枯病及虫害发生情况,并比较分析3种处理下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共育处理杂草平均发生数较常规处理和对照分别减少2.33和52.08 ind/m2;共育处理对稻飞虱的控虫率平均为75%,但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控制率仅为25%~60%;共育处理水稻纹枯病病蔸率和病株率较高,病情指数较低;共育处理产量与常规处理一致,远高于CK;共育处理稻田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但成本收益率较低。[结论]稻鸭共育利用鸭子在田间的捕食和活动,对水稻病虫草害和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该研究可为稻鸭共育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总结稻鸭共育生产技术的优点,介绍该技术的实施要点,包括稻田选择、鸭子和水稻的品种选择、水稻栽培技术、鸭子围养技术等方面内容,以促进稻鸭共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的优越性,提出了“稻鸭共育”关键技术措施,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育是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元公害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16.
在水稻移栽后8~17 d,放养鸭子180~300只·hm^-2进行稻鸭共育至水稻抽穗,能有效地控制当季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防除效果成螺77.42%~100%,幼螺50.29%~100%,卵0.00%~45.56%;稻鸭共育时间长、年份多,田间福寿螺数量少;稻鸭共育还能够降低水稻田中福寿螺的越冬螺源或残留螺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稻田间饲养不同数量绍兴麻鸭,研究稻鸭共育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田间饲养绍兴麻鸭对水稻病虫草害的防治达到了常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益阳市粒粒晶米业公司生态农业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和实施“稻鸭共育”生态栽培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其关键技术有:合理布局;稻田、稻种、鸭种要符合要求;放鸭数量适当;培育健康鸭苗;安置好鸭笼;采用安全种稻技术;精心围栏;适时放鸭;做好鸭的大田管理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安徽庆安县致富乡新富村的稻田园区喜获大丰收,2010年,园区实施稻鸭共育生产模式,增收8.9万元。稻鸭共育园区占地面积约135公顷,年产水稻11万千克,因为品质好,每千克水稻多卖0.4元,可增收4.4万元;稻田养鸭3000只,每只售价15元,可收入4.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