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珍汕97A(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B(保持系)为供试材料,用CO_2诱导稻穗开花,观察不同处理:温度、湿度、去除花丝、切除小穗轴、去雄、授粉等对闭颖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败型不育系稻穗开颖迟、闭颖慢的原因与其浆片中维管  相似文献   

2.
6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3204S、HN5S、8906S、安湘S、1103S和9451S等6个籼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其异交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核流通 系的颖花开花率均高于对照珍汕97A;柱头外露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103S、珍汕97A(CK)、3204S、安湘S、8906S、HN5S、9451S;89063S、安湘S、9451S有花率比对照珍汕97A高,6个核不 系的平均张颖时间均比对照珍汕97A短;(2)  相似文献   

3.
早籼型不育系351A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51A与珍汕97A、协青早A、47A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均不显著。珍汕97A、协青早A的一般配合力高,是配制迟熟杂交稻组合的主体不育系。351A的特殊配合力和早熟遗传强,是配制早稻、早熟中稻杂交组合的优良不育系。  相似文献   

4.
K型不育系的育性和变异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个K型新质核互作用不育系的育性和变异特性研究表明,K型不育系的花粉构成特征与野败型不育特点,明显不同于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  相似文献   

5.
3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马协A、丛广41A和珍汕97A与13个水稻品系杂交,对三者的遗传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马协A和珍汕97A的恢保关系基本相同,其核不育基因等位,同属孢子体不育类型,其恢复性受1 ̄2对显性核基因控制;丛广41B、密阳23具1对恢复基因,明恢63具2对恢复基因。丛广41A的不生受1对隐性核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其核不育基因与珍汕97A不等位,属配子体不育类型,但有极少数S(r)花粉参与受精异常  相似文献   

6.
D奇宝A和D宝A新不育系,是通过复立改良龙特甫B、珍汕97B、红突31B、D297B转育而成的,具有比珍汕97A异交率高,抗性好,米质优,配合力强的特点,实践再次证明,通过复交改良保持系,是培育新不育系和配组选育杂交稻新组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水稻野败型脆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和保持系珍汕97B的药隔和花丝维管束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情,不育系与保持系比较,其花丝维管束中导管遇化,束薄壁细胞较少,但其筛管发育正常,束薄壁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育系药隔维管束,不仅导管退化,而且筛管数量少,束薄壁细胞只含少量发育不好的线粒体,很少看到其它细胞器,脆质稀疏。认为水稻野败型脆质雄性不育与花丝维管束发育及雄蕊维管组织中导管遇化有更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稻标记不育系标-1A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带有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pgl基因,位于第10条染色体上)的光-温敏型核不育水稻M2S为供体(父本),以优质早灿保持系中红B为母本杂交,再用其F1为母本同珍汕97B杂交获得三交种,F2选择带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的高结实率、综合性状好的材料作为保持系选材加代到F4,F4株系分单株与珍汕97A测交选择能保持完全不育的保持系,进一步回交,从而得到株叶型整齐一致、不育性稳定、性状优良的带有明显淡绿叶标记性状的不育系-标-1A。标-1A与中413、明恢63配组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标-1A无论是在不育系敏种、杂交稻制种还是在大田生产上,在苗期就能很容易分辨出真伪种,从而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水稻不育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凡明  吕斑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2):139-140,176
共测定了6种胞质类型的12个不育系对白叶枯病菌35个菌株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杂交稻生产上广泛使用的不育系抗病性大多较差,不同胞质类型及其不同核基因型的不育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BT型不育系抗病性较强,而冈型、野败型、D型和印水型等多数类型抗病性较差,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珍汕97、龙特甫、G汕和V20等核基因型的不育胞质抗病性又明显低于六千辛和矮选等不育胞质;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也有很大差异,其中有15个菌株对不育系的致病力较强,尤其表现在珍汕97不育系上,甚至有些菌株的致病力极强,并且它们大多对珍汕97等不育胞质具有特异性侵染。因此,在杂交稻的抗病育种中,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不育系的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还要经常监视白叶枯病菌的遗传变异和致病型分化,考虑稻区存行的优势小种而选用合适胞质类型的细胞质及其杂交组合,避免因白叶枯病菌专化性小种的出现而导致白叶枯病大流行。  相似文献   

10.
以珍汕97A及V20A为材料,相应的保持系为对照,通过辐照后种子发芽率、苗高、根长及根数等试验,初步比较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对^60Co-γ射线辐照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发育芽率与苗高的反应上,保持系均比不育系敏感;而在根长和根数上,保持系与不育系也存在差异,且珍汕97A与V20A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龙特浦同核异质不育系的育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D297A(籼稻Dissi细胞质)、珍汕97A(Oryza nivara)、Ⅱ-32A(印尼水田谷细胞质)和龙特浦A(野败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亲,龙特浦B为细胞核供亲,回交核置换育成4个龙特浦同核异质不育系(分别简称为D特A、N特A、I特A和W特A)。以此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于1995、1996年观察比较了它们在不同条件(年份、播期、实生稻与再生稻)下花粉的育性。结果表明,同核异质不育系不育度  相似文献   

12.
富A是以珍汕97B作母本,博B作父本杂交,经多代定向选择而成的野败型不育系。不育性稳定,柱头发达,外露率高,一般合力强,所配组合株叶型好,产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稻粒黑粉菌侵染水稻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不育系开花期接种Neovossiahorrida的细胞学研究表明,病菌对“珍汕97A”比“D90A”“G46A”及“K17A”较高的侵染率,病菌不进入水稻的细胞,也不侵入胚囊,在菌丝周围的花柱及房细胞无可见的变化,也都具有正常的质壁分离能力,接种后12小时,水稻子房细胞膜透性高于不接种的对照,但在24小时以后,除“珍汕97A”的细胞膜透性显著上升之外,其余3个不育系接近或低于不接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早籼稻珍汕97B改良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早籼稻珍汕97B改良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和稻米品质,以珍汕97A为对照,利用珍汕97B改良的6个不育系,与7个早杂恢复系按照NCⅡ遗传设计配制成49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新改良不育系及其配制组合的产量和品质性状配合力比珍汕97A有明显改善。其中,不育系珍品A分别在产量、总粒数和结实粒数上一般配合力效应最好,品质性状较好,在育种上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29A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珍汕97B与V20B杂交再与珍汕97A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野败型不育系,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是江苏育成的第一个籼型三系不育系。用29A与盐恢559配组育成的新组合29优559杂种优势明显,亦于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在不育系珍汕97A抽穗5%和20%时,分别喷施硼砂+赤霉素,配方稀土、燕都微肥等5种肥料溶液,并辅之以根外水肥管理,结果表明,均有不同程度地促进花时提早,花时高峰提前和增加异交结实率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恒达 A 是以 D62B为母本、IR58025B为父本的杂交后代 F2选株与龙特甫 B进行复交选育的保持系再与珍汕97A 转育而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4025)。该不育系不育性彻底,异交率高,穗大粒多,分蘖力强,配合力好。本文介绍了不育系恒达 A 的选育过程、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配制杂交水稻新品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丝苗A播始(播种至始穗)历期80-102天,主茎叶片15.7 ̄16.5叶,花粉以不圆败为主,败育率100%,自交结实率0.20%;花时较珍汕97A早15分钟,开颖角度20°24',柱头外露和双外露率分别为86.7%和42.1%;米质优,抗性好,恢复谱较珍汕97A广;制种繁殖的“九二0”最适用量为每亩12g。  相似文献   

19.
应用花药培养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配制广亲和品种02428、轮回422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翌年对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纯合二倍体花粉再生植株。以粳不育系寒丰A,籼不育系珍汕97A、籼粳测验种南京11、南特、Bailla、秋光为母本与花粉再生植株测交,鉴定筛选广亲和恢复系。结果表明在籼恢和广亲和品种杂交F1的花培后代中,对寒丰A和珍汕97A具有强恢复力的花粉再生植株分别占36.67%和64.676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植酸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不育系(母本)珍汕97A,马协A和恢复系(父本)明恢63、“118”以及由它们配成的3个杂交组合汕优63、马协63、马协118的F1和F2代,其种子植酸含量,结果表现出杂种一代种子植酸含量受母本遗传控制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