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近海及邻近海区带鱼资源变动与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是我省、也是全国渔获最高的鱼种,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而以本海区为带鱼的主要产区,渔获量占全国带鱼总渔获量的90%左右.20多年来,本海区带鱼渔获量基本上是持续上升,以1974年的产量为最高,东海三省一市共渔获52.8万吨,其中浙江省捕34.1万吨.之后,出现下降趋势.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试以说明带鱼资源变动与合理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东海外海渔场带鱼延绳钓探捕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开群 《海洋渔业》1992,14(1):16-20
<正> 一、前言福建省转浙钓业生产历史悠久,最高年投产机木钓船520艘,最高年产量3.45万吨。70年代后期起浙江渔场带鱼资源逐年下降,近几年产量均处低水平。为了稳住福建省转浙钓业生产,提高产量和产值,从1985年开始钓带打出外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1986年省水产厅先后组织4~10艘具有较好通讯设备、大马力的钓船,对东海外海渔场进行带鱼延绳钓生产性探捕。通过三年探捕,初步摸清了东海外海带鱼资源状  相似文献   

3.
王兰生 《海洋渔业》1992,(6):276-277,285
<正> 70年代浙江省带鱼平均总产量25万余吨,占东海区带鱼总产量的60%和浙江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8%,也是我国海洋渔业中最重要的捕捞对象。1974年浙江渔场带鱼产量达34万吨。因此,在渔业经济诸多研究课题中,加强并突出对带鱼资源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自1974年开发利用东海绿鳍马面鲀资源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近几年作业渔场又扩展到东海外海及对马海峡海域,年产量从4千余吨逐年增长到20~25万吨,成为海洋捕捞仅次于带鱼的第二大鱼种,亦是我国机轮拖网冬春汛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现全国主要的国营企业已将马面鲀生产的丰歉,直接作为考核全年渔捞产量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重要标志。现将青渔公司历年马面纯产量在全年渔获量中所占比重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带鱼资源的继续恶化,东海区三省一市在1988年冬汛的带鱼总产量为19.42万吨,比1987年下降了14%,但江苏省投产的325对船从11月1日起到翌年1月8日止共产2.62万吨,比1987年增加了12.4%,平均对产80.6吨,超额完成了总产2.26万吨的计  相似文献   

6.
<正>带鱼俗称刀鱼,是我国东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是东海渔业的支柱鱼类产品。但是随着渔业捕捞技术的发展、捕捞数量的增大以及资源的衰退,带鱼的捕获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因此带鱼人工养殖的研究势在必行,同时带鱼的网箱养殖也鲜有报道。为此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于2016年6月进行了带鱼网箱养殖的试养殖。现将带  相似文献   

7.
东海带鱼资源状况、群体结构及繁殖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60年 ̄1994年东海区带鱼渔获量统计和带鱼生物学测定资料,结合历年东海带鱼渔汛变化情况,对东海带鱼资源状况,群体结构及繁殖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东海带鱼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主要反映在带鱼群体组成日趋不合理,带鱼低龄化、小型化以及生长型捕捞过度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夏秋汛或是冬汛生产,渔获带鱼的肛长组成和体重组成分布,均出现逐年小型化现象,带鱼的年龄组成序列缩短,由六十年代初期的1 ̄7龄组缩  相似文献   

8.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9.
浙江是全国重点渔业省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第二位,其中海水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浙江濒临东海,东海渔场占全国大陆架渔场而积的35%,浙江渔场面积达2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陆地面积的2.2倍;现已查明海洋鱼类360多种,并开发利用30多种经济鱼类,其中带鱼一般年产量25万吨,占全国带鱼总产量55%;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132万亩。浙江素称“鱼米之乡”,气候温和、水质肥沃、适宜养殖鱼、虾、蚌等。全省有淡水水面571.4万亩,其中:池塘31万亩,外荡131  相似文献   

10.
葛银水 《海洋渔业》1992,14(3):127-130,126
<正> 全国享有“鱼仓”之称的东海渔场,大黄鱼、小黄鱼濒临绝迹,乌贼寥寥无几,传统“四大鱼类”现唯一幸存一条带鱼,景况也一年不如一年,正面临着万船围剿、资源日衰的严重危机。沿海渔民、干部和水产专家们时刻在大声疾呼: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切实保护好这条被渔民称作“命根子鱼”的带鱼资源,以保证延续利用,造福后代。  相似文献   

11.
<正> 从1974年以来对开发东海绿鳍马面纯资源后,渔获量从4千余吨逐年增长到20~25万吨,是我国冬、春汛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由于东海绿鳍马面纯越冬、索饵、产卵渔场处在东海暖流水系范围内,暖流水系的强、弱对渔场的位置及渔获量的变动关系密切,本文根据1977~1983年2月暖流水系的强、弱和渔获量之间的关系,明显看出其间的相关性。一、分析方法及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 带鱼是我国海水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种。带鱼的资源变动和产量的变化受到渔业界的普遍关注。1986年农牧渔业部的重点科研项目《东海群系带鱼资源变动和管理技术的研究》经过4年调查研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研究内容,于1990年3月通过鉴定。其成果显著获得渔业界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3.
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祥 《水产学报》2003,27(4):322-327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为我国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其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海洋捕捞鱼类产量的首位。由于6月~9月是东海带鱼的繁殖与索饵盛期,因此,自1995年以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来,每年的伏季休渔期间,带鱼群体得到了有效的生长和补充,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产量显著提高。本文以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2004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秋冬汛的带鱼生产趋势。一、研究材料与方法利用1999年~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重点渔场的常规监测和大面定点调查的资料,对历年的夏季带鱼资源密度、…  相似文献   

15.
渤黄东海的兰点鲅的捕捞开始于1960~1962年,当时年产量我国仅千余吨到3千吨。1963年试用流网捕捞后产量跃升到7500吨。1964年翻了一番,以后直到1980年时我国总产量最高年时达4万吨,一般保持2~3万吨(见表1及注1);成为个黄鱼带鱼资源衰退后的重要替补鱼种,但1982年以来未见公开报导其捕捞产量。  相似文献   

16.
绿鳍马面鲀洄游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绿鳍马面鲀Navodon septentrionalis(Gnther)分布于东、黄海和朝鲜、日本近海。我国利用绿鳍马面鲀资源已有10年历史,最高年产量达25万吨,仅次于带鱼,居海洋渔业的第二位。  相似文献   

17.
<正> 远东拟沙丁鱼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近年来正处在丰产期.主要产于日本东海岸,我国东海外海及其毗邻海域也有一定的资源量.日本1972年产量为2万吨左右,1976年达到100万吨,1978年上升到200万吨,1981年突破300万吨大关,1983年猛增到400万吨左右.此后,日本的拟沙丁鱼产  相似文献   

18.
带鱼是东海区年产量最高的鱼种。占东海区海水鱼总产量的35%,是东海渔业的支柱,其资源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渔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大、小黄鱼,目鱼等传统的海洋经济鱼类资源衰退的情况下,其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东海群系带鱼资源水平不断下降,尽管先后采取了底拖网“伏休”、张网休渔期。幼带鱼保护区等一系列保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渔业资源现状及管理意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宓崇道 《海洋渔业》1997,19(3):103-106
<正>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种类总数达90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仅50~60种,而年产量曾超过10万t以上的只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海鳗、绿鳍马面鲀、马鲛鱼、日本鲐和蓝圆鲹等10来种,带鱼年产量最高,可达85万t。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具有种类多、资源数量不太高、生命周期短、生长快、洄游线路短和营养级数低的特点。与我国其它海域渔业资源比较,相对地比较丰富,生产力较高。但由于东海属半封闭陆缘海域,与世界性的大渔场相比,生产力水平较低,渔业资源数量小,而且为数不少的渔业资源正处于衰退和严重衰退阶段,故东  相似文献   

20.
<正> 宁波市是浙江省海水鱼重点产区之一,1989年冬汛从11月1日开捕起到1990年1月31日止,全汛出海渔船408对,下海渔民12240人,捕获带鱼1.45万吨,平均对船产量35.540吨,比上年同期1.86万吨减产22.20%。1990年冬季带鱼汛仍处低水平,带鱼资源衰退,中心渔场不明显。从冬汛捕捞实践分析,鱼群不集中,北起长江口,南至大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