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膜覆盖技术在水稻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本田地膜覆盖、打孔插秧、节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表明:此项技术可使水稻生育进程提前,光能利用率提高。节水154m3/667m2,增产35kg/667m2,新增净效益23.2元/667m2;地膜覆盖技术在诸多节水栽培技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长沙地区春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马铃薯早熟品种东农303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春马铃薯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稻草加地膜覆盖、敞土4种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无论从出苗速率、植株生长势、产量与效益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栽培方式,与敞土(CK)栽培相比,地膜覆盖增产,每667m2增收515.2元;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增产不显著;稻草覆盖栽培反而减产16.0%。改进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可提高春马铃薯的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地膜覆盖种植甜菜的模式,对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与直播栽培模式进行比较试验和调查表明,地膜甜菜保苗率、产量、含糖率和效益分别比直播提高13%~22%、19.5%~31.5%、0.4~0.7度和5880.0~9600.0元/hm2。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青头率较高、田间地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
地膜覆盖栽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作物,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从1981年开始,我省萧山棉麻研究所和余杭县农业局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红麻的试验;1982年扩大到萧山、海宁、余杭、上虞等重点麻区,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两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红麻增产显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技术在水稻节水灌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本田地膜覆盖、打孔插秧、节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表明:此项中使水稻生育进程提前,光能利用率提高。节水154m^3/667m^3,增产35kg/667m^2,新增净效益23.2元/667m^2;地膜覆盖技术在诸多节水栽培技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盐碱地棉花低产晚熟的面貌,1981~1986年进行了盐碱地棉花地膜覆盖试验。6年来的试验示范表明,地膜棉较直摇棉分别亩增皮棉38.2公斤、20.7公斤、22.0、公斤、24.7公斤、15.9公斤和19.6公斤;霜前花率分别提高22.8%、18.2%、8.6%、  相似文献   

7.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芳 《中国马铃薯》2008,22(1):52-53
<正>甘肃省属高寒阴湿区,有效积温不足,灾害性气候较多,农田杂草生长速度快,对庄稼极易造成草荒。通过在甘肃岷县、漳县、渭源等地的高寒阴湿区试验示范表明:采用马铃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增产增收效果,但栽培水平高低对其综合效应具有直接影响。为了充分发挥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马铃薯上的增产潜力,做到规范化种植,实现高产高效之生产目的,特总结出高寒阴湿区黑色地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供同类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8.
蚕豆地膜覆盖避寒栽培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温,有利于蚕豆抵御低温寒害,鲜荚采收期提早4 d。2014年在福鼎市进行蚕豆地膜覆盖避寒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中,以地膜覆盖配合双行单株栽培的试验处理,蚕豆鲜荚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
春马铃薯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试验针对全程地膜覆盖 ,前期地膜覆盖 ,露地栽培三种栽培方式进行 5种处理。其结果表明 :全程地膜覆盖马铃薯生产势极强 ,易徒长 ,产量最低 ;全程地膜覆盖在初蕾期喷施 2 0 0mg kg多效唑 (或混喷 15 0mg kg膨大素 ) ,能有效控制营养生长 ,促进块茎膨大 ,马铃薯块茎外观品质好 ,产量较露地栽培增产极显著 ,较前期地膜覆盖 (喷多效唑 )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0.
鲜食春大豆不同覆盖方式试验,表明采用大棚育苗移栽收获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好,效益为3 334.83元/667m~2;同期播种的双膜覆盖直播收获期推迟7 d,效益为2 404.29元/667m~2;地膜覆盖直播上市迟,效益差仅为752.48元/667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经济效益,几年来我们对提高花生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和减少用膜数量两个方面,从栽培技术上进行了多项试验研究,从而,提高了花生地膜覆盖的经济效益,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 一、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的研究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1980年以来我们主要从地膜覆盖栽培适宜的品种、土壤肥力、播种期、种植方式、密度以及覆盖程序、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我省花生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连续18年的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使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地膜覆盖比裸地栽培有更显著的增产作用,但当地膜覆盖到一定年限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各肥料处理表现为施有机肥比施氮肥效果要好,有机肥与氮肥搭配(1∶1)施用比单一施用氮肥要好。肥料施用量加倍后多数处理间产量增加显著。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后增加了玉米的茎、叶、穗轴和根的干物重,而覆盖一定年限后根系干物重却开始显著降低,长期地膜覆盖和施肥提高了子粒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而降低了根系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正>地膜覆盖栽培是近年来已被生产实践所证实了的一项新的保证性栽培技术,采用地膜覆盖马铃薯,有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湿度、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等作用,可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早熟,从而达到增产增值的效果.我所马铃薯课题组对引进品种克新2号在所内多年露地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为解决本市淡季蔬菜缺乏、品种单调等问题,从1988年开始在川区蔬菜区进行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示范工作.结果表明,地膜覆盖较对照提早收获30天左右,增产76.6%,亩增收340.07元,增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栽培是提高农作物单产的一项新技术,当前已广泛应用于早稻育秧和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栽培,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今年我站在乐港乡袁家村进行了彩色地膜覆盖栽培棉花试验,参试处理四个:1.绿色地膜覆盖;2.银灰色地膜覆盖;3.普通地膜覆盖;4.露地(对照)。重复两次,每小区0.05亩,播种后30天田间调查结果表现,彩色地膜处理有明显的保全苗、促早发、防蚜虫和除杂草效果:1.绿色地膜处理:全苗率79.2%、真叶4片,蚜虫危害株率7.5%,每平方尺杂草7株。2.银灰色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几年来,各地先后开展了旱地吨粮工程建设,我省缙云等县市旱地采用马铃薯/玉米/甘薯三熟制面积逐年扩大,山区半山区马铃薯一单季稻种植制度不断发展.随着地膜在各种作物上的应用,我省各地已开始了马铃薯地膜覆盖的试验示范.特进行本试验,以便为马铃薯地膜覆盖早熟高产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棉花、花生、瓜菜等生产上的应用,增产效果显著,栽培面积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了探讨这项栽培技术在芝麻生产中的增产效果及应用价值,1982年进行了芝麻地膜覆盖栽培的夏播试验,1983年进行了芝麻地膜覆盖栽培的春播试验。  相似文献   

17.
以中熟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春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栽培、敞土常规栽培、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稻草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和稻草加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共7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无论是在出苗速率,还是在植株生长势、抗病性以及产量和商品薯率等综合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栽培方式,与敞土常规栽培(CK)相比,增产明显,达到了324.2%;其次是稻草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增产220.3%;而地膜覆盖栽培和稻草覆盖栽培,增产则较小,分别增产42.0%和27.1%。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栽培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目前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作物,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从1981年开始,我省萧山棉麻研究所和余杭县农业局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红麻的试验;1982年扩大到萧山、海宁、余杭、上虞等重点麻区,进行了多点试验示范。两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红麻增产显著。1982年101个单位试验72.52亩,  相似文献   

19.
试验表明,适当深耕、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坐水播种等农业措施,均能提高盐碱地甜菜的保苗率,秋耕深度以40cm为好;纸筒育苗移栽或“切块”移栽均能达到抗耐盐目的,以4叶期或6叶期移栽为好。地膜覆盖较非盐碱地露地栽培块根产量平均增产112%。盐碱地坐水播种可提高幼苗耐盐能力,一般应灌水两次。  相似文献   

20.
渗水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澜  安伟  郝建平 《玉米科学》2007,15(4):119-122
试验采用渗水地膜对玉米进行覆盖研究。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促进了玉米个体发育,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强,群体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加;渗水地膜覆盖玉米最大单叶面积占单株总叶面积的比例大于其他处理,这种株型有利于子粒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