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普通小冬生态区划及生态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由小麦气候生态区、栽培生态区及品种区域四级所构建的小麦生态区划体系。中国普通小麦划分为5大气候生态区和20个地理生态区,即:I北方温带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3个春麦地理生态区;Ⅱ黄淮海暖温带冬气候生态区,包括海河流域、黄土高原,胶东沿海、平原、黄河中游丘陵川地和淮北6冬麦地理生态区;Ⅲ南方亚热带(热带)秋(冬)播春麦气候生态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秦巴山地、南方山地、四川盆地、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学为指导,小麦生态区划为基础,小麦适应性及其生态性状为依据,构建了与小麦生态区划对应的小麦生态分类系统,将全国分为5大生态气候群及20个地理生态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麦品种温光生态区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品种温光生态区划第一层次是确定了我国的两条播性界限,即春播秋播线与秋播秋冬播线,并得出了我国的播性分区.第二层次是根据品种温光反应特性与播性分区相拟合,将我国品种温光生态区划分为4个主区,9个亚区.并揭示了我国品种温光生态特性分布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棉纤维品质生态区划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研究表明,生态因子对棉纤维诸指标的影响程度,气象因子大于土壤因子。根据棉纤维品质的2.5%跨距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3项主要指标经数理统计分析,可初步划分5个棉纤维品质生态区,其分布特征是:由鄂西、鄂南向鄂东、鄂北走向,其纤维长度变短,麦克隆值增大,比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模糊聚类在河南省小麦气候生态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小麦分蘖成筛、穗粒数、千粒重 12个气候要素,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当选取λ值为0.857时,交小麦气候生态聚为四个类区,即豫南、豫北、豫中北、豫中南;并对各气候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布局原则,生育特点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6.
GIS支持下的商南县小麦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陕西省商南县重要的粮食作物,进行该区域小麦种植区划,对因地制宜种植小麦、优化区域布局有重要意义。利用GIS技术、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对商南县小麦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专家经验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建立了商南县小麦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商南县小麦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小麦种植的农田有8323.97 hm~2,占耕地面积的33.50%,适宜的有10557.46 hm~2,占耕地面积的42.49%,这两类耕地主要分布于本区域的浅山与丘陵地带,占总耕地面积的75%以上,是商南县耕地的主体;同时,本区域内余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山地貌区,包括勉强适宜小麦种植、不适宜耕作的耕地两种,分别有4423.41 hm~2和1543.43 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7.80%和6.21%。因此,通过对商南县小麦种植环境的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当地生态适应度分布的规律并绘制了空间分布图,从而为商南县在进行小麦或同类作物种植时,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复种指数不高(1997年为97%),北疆地区粮食作物传统种植一年一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发展,"九五"期间北疆沿天山一带光热资源较丰富的广大农区在早熟冬麦收获后大面积复播早熟油葵、大豆成功的基础上开展了麦田复种玉米的生产.由于麦田套种玉米较复播玉米成熟的风险性小,产量和经济效益高而正成为北疆麦田复种玉米的主要方式,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不仅提高了土地、光热资源利用率,增加了作物总产和复种指数,对推动北疆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北疆各地区光热资源分布差异大,为使各农区依据本地光热自然条件科学合理进行麦田套种玉米生产,我们对北疆各农区进行了科学生态区域划分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北疆麦田套种玉米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花生态区划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黄滋康  崔读昌 《棉花学报》2002,14(3):185-190
由于曾统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南疆为“中熟”棉区 ,导致东部地区品种引种到南疆出现晚熟等不适应的问题。根据各地的≥ 1 0℃积温与无霜期 ,以适于长江流域种植的棉花品种定位为中熟类型作基础 ,将我国植棉区域划分为 :特早熟(辽河流域 )、早熟 (北疆 )、次早熟 (南疆 )、中早熟(黄河流域 )、中熟 (长江流域 )和晚熟 (华南 ) 6个生态区 ;其中的 4个生态区由于地域与无霜期的不同 ,又各划分为 2个生态地区 (亚区 )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谷子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将16个与谷子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生态因子、栽培因子及谷子生态特性在二维座标上划类.使用了62个县的多年气象资料和1987年的农业统计资料.然后将其余48个县拟合处理划入类似区域中.将山西省谷子生态区划为:4个气候地理生态区和10个栽培生态区.对各生态区作了简要描述,提出存在的问题,为分类指导生产和科学研究,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鉴定分析了148份我国重要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的醇溶蛋白组成。在ω-、γ-、β-和α-四个区中,共鉴定出48种不同的组成模式。其中ω-区2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模式是A6;γ-区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模式是B;β-和α-区各5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模式分别是B和A。148个样品共表现出114种醇溶蛋白组成类型。在所分析的样品中,ω-区的A3、C、H、M和X几种模式是以前国内外未曾报道的。另外还发现,1 B L.RS易位系在中国小麦品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为41.2%,这可能是中国小麦品种品质普遍较差的一个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小麦育种工作者有效利用小麦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普通小麦B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小麦(T.aestivum L.)为一个异源六倍体物种,具有A、B、D三个染色体组,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对各个染色体组进行有关起源、进化、基因定位及基因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可更好的发掘和利用各染色体上的有利基因,拓宽小麦的遗传变异基础,为在小麦育种中如何引进新的遗传变异及杂优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遗传多样性是进行小麦改良的基础,B基因组含有丰富的抗病、抗虫、抗寒、优质等有益基因,多态性最高。本文对小麦B基因组的组成特点、起源、遗传多样性及基因定位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用普通小麦的春型强春性、春型春性、春型弱春性、过渡型4个品种生态型在我国纬度和海拔各不相同的10个试验点进行多年度同日春播试验;还用过渡型、冬型弱冬性、冬型冬性、冬型强冬性、冬型超强冬性5个品种生态型在纬度和海拔各不相同并且有小麦越冬期的10—12个试验点进行同日秋播试验。包括各个品种生态型在内的普通小麦,其播种至成熟的生育期天数与纬度和海拔皆呈正相关。在春播条件下。海拔不变时,纬度北移1度,生育期延长3—4天;纬度不变时,海拔每升高100米,生育期延长2—3天。在秋播条件下,海拔不变时,纬度北移1度,过渡型和冬型超强冬性品种生态型生育期延长2天左右;纬度不变时,海拔每升高100米,生育期也延长2天左右。无论春播或秋播,各型小麦品种的生育期皆与“生态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生态高度每增加10000度米,生育期延长4—5天。试验研究有助于最终揭示普通小麦生育期的地理变化律。  相似文献   

15.
小麦品质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一  吴瑜 《种子》2005,24(9):35-38,40
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各种自然生态因素和人为因素.小麦品质的环境间差异大于品种间的差异.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品质最重要的因子.小麦品质的地域间差异反映出了小麦的品质分布规律.为了满足对不同品质小麦的市场需求,对小麦进行区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品质生态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外源DNA直接导入生物技术,将不同种属的小黑麦总DNA导入普通小麦。可引起性状变异,部分变异可稳定传递给后代,选出的新品系植株性状发生明显变化,产量经济性状比原品种有明显改善,说明将小麦近缘植物的DNA导入普通小麦的方法可创造出新种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产区小麦在品质区域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3—2007年我国4个麦区174个品种2 571份小麦样品,对14个品质性状在各麦区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度之间,小麦品质性状在各麦区内具有明显差异,变化无规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的年度平均值麦区差异达1%或5%显著水平,由北到南呈华北北部强筋麦区(I)>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II)>黄淮南部中筋麦区(III)>长江中下游中筋弱筋麦区(IV);北部麦区(I、II)的降落数值、出粉率、沉淀值、吸水率、拉伸面积、延伸性和最大抗延阻力的5年平均值显著大于南部麦区(III、IV)。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的样品主要集中在I、II区,达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的样品主要集中在IV区,III区以中筋小麦为主,形成了由北到南由不同小麦品质类型构成的品质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产区小麦在品质区域间的差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取2003—2007年我国4个麦区174个品种2 571份小麦样品,对14个品质性状在各麦区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度之间,小麦品质性状在各麦区内具有明显差异,变化无规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的年度平均值麦区差异达1%或5%显著水平,由北到南呈华北北部强筋麦区(I)>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II)>黄淮南部中筋麦区(III)>长江中下游中筋弱筋麦区(IV);北部麦区(I、II)的降落数值、出粉率、沉淀值、吸水率、拉伸面积、延伸性和最大抗延阻力的5年平均值显著大于南部麦区(III、IV)。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的样品主要集中在I、II区,达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的样品主要集中在IV区,III区以中筋小麦为主,形成了由北到南由不同小麦品质类型构成的品质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