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失败原因分析绥棱林业局自1959年开始营造水曲柳人工林,到1976年的17年间共营造11.7万亩,而保存面积只有1.8万亩,失败近10万亩,面积保存率仅15.4%。失败原因虽与气候变化引起的早融、冻害和兽害等问题有关,但归根结底是没有适度的庇荫所造成的。如1992年春在东风林场调查,水曲柳上年新植林发生顶芽、顶叶或顶梢变竭枯死现象的发生率在65%以上。严重点的就此死亡,不严重的由侧枝代替主干,但长势差的很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人工林的大面积营造孙海鹏哲盟科左后旗从1964年开始试种樟子松,到现在共营造樟子松人工林26万多亩,成活率高于一般树种,保存面积达21万多苗,成林面积12.5万亩,20年生以上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达132立方米左右。为了营造仔樟子松人工林,科左后...  相似文献   

3.
南郑县地处汉江、嘉陵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林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土地总面积424万亩,耕地49.46万亩,林业用地270万亩,其中有林地18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08万m~3,森林覆盖率60.82%。1994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3.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1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8元,是国家粮油基地县和省重点产材县之一。 建国以来,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浅山丘陵地区积极推广吴大刚马尾松育苗造林经验,共营造马尾松人工林85万亩,至今保存面积42万亩,形成了东起  相似文献   

4.
巴彦淖尔盟现有人工林77.5万亩,其中,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人工林只有199亩,零星树木2千多株,只占现有人工林的0.02%,就是说现有人工林都是解放后营造起来的。造林保存面积由1949~1977年的年均2万亩提高到1978~1981年的年均6万亩。但是全盟总人口为130多万人,人均有人工林0.6亩,每年人均造林保存面积仅0.02亩,可见我盟造林绿化速度极其缓慢。笔者  相似文献   

5.
自1981年以来,冠县林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86年,路旁基本上栽满了树(总长5000余公里),农田林网化面积达1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8.3%),农林间作76.7万亩,营造片林13.52万亩。全县活立木蓄积62.5万m~3,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2.2%。林产品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也获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一、评价依据及计算方法问题营造人工林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所讨论的仅限于经济效益。如上述,冠县的林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正确评价营建效益  相似文献   

6.
水曲柳、核桃楸幼树施肥试验初报阎忠林,邹学忠,韩素梅(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水曲柳、核桃揪是辽宁省东部山区的珍贵阔叶树种,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其森林资源,培育速生丰产林,从1990年开始,分别对1982年春和1983年春营造的水曲柳、核桃揪人工林进行了施...  相似文献   

7.
数字与成就     
巴彥淖尔盟建国初期有林31万亩,其中人工林只有199亩,零星树木2092株,林木覆被率0.2%。三十五年来,巴盟各族人民开展群众性的造林绿化运动,截至1983年底,全盟有林面积达到2870万亩,人均2.1亩,是建国初期有林面积的9.5倍,林木覆被率增加到3%,人工林保存面积132万亩,为建国初期的6600多倍;营造农田防护林41万亩,保护农田390万亩,粮食单产由建国初期的104斤增长到1988年的385斤。为了征服乌兰布和沙漠,在五十年代初期营造了长达308华里、平均宽300米的大型防沙林带,在林带迎风面规划了封沙育草区,同时在全盟沙区营造了23.6万亩防风固沙林,起到了阻挡沙漠东侵、保护黄河枢纽工程、保护包兰铁路、保护河套灌区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人工林百万亩白文艳内蒙古大兴安岭库都尔林业局加快培育人工林的步伐,截至1993年末,人工林有效面积已达87.8万亩,1995年末实现百万亩人工林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库都尔林业局营造人工林已有38年的历史了。历届领导班子都把更新造林工作纳入重要议...  相似文献   

9.
据全省“六五”森林资源清查,建国以来人工成片造林保存面积2793万亩,占全省有林地的41.5%;人工林森林蓄积量2090万m~3占全省林地总蓄积量的28.2%;保存的四旁植树6198万株,蓄积量171万m~3,占全省四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临江林业局是新中国第一个森工局。1985年已营造104.9万亩人工林。百万亩人工林经过多年生产作业、天然演替及其他多种凶素,目前人工纯林总面积达81.6万亩,占全局有林地面积的32.7%。全局人工林蓄积量624.8万立方米,占全局有林地蓄积量的28.7%。人工林组成主要以落叶松、云杉、杨树纯林为主。  相似文献   

11.
千岛湖区现存的柏木人工林为60年代至90年代营造的,总面积1929.6hm~2,总蓄积161213m~3,千岛湖区以柏木的林地生产力最高,达87.15m~3/hm~2,超出平均水平11.73%,且在其11个主要立地类型上均有分布,80年代以来已采伐利用35618m~3;创产值1602.81万元。  相似文献   

12.
直资县上高台林场地处阴山山脉,是一个以经营白桦次生林为主的林场.从六十年代开始引入针叶树,共营造针叶树人工林7.2万亩,保存面积6万多亩。其中华北落叶松5万多亩,已郁闭成林的有3.5万亩。为了促进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我场从1986年开始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抚育间伐利用,共抚育4256亩。为了摸清抚育间伐的作业效果,我场对厂汗脑包、巨宝庄等营林区进行了调查,选设了  相似文献   

13.
雷州林业局从1954年建场以来,营造人工林78.1万亩。其中桉树人工林58.7万亩,总面积75.1%。在营林工作中,对桉树人工林初植密度问题不断地进行了探讨。生产实践采用的造林密度大致经历由密到疏,再由疏到适当密植的过程,植点配置方式也从正方形到长方形(即宽行密株或双龙出海等形式)。密度和植点配置方式的变化,反映了营林措施的改进。五十年代建场初期,为了在短期内绿化雷州,广大林业职工积极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的号召,战天斗地,营造桉树人工林33万亩,初期造林密度比较单一,大部  相似文献   

14.
我局是营造桉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之一,1954年建场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广大职工响应毛主席“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伟大号召下,营造了人工林78.1万亩、其中桉树林占80%。1976年调查,全局现有成林53.4万亩(胸  相似文献   

15.
当今,速产人工林最低年材积生长量为14m~3/公顷,最高为60m~3/公顷。截止1980年,速生人工林面积约为680万公顷,其中人工松林占67.6%(460万公顷)。在人工松林中辐射松最多(240万公顷)。阔叶人工林中按和石梓则最多。预计到2000年速生  相似文献   

16.
安福县是江西省的重点林业县和产材县,人工林蓄积量为171万m~3。全县林业用地3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据1988年森林资源调查,全县有宜林荒山50余万亩,为我省荒山大户县之一。县林业局为加快荒山绿化步伐,近年来一手抓马尾松飞播造林,一手抓湿地松容器苗造林。1988年以  相似文献   

17.
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尖砬沟森林定位研究站(12730?12734扙, 4521?4525扤), 建立了水曲柳人工林。在对不同立地条件下10年生水曲柳人工林生长指标进行标准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依次为:土壤湿度、坡度和坡位;水曲柳最适生长的地点为山地中上腹,而不适于坡度平缓的山地中下腹。认为土壤湿度和因地形原因引起的逆温是限制水曲柳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原因。图3表6参6。  相似文献   

18.
<正> 崇阳县现有人工林保存面积59.65万亩,其中人工杉木林37万亩。近三年,对六十年代以前营造的人工林开始实行小片皆伐。已皆伐700多亩。为摸索经济合理的迹地更新办法,从84年起,根据杉木具有萌芽能力的生物学特性,我们进行了杉木小片块状皆伐萌芽更新试验。现初步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人工林的培育在黑龙江省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建国后,先后在合江、牡丹江、松花江、伊春等地区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人工林。我省现有人工林成林面积471,800公顷,蓄积量1600万m~3,其中落叶松面积占58.75%,蓄积占68.82%,通过抚育间伐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果。落叶松人工林是我省重要的森林后备资源。在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1、忽视了适地适树原则。有的把落叶松人工林营造在土壤瘠薄的山上腹或山岗  相似文献   

20.
杉木是我国最重要的速生用材造林树种,杉木林在我国人工林的发展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位于杉木分布北缘地带的京山县虎爪山林场,杉木人工林面积已达1.5万亩,占全场总面积的1/3,蓄积量占1/2;根据规划设计,杉木林总面积将突破2万亩,蓄积量将达到20万m~3。现以该场1989年的森林经营方案调查材料为主要依据,对杉木人工林进行投入产出效果分析。一、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工艺及费用投入按照现行营林作业规程以及该场的林业生产实际和杉木生长规律,将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工艺划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内的费用投入以亩为单位计算,各项工序的劳动定额依照该场现行标准统计。 1.植苗前阶段包括造林规划设计;种苗生产;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