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旱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2013年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区的气象资料,结合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实情,筛选出显著影响晚疫病发生的相关气象因子,建立了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和川塬区的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但川塬区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的设计与优化。方程模拟结果:温度是二阴区内晚疫病始发的关键因素;降水量主要影响干旱山区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在同一地区内,川塬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早于干旱山区,这与干旱山区空气流动性相对强于川塬区和二阴区有关。通过对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与川塬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进行验证,得知预报方程对干旱山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准确率较高,预测始发期区间较小,误差小,在甘肃晚疫病预警和防治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黔东南州近年来16个县市马铃薯晚疫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探索黔东南州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因素主要有气候条件适宜、品种抗性差等,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安市冬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安市冬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为害症状和发生流行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贵州省锦屏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及关键影响因素,根据2014—2018年贵州省锦屏县马铃薯晚疫病的监测情况,分析了菌源基数、气候条件、抗性品种等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锦屏县马铃薯晚疫病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发生,低海拔坝区发病较早、发病严重,高海拔山区晚疫病发生较晚.同时,菌源基数、气候条件及抗性品种均能影响晚疫病发生,低温、高湿,高菌源基数,感病品种有利于晚疫病发生.研究结果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为害规律和近年来测报调查工作经验,根据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制定了科学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监测方法,并总结概括了其他主要的预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鄂西北山区气候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对预测预报马铃薯晚疫病提供参考,我们针对不同马铃薯品种、海拔和播期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种薯抗病性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因素,本地品种和原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明显的抗性,晚熟品种抗性要明显高于早中熟品种。海拔和播期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高海拔和晚播期会推迟发病时间,海拔6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发病期比海拔300m以下地区可推迟约27d,春播马铃薯较冬播马铃薯发病时间平均推迟22.5d。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冬种马铃薯在兴业县推广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为农民不断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生产中,冬种马铃薯的病虫害发生较重,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病毒病、晚疫病、软腐病、地老虎、螨虫、蚜虫、杂革及鼠害.  相似文献   

8.
采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监测,系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仪的安装、维护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由致病疫霉侵染引发的晚疫病长期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 国内外均将马铃薯晚疫病列为重大病害。目前, 抗病品种选育栽培、晚疫病预测预报和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晚疫病综合防治手段已得到普遍推广, 但晚疫病局部大流行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时有发生, 给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本文回顾了我国晚疫病的部分研究历史, 集中关注致病疫霉与寄主的互作机制领域, 梳理了近年来关于致病疫霉侵入机理、效应蛋白毒力功能、病原菌变异规律、马铃薯抗病机理等方面的重要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晚疫病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革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许长敏 《植物保护》1995,21(2):50-50
甲霜铜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显著马铃薯是我县传统的冬种夏收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万多亩,由于生长中后期常遇上梅雨天气,晚疫病发生十分频繁,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一般年份损失1~2成,重发年份损失5成以上,甚至绝收。为寻找经济、高效、安全杀菌剂在生产上推广应...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内蒙古近几十年气候变化与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相关资料,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6~7月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不断升高,已超过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侵染发病的适宜温度范围。但是阴雨天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为马铃薯晚疫病真菌菌丝形成和孢子囊繁殖提供了最佳环境条件。依此建立的内蒙古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气象预测模型可很好预测其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晚疫病是严重威胁世界马铃薯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同时也是植物病害中流行速度最快的病害之一。由于品种多不抗病,目前国内外主要依靠化学防治控制该病害。为了提高用药的时效性,将信息技术与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相结合,设计并组建了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China-blight"(www.china-blight.net)。该系统由"中国晚疫病实时分布"、"未来48小时不同区域晚疫病菌侵染危险性预测"和"晚疫病化学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构成,此外还包括"晚疫病防治方法"、"品种抗病性"、"化学药剂库"、"其他病虫害"、"问题与经验交流"和"用户田间管理电子档案"等知识信息与服务功能。通过对2009年我国北方马铃薯一作区6-7月份病害侵染时段出现次数与晚疫病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预测信息与病害实际发生程度相符,该系统可以用于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形成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从1953年以来,我们注意到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无例外地是以少数的中心病株的出现并逐步往周围传染而开始的[1]。去年许多地区应用观察中心病株的方法作为预测预报的根据也都获得了成功[3]。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晚疫病预测模型与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马铃薯晚疫病11个预测模型和6个电脑化模型;描述了模型预测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指标,并作了评价提出存在问题;讨论了建立网络化病害预测模型和实现自动预警配套技术;报道了2003年直接应用于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晚疫病在忻州市偏重流行或大流行的频率明显增加。晚疫病的流行程度与5—7月份的降水量、病株在田间的始见期、主播品种的抗病性等关系密切。凡降水量多、降水量大的年份.病害偏重或大流行的概率就更大。如能结合马铃薯的轮作倒茬、施肥水平、种植形式、播种方法和生长期间的温度、耕作管理等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就可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从兴山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入手,介绍了近三年全县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情况,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持续偏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防控对策,为更好地推动兴山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保障马铃薯品质和产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14、2015年2年在贵州省6个不同海拔高度马铃薯主产县试验观察,6个马铃薯基地观测圃费乌瑞它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与CARAH模型预测值吻合,表明CARAH模型对费乌瑞它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有较为准确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1991-2005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地点、面积、发展趋势等资料,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病面积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面积比例以每年3.5437%的速度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与5~10月马铃薯生长季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本文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气候预测模型,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积极防治及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抗晚疫病遗传工程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引起的马铃薯毁灭性病害。由于该病危害马铃薯块茎全世界年损失达17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我国马铃薯因晚疫病危害年...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气象观测资料和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地点、面积、发展趋势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要素变化特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气温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大部分区域相对湿度略增、平均风速略减、日照时数减少。研究区域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病面积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面积比例以每年3.55%的速度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与5~10月马铃薯生长季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降水减少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不利因素,气温增高、相对湿度增加、平均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均是有利的因素。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