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农书。本文的目的是简要分析到底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农书,以及这些农书对当时的中国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潮为引导,以蚕桑类农书为例,进行了数量比较。从政府文化政策、科技进步、士人分化、撰写人的角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社会背景的解释。最后对这一时期的蚕桑类农书进行了特征描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农书新特点。文章最后得出了道光至光绪年间农书创作高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赖作莲 《农业考古》2001,(3):108-111
宋元时期是传统农学全面发展的时期,不仅北方旱作传统农学理论及耕作技术日臻成熟,而 且南方农业也突飞猛进。这一时期上承隋唐五代,下启明清两朝,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程 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要了解古代农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基本情况,最完整的资料还是要依据古农书”(1) 。当时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农书空前增多。王毓瑚先生的《中国农学书录》中,收 入宋代以前的农书仅有六十多种,宋元时期突增至一百三十多种。宋代农书有105种,元代 则出现了三部好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是农书…  相似文献   

4.
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由于这一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因此,传统农学也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颠峰阶段。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撰刻的传统农书就多达一二十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书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的杨  相似文献   

5.
我们国家为全球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提升我国人均经济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农业经济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具有着不可替代重要作用,我们国家自然灾害频发这对于农业发展极为不利,由于这种情况迫切要求对我国农业体系进行完善从而综合确保农业产业链稳步和谐发展,农业体系改革从始至终都是全球关注重点内容,但是,我国农业体系改革发展现状却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当前虽然农业体系改革已经取得不错进展,但同农业国这个身份比起来,还是不能匹配的,仍然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基于此,本文对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深入探索,对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以及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启示,为未来我国农业体系事业发展可以描绘出一番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6.
《浙江通志》中所收书目中包含一部分农书目录,前贤学者对方志体书目少有涉及,更不用说对其中农学目录的整理和研究了。《浙江通志》所收农书目录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对了解明清时期浙江农业的概况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王真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9-16461
古代农业文献是指中国农书。结合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轨迹,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时期6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进行整理和概括。归纳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历程、规律、类型及其整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献经历了初创时期;在北方发展时期,向南方普及时期,从高峰走向衰落时期4个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德宗朝是唐代自然灾害频发的四个时期之一,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本文通过对德宗时期灾荒发生的频次、时空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多方面展现这一时期灾荒的多发性、群发性等特点。灾害频发,给百姓带来人口伤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等诸多危害,扰乱国家正常秩序。朝廷在灾后的救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赈济、蠲免等方式赈灾救民,而民间救济在此时也有发展,作为辅助,弥补官赈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日本传统农书(江户农书)在其国内制度变革、日中农学交流等多重因素的促动下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最终问世,并在江户时段内获得了长足发展。江户农书尽管受中国农书影响较深,但在创作编写方面坚持引用与独创并重,强调风土考辨与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地方性种植农书为主体的结构特点以及作物技术科学详尽、农业思想丰富可贵、本土色彩鲜明的内容特色。与同时期的中国清代农书相比,日中农书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农书类型、理论水平、创作主体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文化在经历了唐代初兴、宋代发展、明清鼎盛这三个大的历史阶段之后,才有了今天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总体而言,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蓬勃发展、逐步进入鼎盛的时期,直到清代晚期之后才盛极而衰。在这一时期,国家的茶业经济相当繁荣,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尤其  相似文献   

11.
柴福珍  张法瑞 《农业考古》2006,(4):142-146,16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农业古籍十分丰富,但是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行文的农书却仅只元代王祯《农器图谱》(1)一部。《农器图谱》何以采用这一体例尤其是在农书中附诗,后世农书又何以不能继承这一体例继续在农书中附诗成了令人困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去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农器图谱》采用文图诗并茂体例的历史原因首先,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事诗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王祯作为重要的传统农书的作者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自《诗经》开始,我国就有农事诗出现。到宋时,大量农事诗产生,而且南方农事诗的作者数量…  相似文献   

12.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12,(4):199-203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水、旱、蝗、风、雹、冰、冻、饥、疫等灾无年不有,或一年内相继交替,或在不同地域同时发生。据气候史家研究,明清时期全球处于寒冰期,干湿变化剧烈,因而,自然灾害多。明代中前期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对备灾、救灾是比较重视的,制定了一整套备灾、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13.
明清农书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内容广博,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其中蕴含的农学思想和技术精华在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前发展的同时对国外农业科学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是一个中国的城市和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就不断庞大。饮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社会风俗和习惯,在城市的市民阶层中日益播衍。由于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素养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有其独具特点的生活情怀,因而市民的饮茶情怀和饮茶方式就明显不同于文人和皇室贵族阶层,形成了其独具色彩的市民茶文化。一、明清中国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明清时期是中国城市有较大发展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概况,已有很多的论文和论著作了研究和介绍,但往往不谈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近十多年来,一些学者不断地研究和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西传,但又往往不把中国茶文化的西传放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其历史的地位,因而,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所指的明清时期是指从明朝的建立到清代中后期的1840年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的重要时期;而1840年以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不是一种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精英…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课题之一,关于历史时期特定区域自然灾害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研究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河南的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地区间灾害的类型、程度不相一致,呈现出了一定的时空特征。针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一些减灾防灾方面的适应性对策更好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淡水渔业是向着生态渔业模式发展。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官方的相关政策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民众的自我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渔业资源的利用逐渐受到民众重视。明清时期的生态渔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是对此前淡水渔业的完善,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淡水渔业发展的巅峰时期。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海西的洪涝灾害与应对策略——以赣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理 《农业考古》2012,(1):272-279
一.引言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在各种自然灾害之中,洪涝因其流域面积广袤而最具破坏力。在海西地区,山海兼具的自然环境潜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因而对这一地区历史上自然灾害的考察有助于海西社会的防灾减灾。学界对灾害史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对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根据其内容和时空跨度可分为科普、通史、断代史、区域史、区域断代史五类。科普类以介绍各类灾害常识及其  相似文献   

19.
唐代农书在存目的数量上相对稀少,农书内容与质量相对薄弱,未能出现较重要的农学思想和农业技术。唐代士人的著述动机在科举初兴的催动下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行卷习例使得士人著述偏狭于仕进,鲜能触及农家末学;农学观念的扩大与道教倾向使得农书著录和内容杂驳,从而淡化了农学价值;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江南农业初兴,北方农书创作相对低落,却为南方农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书的传播与农技的推广相悖而行,加上两次文献遭厄使得农书流传多舛,"稀见"语境下的唐代农书开启了后世农学发展的诸多路径。  相似文献   

20.
肖涛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19(3):42-47,59
昌耀的诗歌创作在1986年之后是一个转折,在昌耀这一生的创作中,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现状对于昌耀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与他罹难的岁月又有着诸多的不同。昌耀在1986年之后的作品,也大都反映了这种惶惑中的焦虑心态。本文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昌耀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