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2.
3.
采用可变距离样线法和样点直接计数法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对精卫湖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精卫湖国家湿地公园现有鸟类17目47科138种,区系组成以古北界为主,鸟类群落结构体现了精卫湖地处水陆交错区的特征;与2014年相比,2019年精卫湖国家湿地公园新收录的鸟类增加了74种。退耕还湿之后,生态系统的改善是精卫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更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浅淡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工程的深远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其面积为1.52 万 km2,占黑龙江省湿地总面积的 74%,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别拉洪河流域、穆兴平原、嘟噜河流域。从世界范围来看,三江平原湿地是很多国际迁徙鸟类的必经之地和繁殖基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鱼类和水资源,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 ,甘肃省正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但其中有关的所有权及投资问题制约着生态建设向深层次推进。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草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鹤庆县退耕还草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其植被覆盖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发生明显变化,而土壤含水量及pH值则变化不明显.针对上述调查结果,提出建议与意见,以指导云南省退耕还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平凉市退耕还草产业化系统结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草是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退耕还草为基础,以发展平凉市巨型畜牧业基地为目标,研究平凉市退耕还草产业化的系统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研究认为:平凉市退耕还草产业化系统可分为一级系统和二级系统,一级系统又可分为饲草生产子系统、饲草加工子系统和饲草产品销售利用子系统,二级系统可分为生产经营子系统和服务子系统。各系统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共同形成退耕还草产业化的网络型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8.
陡坡地退耕种草既可以较快改善已破坏严重的旱区生态环境条件,又可发展草食牲畜,还可做绿肥,培肥土壤,从而改变旱区的农业结构,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25°以上陡坡地上耕作种粮,由于山高坡陡,水源不足,自然条件比较严酷,环境条件差,土壤贫瘠,只能广种薄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为研究退耕还湿时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腹地七星河湿地为研究对象,并以周边农田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湿的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与三江平原其他区域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七星河湿地土壤层0-15cm的有机碳含量处于32.69-45.33g/kg之间,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七星河湿地有机碳含量在三江平原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开垦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降低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退耕还湿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结论]湿地植被类型是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大于退耕还湿10年的小叶章湿地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1.
以大莲湖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在分析了大莲湖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将大莲湖工程区划分为湿地恢复与重建区、森林湿地培育区以及浅滩湿地恢复与多样性保育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通过森林湿地、浅滩湿地等多种湿地的恢复及重建,提高湿地的经济产出以及生态修复工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探索湖泊生态修复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之路,以期为淀山湖湿地修复工程乃至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选择2001-2009年抚州市临川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土地产出效益,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抚州市临川区生态效益与各类用地面积的多元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建立抚州市临川区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决策模型,使得生态效益最佳,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97和2000年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统计结果,分析了环鄱阳湖12县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变化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未利用地(-42.44%)和水域(+28.95%),交通用地(+7.97%)和园地(-6.40%)变化也较大.八大类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在增长,其他类型用地都在不同程度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的压力、社会的发展、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等.结合鄱阳湖区"人-地-水"关系、土地整理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鄱阳湖区土地整理应致力于环湖区的生态建设,把治理、开发和发展结合起来,将土地整理由单纯追求耕地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也是“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退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反迁”的关键.本研究结果可为调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挖掘土地整理潜力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15.
根据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榆林地区12个区县为单元,选择干旱、洪涝、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4个自然因素和煤炭开采、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3个人为因素作为风险源,利用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在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加权和法进行综合风险程度分析,将全地区土地分为4个生态风险区域,极强风险区包括神木县和府谷县,强风险区包括靖边县和定边县,中度风险区包括榆阳区、横山县、子洲县、吴堡县和佳县,弱风险区包括米脂县、绥德县和清涧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开展市域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预测,是有效揭示区域性耕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重要途径,以期服务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基于相对风险模型,构建“问题形成 - 分析阶段 -风险表征 - 分区防控”风险路径的耕地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 2000—2018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以广州市 2000—2015 年每隔 5 年的各指标数据为初始值,预测 2020—2025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提出相应的调控与优化措施。【结果】2000—2005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处于较低风险状态,其中 2000、2005 年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 0.3327 和 0.3272;2010—2018 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状态,其中 2010、2015、2018 年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 0.3296、0.3016和 0.3078。综合评价表明,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以低风险等级和较低风险等级占主导地位,较高生态风险区(Ⅳ区)主要分布在天河区、黄埔区,高生态风险区(Ⅴ区)主要分布在白云区东北部和黄埔区西北部。预测广州市 2025 年前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处于低风险,2025 年耕地生态风险预测值为 0.2836。【结论】研究期内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状况呈现转好趋势,从 2000—2005 年的较低风险状态转为 2010—2018 年的低风险状态;未来短中期内,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状况将保持低风险等级,应持续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西在加强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法律角度分析,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法律操作性不强、资源权属规定不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从完善湿地权属制度、管理体制、开发利用许可制度、许可管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公众参与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建立完善鄱阳湖湿地的法律制度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