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董晨 《古今农业》2023,(2):112-119+111
月令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岁时文献,按内容特点可以分为综合性月令与农业月令。自东汉《四民月令》起,综合性月令《唐月令》、农业月令《四时纂要》《养余月令》《农圃便览》等一系列月令文献吸纳了二十四节气系统,并将之作为每月重要的时间节点。二十四节气在与月令文献的结合中起到安排祭祀仪式、预测气象丰歉、指导农事生产等作用,具有实用化与经验化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在历代月令文献中呈现出由关注庄园农事,转向服务祭祀占候,又转向回注重农业生产生活技术的衍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由历代农民的耕种经验衍生出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二十四节气属于我国的国粹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更是体现和发扬古代先民们智慧的一种象征。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深厚,是农业耕作的指导性历法,在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收纳进《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并采取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而惊蛰时分则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代表着生机与能量,预示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农民丰收节"宣告诞生。这是近期中国农业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没有过的新事、喜事、好事!说她新,就在于第一次将"农民"这个主体作为国家节庆的主角,在农业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一次历史性突破。由中国农民自己发明创造的传统的农事节庆,大多以农业生产的物候标志,比如从"二十四节气"中生发出  相似文献   

4.
《诗经·豳风·七月》叙写了公刘时代周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歌颂新中国的洮岷地区一年十二个月农业生产过程。同属于民歌,同是农事诗,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豳风·七月》和新时代的洮岷花儿《十二月生产》在创作背景、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由此可看出我国民歌创作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之间的相关规律,科学地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按节气进行耕耙播种、割打收藏,对发展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研究节气与农事的关系,对发展农村经济,将有其现实意义。一、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二十四节气文化正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日渐弱化。通过对专业农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民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现状,分析了节气文化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作为周代社会生活反映的《诗经》,蕴含着丰富的农业伦理思想与观念,主要包括"重农劝农""顺天守时""量地尽利"。"重农劝农",指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特别重视农业而非其他产业,将劝农制度化。"顺天守时",指时人主动顺应自然节律,积极因循农时节奏,以安排农事与生活。"量地尽利",指时人主动顺应地域风土,积极辨识与改良土壤,以进行农作生产。这些思想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关键要素,《诗经》时代是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发展的奠基期。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在春秋秦汉时期形成于中原地区,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先后传入周边国家,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3月,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项目申报的主持单位,于2015年8月组织专家前往河南省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情况,旨在为遴选二十四节气的代表性遗产地和重要传承项目以及为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它起源于古代的黄河流域,多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业活动的主要依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节气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用。根据节气和气候总结的农业谚语,对从事农业生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出二十四个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以下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  相似文献   

10.
《福建农业》2014,(6):54-54
七月节气与农事小暑阳历7月7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开始进入小暑节气。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热程度的节令。《群芳谱》说:“暑气至此尚未极也。”《二十四节气解》也说:“温热之气而为暑,小者,未至极也。”可见,小暑是指夏天的暑热程度尚未到达最热程度。小暑节气正处于初伏前后。  相似文献   

11.
《农家致富》2015,(7):8
节气农事及时提醒——"春分"节气农事建议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气温迅速回升,降雨量也由北向南增加,是春种春管的关键时期。各地应认真做好整地、选种、晒种等播前准备,并及时做好清沟理墒。同时注意恢复补救倒春寒春霜冻害及加强春季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3月20日《规模种植版》点评:《农家致富》手机报在每个节气到来之时都会及时提醒,告知该节气内农事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不误  相似文献   

12.
《农家致富》2015,(6):8
节气农事及时提醒——惊蛰节气农事建议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此节气内,沿江江南小麦已拔节,油菜始见花,对水肥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地方适当浇水灌溉,并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3月6日《规模种植版》点评:《农家致富》手机报在每个节气到来之时都会及时提醒,告知该节气内农事注意事项,帮助读者不误农时,合理安排农事。  相似文献   

13.
正正值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社会担当以及"二十四节气"农事应用传播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入选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单位。司尔特是专业从事各类磷复肥、缓控释肥料、专用测土配方肥、生态肥料、有无机肥料及新型肥料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不仅注重产品品质,着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积极推广化肥科普教育以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4.
刘刚 《农业考古》2008,(1):105-109
《诗经》农事诗是指那些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状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之源,在文学和社会历史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一、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气候、物候、时令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一直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重要的科学总结,对现代农业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四季变化及其转换规律的科学总结。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气的反映。成刘胜同志根据实践撰写的《节气·物候·果桑农事》,本刊将分期刊登,供读者朋友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2017年3月28-30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作为指导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首次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诞生地——安徽省淮南市举行。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王秀忠馆长,安徽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何长风,安徽省淮南市副市长汤传信,安徽省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姚辉,文化部非遗司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丰收节"有关工作做出总体部署。《意见》明确,中国农民丰收节坚持农民主体,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满足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基层覆盖率,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农民真正成为节日的主角。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违农时"一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农业生产的各项活动都要依时而动,才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上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基于二十四节气,农户在农业生产上能够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依据时令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从而科学的进行农业生产。本文以贵阳为例,来探究二十四节气变化规律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地域的独特性和文化的多重性交相辉映,形成了众多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已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提高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城乡居民体验感受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的重要场所。而贵州省荣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的7大农事景观便是这样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