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巨峰葡萄是莲都区葡萄栽培的当家品种,近年来无核化栽培技术在葡萄栽培区应用较广泛莲都区的巨峰葡萄无核化栽培应用较多。葡萄无核化栽培不仅能使葡萄籽粒从有籽变成无籽使口感更加适口,改善了果品品质,而且有增加坐果率、提早成熟,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显著提  相似文献   

2.
我县80年代大面积栽培的巨峰葡萄,座果率低,穗型松散和上市集中,价格逐年下降.9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栽培的藤稔葡萄,虽抗病性强、座果率高、果粒大,但口感风味却不及巨峰,且不耐贮运;红提、黑提葡萄品质优、耐贮运,但幼树结实力弱、始果期晚,且抗病性差,多雨年份常常丰产不丰收.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查阅了日本90年代以来注册的葡萄新品种资料,于1995年春分别从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韩国新世界育种园引入一批葡萄新品种接穗,其中高妻品种嫁接400株,成活396株,1996年全部开花结果.1997年和1998年每667m~2产量控制在2000kg左右,园内批发价6元/kg,市场零售价10元/kg以上,为巨峰的4倍、藤稔的3倍,与干旱年份管理极好的红提葡萄价格相同.至1999年春,已在全县推广改接、栽植面积共20hm~2.  相似文献   

3.
金乡县八十年代大面积栽培的巨峰葡萄,因座果率低穗型松散和上市集中价格逐年下降。九十年代以来先后推广栽培的藤稔葡萄抗病性强,座果率高,果粒极大,但口感风味赶不上巨峰,且不耐运输;红提、黑提葡萄品质优,耐贮耐运,而幼树结实力弱,始果期晚,且抗病性差,多雨年份常常丰产不丰收……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于1995年春分别从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韩国新世界育种园引入一批葡萄新品种接穗,其中高妻品种嫁接400株,成活396株,1996年全部开花结果。以后几年表现良好。至1999年春,已在全县推广改接、栽植面积20h…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赤峰地区温室和露地都有‘巨峰’栽培。该品种具有生长旺、穗大粒大、品质好、抗病力强等优良性状,深受人们喜欢。由于在赤峰地区栽培葡萄时间较短,栽培经验不足,尤其是‘巨峰’落花落果严重,如何防止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是‘巨峰’葡萄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采用藤稔和巨峰葡萄嫁接。保留藤稔接穗和双根生长,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主要表现为生长加快,枝繁叶茂,提早结果,抗病性增强.坐果率提高,丰产稳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藤稔和巨峰葡萄嫁接,保留藤稔接穗和双根生长,具有生长优势明显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生长加快,枝繁叶茂,提早结果,抗病性增强,坐果率提高,丰产稳定。  相似文献   

7.
怎样提高温室巨峰葡萄坐果率巨峰葡萄在温室内生长迅速,对抹芽非常敏感,容易发生高温障碍,出现坐果率低的现象。为提高温室巨峰葡萄坐果率,在加强土肥水管理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措施。1正确使用石灰氮打破休眠巨峰葡萄自然休眠需要0—7.2℃的低温。熊岳地区自然休...  相似文献   

8.
巨峰葡萄是用美洲种品种石原早生与欧亚种品种森田尼杂交育成的四倍体鲜食品种,具有穗大、粒大、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特点,成花易,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巨峰及巨峰系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葡萄栽培面积的一半,巨峰葡萄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是葡萄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产经营中,  相似文献   

9.
砧木对葡萄生长与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柑桔、苹果、梨和葡萄是世界上四大水果。目前全世界葡萄栽培面积已超过1000万hm^2,年产量约6800万t,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4。在我国,葡萄发展方兴未艾,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而其中的栽培种主要为欧美杂种即巨峰系葡萄,巨峰系葡萄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等特点,但由于其价格一直不高,相对而言,经济效益并不十分理想。自20世纪80年代引人美国红地球葡萄后,其优良的品质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以早熟品种‘夏黑’,中熟品种‘巨玫瑰’、‘黑色甜菜’,晚熟品种‘摩尔多瓦’,以及加工品种‘桂浦一号’、‘刺葡萄’等为试材,在福建省福安市进行葡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夏黑’在植株生长、抗病性以及果形、穗形等方面均表现较佳,且成熟期可以避开‘巨峰’葡萄产期,可在福建福安大面积推广;晚熟品种‘摩尔多瓦’转色好,坐果率高,果形穗形美观,长势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需进行大棚设施栽培,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县9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栽培的藤稔葡萄抗病性强,座果率高,果粒极大,但口感风味不及巨峰,且长途外运脱粒严重;红提、黑提品质优,耐贮耐运,但抗病性差,其中红提丰产期偏晚,抗寒性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于1995年春分别从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和韩国新世界育种园引入一批葡萄新品种接穗,其中高妻品种嫁接400株,成活396株,1996年全部开花结果。1997年和1998年每667m2产量控制在2500kg左右,园内批发价6元/kg。1999年每667m2产量控制在1800kg左右,园内批发价10元/kg,且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为巨峰的4~5倍。至2000年春,已发展到30hm2。1…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场对果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原生态高品质葡萄栽培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不采用药物处理确保巨峰葡萄自然坐果技术则是原生态高品质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多年来,课题组人员通过在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栽培地点、不同栽培条件下巨峰葡萄自然坐果定果技术方案对比试验,找到了最佳定果时机及定果方式,能大力降低生产成本,明显提升果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锰和钼对巨峰葡萄花粉萌发和坐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峰葡萄是目前国内栽培面积较大的大粒鲜食葡萄品种,但该品种落花落果严重,特别是花期气候不良时更加突出,致使坐果和产量下降,果穗稀疏,商品价值低。花粉萌发高低与授粉受精和坐果有直接关系,应用促进花粉萌发的措施是促进授粉受精、提高坐果和产量的一项重要技术。锰(Mn)和钼(Mo)是继硼和锌之后逐渐受到重视的两种微量元素。本试验旨在探讨锰和钼对巨峰葡萄花粉萌发和坐果的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本试验于2000年在山东省嘉祥县林业局进行。试材为8年生巨峰葡萄,株行距为2米×1米,树体生长基本一致。田间提高坐果试验…  相似文献   

14.
以"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促控剂PBO在花期、幼果膨大期使用,对"巨峰"葡萄的坐果率、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使用100~200倍浓度的PBO处理,均可有效提高坐果率,且单性果随PBO浓度增大而减少;幼果膨大期可使葡萄成熟期提前并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巨峰葡萄是用美洲种品种石原早生与欧亚种品种森田尼杂交育成的四倍体鲜食品种,具有穗大、粒大、适应性、抗病性强的特点,成花易、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巨峰及巨峰系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葡萄栽培面积的一半,巨峰葡萄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是葡萄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产经营中,不少巨峰种植户重产量、轻质量、滥用激素、超前早采,导致巨峰葡萄品质下降,落果、烂果严重,价格低,效益差.近几年来,我们在全市巨峰葡萄产区大力推广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山东青岛葡萄、大樱桃、桃、蓝莓等日光温室促成栽培发展迅速。至2020年底,栽培面积达到10.65万亩,年产值18.9亿元。位于青岛市北部的莱西市巨峰葡萄日光温室栽培面积71.05万亩,葡萄果实每年5月开始上市,持续至麦收前,市场价格多年居高不下,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结合调查实践,我们根据巨峰葡萄品种特性,总结了实现巨峰葡萄自然坐果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巨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棚和催芽剂等促早处理对葡萄萌芽、坐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栽培和催芽剂处理均能明显促进葡萄早萌芽、早开花、果实早成熟。采用大棚并进行催芽处理的葡萄比露地栽培的葡萄其萌芽、开花和果实上市分别早9、10d和14d,其萌芽率、坐果率、平均果穗重、单粒重等比露地栽培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昌云军 《落叶果树》1997,29(4):49-49
藤稔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昌云军(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农科园艺场266713藤稔葡萄是日本民间育种家青木一直在1978年用井川682×先锋杂交育成,1985年登纪,1986年引入我国。引入我国后,在各地栽培表现比巨峰长势弱,坐果率高,和巨峰相同管理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广西鲜食葡萄生产上存在的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的难题,以大粒、具有香味、抗性强、适宜两收栽培为主要目标,选育出葡萄新品种桂葡7号。通过几年的试验观察,桂葡7号在南宁栽培表现为品质稳定,单株遗传性稳定,长势中庸,自然坐果率高,比巨峰早熟,早结、丰产、稳产性能强,抗病性较强,果实品质好,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具有较好的生产推广前景,适宜在广西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鲜食葡萄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葡萄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葡萄栽培面积18.4万公顷,年产葡萄234.7万吨,其中鲜食葡萄占65%,主栽品种以巨峰系为主。栽培地域遍及全国各地,但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地区、以辽宁为主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各省、市。由于受传统栽培方式的影响,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栽培品种滞后,适栽品种不对路20世纪80年代的巨峰热,全国遍地栽巨峰,90年代的藤稔热,大江南北都栽藤稔,造成鲜食葡萄栽培品种单调,且又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