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茶俗     
茶叶是新疆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民间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之说。哈萨克族人民称吃饭为“卡依依苏”意为“喝茶”。可见饮茶在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不适宜栽种茶树。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交易和新疆茶叶经营。  相似文献   

2.
茯茶史话     
在西北边疆地区,兄弟民族称“茯茶”为“共产党茶”或“毛主席茶”。这表达了他们对伟大的党和领袖的热爱,也体现了解放后党和政府通过边茶的保证供应,正确地执行了民族政策,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为什么西北兄弟民族对“状茶”这样珍视呢?因为他们日常生活是以食用牛羊肉为  相似文献   

3.
茶为国饮.种茶,从南到北;喝茶,从古至今;饮茶,从贵族到平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几乎家家户户离不开茶.云南是茶的发源地,有丰富的茶树资源,造就了当地特色茶文化历史.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异同等影响,云南饮茶习俗多姿多彩,茶歌文化贯穿于每个少数民族产茶地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中.该文章通过探讨云南茶歌文化,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正打着"飞的"去喝茶新土豪喝茶,讲究去原产地,要是没有去过那些出名茶的原产地,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喜欢喝茶的。至于交通工具吗,在天则为"飞的",在地上则为"路虎",因而被人戏称为"飞泡一族"。就是国内有一片好水的名山大川,也一律都在土豪的"飞行"名单上。有位土豪朋友在喝茶飞行日记中写道,我更喜欢简单一点,带上茶,一个空杯。因为有低压反应,也会把茶膏带着,在飞机降落时,嚼嚼茶膏来舒缓下耳朵的失聪和耳鸣。但身边那些过分讲究的朋友却不那么看,他们到高海拔区域,会带上日本铁壶,一个大箱子里,全是各种茶器。  相似文献   

5.
和田的维吾尔人十分好客,很喜欢邀请朋友到他们家里喝茶,边喝茶,边拉家常,真是别有一番情趣。他们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的今天,这种说法恐怕也不算是夸张了。由于记者的职业,经常要走家串户地采访,也就有机会经常去维吾尔人家喝茶,时间长了,似乎产生了一种癖好,越喝就越觉得酣畅爽适,真正体味到了茶的提神和开胃功能。因而引起了我们对维吾尔人饮茶习俗  相似文献   

6.
任丽娟 《福建茶叶》2016,(3):351-352
自古以来,品茶都受到中国文人的喜爱和推崇。他们喜欢喝茶,更崇尚风雅。茶文化既是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也透视着中国文人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趣。周作人是著名的"苦茶派"文人,他擅长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茶,其散文随笔中关于茶的篇目更不在少数。他用平实雅致的语言,将自己对茶的喜爱诉诸笔端,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苦茶庵",可见其与茶之间的渊源。笔者通过对周作人的作品《喝茶》进行品析,来探讨其文章中所传达的茶意趣和茶韵味。  相似文献   

7.
福安种茶历史悠久 ,新形成的饮茶、用茶习俗也与之相辅相成 ,历史漫长。一、饮茶、用茶已成为福安人民“开门七件事”之一 民谣“油盐酱醋米茶柴 ,件件都在别人家”。这是旧日贫苦人民的生活写照。二、茶哥米弟 福安民间把茶叶叫做“茶米” ,与谷、麦、豆、麻同列五谷类中 ,足见其重茶的程度。有趣的是福安人历来有先喝茶后吃饭的习惯 ,特别是来了客人 ,很少有不喝茶先吃饭的。他们认为先喝点茶 ,保持肠胃通畅 ,然后再吃饭 ,有利于身体健康。故把茶称作“哥” ,把饭 (米 )称作“弟” ,茶哥米弟之称便由此流传。三、“无意冲茶半浮沉” 福…  相似文献   

8.
范增平 《中国茶叶》2003,25(6):34-34
茶不仅对生理有保健功能,其实茶的更重要贡献还是在茶艺所带来的精神生活效果。 第一,喝茶可以提升休闲生活的品质。在家庭中做妈妈、做妻子的人,最不喜欢的事,是自己的孩子、丈夫酗酒,因为喝酒往往误事,甚至伤身体。但是,喝茶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喝茶有它的文化内涵和气质。  相似文献   

9.
茶缘     
正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经常陪着爷爷喝茶,我和小伙伴们玩累了、口渴了,就争先恐后地跑到他们跟前喝茶根。如果我们玩过了点,父亲还会主动请我们去分享那茶的余香。从那时起,喝茶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算起来,我的茶龄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0.
段继业 《中国茶叶》2008,30(10):38-40
5.被用来待客的茶 以茶待客是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共同习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并不产茶,但同样保留着以茶待客的习惯。本民族内部亲戚朋友互相走动,自然是离不开喝茶的,而且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一概以茶相待。由于民族语言的区别,两个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交流有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有一种语言是共同的,那就是茶。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10,(12)
本来我是不喝茶的。打小时候起,茶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苦很涩,是胡子一大把的长辈们闲时拿在手边的饮伴,是他们聊意正酣、口干舌燥之际的一种工具。而我是一名标准的90后女孩,恬淡安静、成熟稳重都不是属于我的风格,我风风火火、活泼  相似文献   

12.
品茗杂说     
1 文化茶事品茶是会上瘾的 ,而且好茶者往往以同类而聚。品茗纵议天下事 ,久而久之 ,世事犹如那一沏一轮的茶汤 ,愈来愈淡 ,而茶道却因了一壶又一壶的洗礼而日见长进。喝茶喝什么 ?任一个三尺小童也知道口渴喝茶 ;而在文人的笔下又多写了一条注脚 :提神醒脑助文思 ;到了小姐们的心中又有了新的认识 :美容减肥。这真是见仁见智。然而喝茶到了这份上是无须讲究的 ,茶叶、茶梗、茶碎都是茶 ;沸水温水都能泡出汤来 ,而大壶大碗大杯更是方便不过了。那么喝茶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我以为在旁人习以为常的饮食起居习惯中 ,发掘出那被淹没了的真谛 ,…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三道茶     
蒋松 《茶叶通讯》2012,(3):55-55
少年喝茶,饮的是解渴的茶水。从茶壶里倒出一大碗存茶,仰起脖子咕咚咕咚一饮而尽,然后喘口气,享受一下清凉茶水入胃入肠的畅快感。这种饮,饮的就是单纯的茶水,爽快,充满少年豪气;茶质的好丑,茶的味道是无关紧要的,能解渴补充人体水液就行。少年喝茶,几近满足一种生理功能的需要。对于这个年龄段,再好的茶,也是暴殄天物的。青年喝茶,能够喝出来茶的一些清爽,一点苦涩味,从中体会出清山绿水的味道,也能够喝出来茶的一些雅兴与情趣来。邀三五好友,选一处优雅茶座或索性在野外席地而坐,人生理想、爱情友谊、忧愁小调或者诗情画意,都是一伙人边饮边聊边感慨的话题。此时喝茶,不再像少年那么豪饮了,而学会了风雅,小啜慢饮,  相似文献   

14.
鲁迅很多小说写了茶事,鲁迅小说中的茶事描写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来考察,是茶乡的现实真实与作品的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鲁迅在小说中的茶馆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药》、《长明灯》大多场景在茶馆;日常生活的喝茶场景的描写,有民俗学的意义,也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符号化。  相似文献   

15.
王亚鹏 《福建茶叶》2016,(7):315-316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从喝茶转变为品茶,茶在人们生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饮茶习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条件下,茶的文化背景也千差万别。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茶文化也有着相似之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跨文化视角,对中国与英美茶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从喝茶转变为品茶,茶在人们生活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饮茶习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的情况下,茶的文化背景也千差万别。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茶文化也有其相似之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跨文化视角,对中国与英美茶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宋夏 《福建茶叶》2016,(8):162-163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是种植茶叶的大国,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以茶待客,茶叶能够体现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我国人们热爱的饮品之一。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茶叶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经过长期的发展,茶叶成了富含民族特性的商品,走入了各大卖场。普洱茶是我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它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友送人礼物的首选,包装设计上也越来越有特色。如今普洱茶的品牌包装设计更是加入了视觉元素。本文就从视觉元素入手,分析其在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父亲从小就跟爷爷学喝茶,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喝茶。至今,我的记忆中还清晰地记得嗜茶如命的爷爷留下的保温工具茶窝。爷爷生长的旧社会,民不聊生;父亲生活在计划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思想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茶文化是泡茶的过程文化特征,茶文化主要包含:茶精神、茶品德、茶道等。中国人喝茶可以追溯到于神农时代,中国是茶的故乡,以茶待客是中国人待客的风俗。茶文化可以体现出我国人民对和谐安定生活的向往,对人的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茶文化是进过几千年的变化,茶文化可以代表我国民族精神。因此把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完善高校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因此,很多高校都把茶文化和思政教学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去提高思政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茶报》2000,(4):47-47
广州人历来喜欢喝茶,如今喝茶不但讲究品味,还时兴将有益继康的瓜果、花卉、中药加入茶中,喝起非茶之“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