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对奶牛隐性酮病的防治效果,选取24头试验奶牛,分为4组,每组6头。其中Ⅰ、Ⅱ、Ⅲ组均为隐性酮病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Ⅰ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200 g/(d.头),Ⅱ组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葡萄糖200 g/(d.头),Ⅲ组为隐性酮病对照组,Ⅳ组为健康对照组,Ⅲ和Ⅳ组均饲喂基础日粮。结果表明,Ⅰ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试验后第15天显著升高(P<0.05)。Ⅱ组血浆β-羟丁酸呈现下降趋势,血糖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添加过瘤胃脂肪和过瘤胃葡萄糖能对防治奶牛隐性酮病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是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致使血糖浓度下降,酮体生成增多,从而产生酮血症、酮尿症或酮乳症。临床上以昏睡或兴奋、产乳量下降、机体失水,偶尔发生运动失调为特征。因为反刍动物血糖是瘤胃内产生的丙酸经糖元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而维持,所以凡是引起瘤胃内丙酸生成减少的因素,都可以诱发奶牛酮病生成,如产前、产后采食量减少,饲料质量差,日粮组成、精粗比例不当等都可直接引起酮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1发生原因奶牛酮病的发生与饲料的种类、品质的好坏、日粮的组成有关,特别是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易造成瘤胃功能减弱,进而引起食欲减退,使瘤胃的内环境发生改变。由于采食量减少,能量水平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故发病率增加。矿物质如钴、磷缺乏,也会导致酮病的发生。大量饲喂过度发酵、品质低劣的青贮料,导致丁  相似文献   

4.
牛酮血症是牛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精神异常、瘤胃代谢紊乱,以酮血、酮尿及酮乳和低糖血症为特征的酮体酸毒症。奶牛酮血病是泌乳奶牛发生在产犊后10-30天,3-6胎奶牛。  相似文献   

5.
对奶牛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要进行调查和分析.奶牛过多动员体脂,出现血酮、尿酮和乳酮增高的现象称为奶牛酮病.奶牛饲喂过量碳水化合物饲料后瘤胃中乳酸蓄积,并伴随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瘤胃pH急剧下降,从而导致瘤胃酸中毒.奶牛在妊娠期间过度肥胖,体内尤其是肝脏中蓄积大量脂肪造成肥胖症.皱胃移位是由于营养代谢紊乱引起皱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导致乳脂率下降的因素包括日粮精粗比过高、粗料切得过短和大量饲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日粮等.瘤胃膨胀是由于奶牛采食大量易发酵的饲料,经瘤胃发酵后所产生的气体不能以嗳气排出而引起瘤胃扩张.  相似文献   

6.
饲养管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奶牛的健康与发病。从某种意义上讲,牛群是否发病可反映出饲养管理水平的好坏,而饲养管理正确与否又可通过奶牛是否发病、发病多少来验汪。例如,精料过高、粗饲料缺少的日粮,易引起奶牛酮病、瘤胃弛缓、瘤胃积食和瘤胃酸中毒的发生;饲喂铡短而又未经磁铁处理的干草,常常会使奶牛发生创伤性网胃炎及创伤性心包炎。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尼龙袋降解试验和饲喂试验,比较两种过瘤胃胆碱的干物质降解率和胆碱保护率及其对围产期奶牛酮病发病率和血液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分为两个部分:试验一使用尼龙袋法在瘤胃瘘管奶牛上对两种过瘤胃胆碱(A为对照组,B为试验组)的干物质降解率和胆碱保护率进行测定。试验二选取广西某规模化奶牛场的围产牛,采用分阶段对比试验设计,于产前21d开始至分娩分别饲喂含过瘤胃氯化胆碱A和过瘤胃氯化胆碱B的日粮;试验期间全混合日粮(TMR)配方保持不变。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胆碱的瘤胃干物质降解率较低,过瘤胃保护率较高。试验组奶牛酮病发病率较低;在产后14d和21d,试验组奶牛血液葡萄糖浓度显著增加。综上,根据瘤胃保护率、奶牛酮病发病率和血液代谢试验结果可知,试验组过瘤胃胆碱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酮病也称为醋酮血症,多发生在奶牛分娩后20 d内,有30%~40%病例可由其他疾病并发,以高产奶牛多见。临诊上以瘤胃和肝脏功能紊乱,以及酮血、酮乳及酮尿为特征;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产后因急性低血钙而突然发病,特征是体温下降,感觉减退,四肢瘫痪,多发生在产后3 d内,又多发生在3~5胎的高产牛。以上两种疾病是奶牛常发的代谢病,以下通过病因、症状和防治等方面对奶牛酮病和生产瘫痪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高产母牛群在丰富饲养的情况下经常发生骨营养不良。 1972——1978年,在莫斯科省《共产主义曙光》国营育种场进行母牛疾病系统防治时,6.8%的动物诊断为骨营养不良症,11.6%为肥伴症,27%为酮病。已经确认酮病发生在骨营养不良之前,并有心肌营养不良,瘤胃机能减弱,肝浊音区扩大,顽固性酮  相似文献   

10.
奶牛醋酮血病,是牛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精神异常、瘤胃代谢紊乱、酮血、酮尿及酮乳和低血糖症为特征的酮体酸中毒症.  相似文献   

11.
烟酸对奶牛某些生理参数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分三个系列。系列Ⅰ利用四头装有永入性瘤胃瘘管的黑白花奶牛,采用交叉设计法,进行瘤胃消化代谢研究;系列Ⅱ选用8头处于泌乳早期的高产奶牛进行能量应激及酮病试验;系列Ⅲ用26头处于泌乳早期的奶牛进行对比试验和12头处于泌乳中后期奶牛进行交叉试验研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系列Ⅰ奶牛日粮中添加8克/头日烟酸可显著提高其瘤胃微生物蛋白量(P<0.05);而对瘤胃 PH、NH_3-N、总挥发性脂肪酸及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系列Ⅱ试验中,泌乳早期奶牛日粮添加6克/头·日。烟酸可显著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和丙酮量;但不影响血糖、胰岛素、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酮体总量。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烟酸可提高泌乳早期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P<0.05),而对泌乳中后期奶牛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反刍兽能把其他动物不能消化的植物纤维素分解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供给自体的需要;又能把饲料中的非蛋白氮合成优质蛋白质,将其转化为乳和肉。这种出色而经济的生理功能是由瘤胃微生物群和动物生理机能互为协调所形成的“瘤胃恒定性”实现的。这一“瘤胃恒定性”如果发生紊乱,即引起疾病,如酮病、氨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瘤胃臌气、前胃弛缓、代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随机选210头中国荷斯坦成年母牛检测,应用同分发检测尿酮,检测出49头发生隐形酮病,发病率为23.33%,将患隐性酮病母牛随机选出20头,分成2组,每组10头,分别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找出不同胎次、日产奶量、生产周期、膘情和患其他疾病与奶牛隐性酮病的发生关系,结果表明:1~6胎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在17.50%~33.33%之间,以6胎母牛发病率最高为33.33%;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主要发生在围产后期(33.33%)和泌乳盛期(33.35%),说明随着泌乳期的推移隐性酮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母牛日产奶量在26~33.5kg的母牛隐性酮病发病率为30.23%,说明泌乳期母牛隐性酮病的发病率随着日产奶量增加而上升;膘情上等的母牛发病率仅为11.76%,中下等的高达46.67%,说明随着母牛膘情下降隐性酮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有其他疾病的母牛母牛隐性酮病的平均发病率34.61%高于群体的发病率(23.33%)。两组治疗治愈率分别为90%和80%,试验1组治愈率比试验2组高10%,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母牛治愈后单头平均日产奶量分别比治疗前增加7.10kg和5.05kg,提高了36.32%和23.79%。  相似文献   

14.
1酮血病酮血病是奶牛体内营养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以精神异常、瘤胃代谢紊乱、酮血、酮尿、及酮乳和低血糖症为特征的酮酸中毒症。多见于营养好的3~6月龄的高产奶牛,一般在产后30d发病,最迟不超过6周。一般产后30d呈现顽固性消化紊乱,不爱吃精料,喜吃粗料,触诊瘤胃异常空虚,肚腹卷缩,排粪迟滞。当靠近牛体时,有醋酮气味,泌乳减少,精神沉郁,咀嚼运动异常。呼吸、脉搏及体温无明显变化。常出现精神症状,初期兴奋不安、盲目徘徊、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牛前胃迟缓的病因、临床症状与瘤胃积食、普通感冒、奶牛酮病的鉴别诊断以及中西医治疗方案,总结了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瘤胃保健。  相似文献   

16.
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BHBA)是酮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丁酸在瘤胃上皮细胞中氧化生成,BHBA对反刍动物瘤胃上皮细胞的代谢与增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近年来,有关BHBA研究多集中在肝脏生酮、奶牛酮病及泌乳等方面,关于BHBA与幼龄反刍动物瘤胃上皮细胞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研究很少。本文重点针对BHBA在瘤胃上皮的生成、转运,以及BHBA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瘤胃上皮细胞代谢与增殖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这对于丰富瘤胃发育及调控理论与幼龄反刍动物培育营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1病因1.1原发性酮病1.1.1长期饲喂高蛋白、高脂肪饲料,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不足,会引发奶牛酮病。1.1.2饲喂过量含乙酸、丁酸的青贮饲料可引起奶牛酮病。1.1.3饲料供应不足或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处于低蛋白、低能量水平,导致奶牛不能摄入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时,可引发消耗性、饥饿性酮病。1.2继发性酮病产褥热、真胃移位、前胃弛缓、瘤胃臌气、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子宫炎、乳房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围产期奶牛生产疾病的种类及对应的预防方法,比如在干乳末期的日粮中补充丙二醇和过瘤胃氯化胆碱用于预防酮病和脂肪肝;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米糠和维生素D可以减少乳热的发生等。目前主要应该考虑奶牛生产疾病的优化管理和群体预防。  相似文献   

19.
奶牛隐性酮病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选取40头荷斯坦奶牛,其中高产奶牛20头,中产奶牛10头,低产奶牛10头,通过对乳中酮体检测进行奶牛隐性酮病的监测与分析。试验采用酮粉法等4种方法和水杨醛比色法分别定性和定量检测酮体,采用氧弹式热量计测定日粮能量。结果表明,高产奶牛酮病发生率较高,酮粉法判定泌乳奶牛隐性酮病具有敏感、准确的特点,奶牛隐性酮病与日粮能量水平、泌乳时间均存在较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和-0.764。  相似文献   

20.
袁磊 《中国乳业》2023,(2):68-74
为了减少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发生,降低由此给养殖场(户)带来的损失,本文分析了奶牛酮病、肥胖综合征、胎衣不下等奶牛常见能量代谢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多年来的临床治疗实践经验和治疗方案。奶牛酮病可以通过提高血糖水平、解除自体酸中毒、调整瘤胃机能、氯酸钾抗酮疗法等中西医疗法对症治疗;奶牛肥胖综合征可以通过补糖、保肝、解除自体酸中毒、促进糖的生产和吸收等中西医疗法对症治疗;胎衣不下可以通过手术疗法,全身和局部用药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