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二年我们进行了麦——稻——稻三熟试验,获得了单产小麦240斤,早稻797.5斤,晚稻824.6斤(共计1862.1斤)的产量,小结如下。一年两熟改三熟、矛盾不断增多,主要是季节矛盾。早稻和晚稻生育朝共266天左右,小麦生育期205天左右,三季共需471天左右,一年相差约106天。必须做到眼观全年,立足高产,合理安排好季节和选好品种。我们选用中熟小麦5243,迟熟早稻矮幅九号,迟熟晚稻农垦58和中熟晚稻新选二号。并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2.
双季稻两季机械栽插高产必须合理搭配品种,采用先进实用配套技术,做到上季为下季,季季为全年夺高产,选用的配套技术必须:①保证早稻秧苗嫩绿健壮不拔节,适期收割不杀青。②保证晚稻适龄移栽和安全齐穗。1.科学搭配品种早稻选择常规早熟、中熟品种(如中嘉早17号、湘早籼45号等)和早熟、中熟杂交品种(如株两优819、株两优02等)。晚稻宜搭配早熟、中熟品种,或选择中迟熟的杂交品种(如株两优819、陆两优996和陵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在适宜区域发展再生稻是我国有效增加粮食产量的新技术途径。北纬320区域属于一季中稻生产温度光照资源有余,双季稻(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生产温光资源不足的自然生态区域。也是我国再生稻生产北端临界区域。本文初步报道了适宜在北纬320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早熟中稻“一种两收”(早熟中稻+再生稻)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头季稻单产700kg/667㎡左右,再生稻单产200kg/667㎡以上,“一种两收”合计单产约900 kg/667㎡。  相似文献   

4.
我省是双季稻面积比重較大的水稻地区,1958年实种水稻2343.3万亩,双季稻占1082.12万亩,其中双季連作稻为707.76万亩。因此爭取連作稻的早晚兩季丰收,对我省水稻增产起重大的作用。1958年我省在早稻大丰收的胜利势形下,掀起了一个轟轟烈烈的晚稻超早稻运动,取得了連作晚稻空前大面积丰收,个別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2000斤以上,有力地駁斥了連作晚稻低产論。据初步統計,1958年全省一季水稻(早稻或晚稻)亩产2000斥以上的有50多万亩。早晚兩季合計亩产2000斤以上的,约达400多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于1972年种了6.8亩双季稻丰产田,经师生共同努力,战胜早季低温干旱、晚季后期阴湿的自然灾害,获得较好收成,实现了双季双超纲。其中3.8亩油菜、小麦田双季稻亩产1940.2斤(早稻898.6斤,晚稻1041.6斤)。现小结如下: 试验田位于无霜期231—245天、土质沙性、肥力瘠薄的山区。在这样的地区,要使稻株生长发育与外界环境条件统一起来,要使稻株个体发育与群体发育统一起来,其主要措施是:“壮秧、苗足、肥巧、精管”。  相似文献   

6.
黄冈农校的耕作区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历年来双季早稻单产没有突破700斤关,1965年种植早稻样板田16.14亩,全部选用矮杆型品种,实收总产16,404斤,平均单产1,016.4斤,其中矮脚南特14亩,平均单产1,019.3斤,珍珠矮2.14亩,单产997斤,并出了1,156.6斤的田块。 矮脚南特千斤高产的栽培技术是围绕着苗、蘖、穗、粒、重五个因素进行的。其中  相似文献   

7.
早稻促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稻促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了在提早播种、精确用氮、控制群体等因素变化下的熟期和单位面积产量。结果表明(在上虞市温光条件下)早稻适时早播、精确用氮有利于早稻早熟、单产提高,还可以为连作晚稻腾出一定的季节空间,有利于晚稻早插、争取高产。  相似文献   

8.
晋南冬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晋南麦区光、温资源特点和水地麦田一年两茬高产的需要,通过1992~1997年5年的研究,创立了本区小麦“矮、密、早”高产栽培技术。“矮”指选用矮秆品种及矮化管理;“密”指选用多穗型品种及靠穗多夺高产;“早”指选用早熟品种和促早管理,以保证两茬均高产。其关键技术是:以选用矮秆早熟多穗型品种为中心,确保成穗750万穗/hm2左右,加强中后期管理,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9.
从1994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早稻单产赶超晚稻的配套技术研究,将目前早稻高产栽培适用技术组装成品种选用与高产要求配套;育秧与方式与良种配套;栽培技术与稻田耕作制度配套;高产栽培与施肥管理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配套等五配套,并在一些乡办点示范。  相似文献   

10.
“双超”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种搭配方式是双季稻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该项研究共设置了杂交早稻+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超级杂交早稻+杂交晚稻、常规晚稻+常规晚稻等4个双季稻品种搭配方式,结果表明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较其他品种搭配方式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平稳的叶面积动态.较高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超级杂交早稻+超级杂交晚稻搭配方式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双季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及温度适宜度变化规律,为合理调整双季稻种植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匀分布的87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TLAB软件统计分析不同站点早稻育秧期起始日序、晚稻安全齐穗期终止日序、双季稻安全生产期、生长季内活动积温以及早晚稻不同发育期温度适宜度时空变化情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适宜性进行专题区划。【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适播期越早,晚稻安全齐穗时间越晚,安全生产期越长,活动积温越丰富。整个研究时段内早稻适播期提前,晚稻安全齐穗期相应延迟,安全生产期和活动积温均具有微弱的上升趋势。早稻温度适宜度值随着早稻发育进程的推进逐渐提高,晚稻温度适宜度值随着晚稻生育期的推进呈现相反的趋势;早晚稻温度适宜度都在上升,且早稻温度适宜度上升速度(0.015/10a)快于晚稻(0.004/10a)。双季稻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湖南零陵附近、江西大部分区域以及浙江丽水一带,不适宜区主要位于江苏东北部大部分地区。【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长季内热量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化双季稻种植结构和适当调整早晚稻最佳播期,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双季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早稻-晚稻-套播早熟油菜(油-稻-稻)三熟制下,筛选生育期适宜的高产水稻品种,系统研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期为油稻稻三熟制下水稻高产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与低产和中产类型双季稻相比,高产类型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但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产量及日均产量显著高于低产类型。(2)高产类型与低产及中产类型双季稻的分蘖增长率、分蘖下降率及高峰苗数差异不显著,但成穗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高产类型分蘖呈稳增缓降的发展态势。(3)早稻抽穗期干物质量及各生育时期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无显著差异,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干物质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产类型显著高于低产类型;晚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及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差异较大,高产类型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但与中产类型差异不显著;各产量类型品种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4)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双季稻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叶面积(LAI)和单茎叶面积呈增加趋势,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率则呈降低趋势,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均存在显著差异;粒叶比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早稻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差异显著,而晚稻差异不明显。【结论】在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产量75-78 kg·hm-2·d-1,每穗粒数125-140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产量77-81 kg·hm-2·d-1,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  相似文献   

13.
我省1965年在各级党委的重視和領导下,有計划、有組織地大面积推广了农垦五十八,証明这个品种非但适宜于作单季晚稻栽培,也适宜于作为双季晚稻,并且还可以取得較高的产量。据初步統計,全省双季晚稻共种植农垦五十八有七十万一千亩,平均亩产五百斤上下,一般比当地原有小紅稻、小麻稻、白壳籼等品种,增产两成到一倍以上。在大面积、大幅度增产的同时,涌現了不少“赶早稻”、“超早稻”的公社和大队。在沿江圩区,如蕪湖县的易太公社种植的四千二百亩,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其中四点二亩丰产田,亩产高达八百六十六斤;当涂湖阳公社,种植了三千零八十亩,平均  相似文献   

14.
一、两段育秧的增产作用和适用范围 两段育秧是从连作晚稻开始试验的。长江下游双季稻区早稻抢收和晚稻抢种的季节很紧。几年来扩大三熟制和早、晚稻迟熟高产品种,显著增加了早稻与春粮的产量;但带来了晚稻栽插季节延迟,产量不稳不高的新问题。要使晚稻迟栽高产,必须首先抓住培育长秧龄的壮秧。浙江省历来有较丰富的培育稀播大秧经验,它比较粗壮,较耐迟栽,但每栽种4-6亩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早、中、晚稻41个品种,于早、中、晚季在自然和人工控制光长(11.5~24.0小时,分为13级)共14级光长处理下,观察了各类型品种出穗临界日长的情况表明;品种出穗临界日长,早稻和中稻品种在24:00(时:分,以下同)光照连续处理下,可正常出穗,不受光照长短影响,属中间性类型。晚稻早熟和中熟品种出穗临界日长,大多数是在13:10~14:10之间,属短日性类型。极少数品种在24:00可出穗,它们的出穗日数反比之在14:30下的出穗日数少,具有两面性的光周期性的反应。晚稻迟熟品种出穗临界日长为12:50~13:10,属短日性类型。品种出穗日长反应曲线,早稻和中稻是直线型,晚稻早熟品种是“S”字型,晚稻中熟和迟熟品种是“V”字型。品种感光性早稻、中稻最弱;晚稻早熟品种强、中熟品种较强、迟熟品种最强。品种的感温性是早稻弱的多,中的少;中稻是弱或中;晚稻在自然和短日下的感温性强至最强。品种短日高温生育期是早稻中,中稻长,晚稻最短。早稻和中稻对日长适应范围广,异地引种易成功。晚稻对日长适应范围狭,引种选择要严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物学会安徽省分会于1965年9月21—25日在安庆召开了双季晚稻現場学术交流会?驳交釂T及有关单位代表八十五人。会議期間,参观了桐城县徐河公社及怀宁县叶祠公社大面积双季晚稻。参观后,并进行了討論和經驗交流。这两个公社都是我省的双季稻高产社。徐河公社位于內河圩畈区,双季稻占水田总面积90%以上,今年早稻平均亩产七百五十一斤;叶祠公社位于沿江丘陵区,双季稻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冈早籼13号以及芯两优9011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季稻双机直播筛选。结果表明,冈早籼11号生育期合适,生产安全性高,株高适宜,且产量高,肥料利用率高,适合作为双季稻双机直播品种。对冈早籼11号开展不同播种量试验,冈早籼11号早稻季按150 kg/hm2播种量+晚稻季按180 kg/hm2播种量,两季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8.
(石娄)寨公社一大队位于新洲县东部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好,肥源多,人多地少(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2.5亩),劳畜力充足。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耕作制度为双季稻、小麦和双季稻、绿肥为主的一年三熟制。近几年来双季稻、小麦的面积占水田面积的28—30%,产量逐年都有所提高。1964年平均单产早稻573斤,双晚555斤,小麦为305斤,全年三季共收1433斤。1965年三熟制的小麦实收面积266亩,平均单产450斤,比1964年增长47.55%比1957年  相似文献   

19.
早晚连作稻必须确保“两个”安全,即确保早稻安全穗分化和晚稻安全齐穗,才能保收;必须保证两个“足够”,即保证早稻和晚稻两者都要有其够的本田营养生长期,才能高产。在南北气候交错地区的热量条件下,两个“安全”和两个“足够”之间有着尖锐矛盾。根据我们1972—1978年试验结果,在南北交错的汉中盆地(陕西省南部),有着适应于当地热量条件的早、晚稻品种类型,可以克服“安全”与“足够”的矛盾。早稻品种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可金为“前短后长型”、“前后平衡型”和“前长后短型”三种类型。晚稻按抗冷能力可分为“强抗冷型”和“弱抗冷型”。不同的晚稻品种因生育期不同,满足它正常生长需要的所谓足够的本田营养生长期长短也不一样。这些不同品种类型,对当地的热量条件有不同的适应性。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南北交错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只要选用适应型的品种,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培育长令壮秧技术,取得两季高产是有可能的。上述观点对于黄河流域麦茬稻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连作晚稻高产攻关技术研究了不同品种在适期播种、壮秧足苗、精确用肥等因素变化下的单位面积产量。结果表明,(在上虞市温光条件下)连作晚稻在适宜品种、适期早播早插、壮秧足苗、精确用肥条件下有利于连作稻晚稻促早发、成大穗、夺高产,与早稻促早高产技术相配套,可以获得双季稻全年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