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经典遗传分析方法,对2个菜豆抗草甘膦抗性资源89-05-3和89-09的草甘膦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将2个抗性资源分别与2个敏感材料89-13和89-21配对组合,建立各自的抗感亲本、F1(正反交)及F2 3个世代群体.选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41%草甘膦水剂为鉴定用药,于苗期对各世代群体植株进行抗性鉴定,F2的抗感植株分离比例采用χ2测验进行适合性的检测.结果表明:89-05-3和89-09对草甘膦的抗性遗传符合1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抗草甘膦亲本89-05-3与敏感草甘膦亲本89-13杂交后获得F2代群体,采用BSA法,以上述F2代为定位群体,利用抗、感亲本和抗、感池筛选10对SSR引物.结果袁明:3对引物BM143、BM156、BM164均能在抗、感池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用Mapmaker 3.0软件作图,将该抗草甘膦基因初步定位在引物BM156和BM1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3 cM和4.4 cM,并暂命名为EPSPS2.该研究结果为莱豆抗性育种以及抗草甘膦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李阳 《中国食用菌》1991,10(6):8-9,19
外源DNA的导入即提取供体的DNA,把它导入受体,使一定异源DNA片段整合到染色体上的一种基因转化手段。食用菌利用外源DNA导入进行基因转化是一种较先进又有效的育种手段,它可以克服原生质体融合难以得到融合于的困难,又不需要一定载体及限制性内切酶,也能有效地克服种属间远缘杂交的困难。外源DNA导入的方法有: 1.显微注射法:用注射微量吸管注射外源物质到细胞或原生质体中。将注射后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进行培养,最后用遗传标志成分子杂交等方法分析外源基因是否导入。 Hammer以微注射外源基因组整合到大型家畜基因中,并得到表达。Marikawa微管注射固定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中并整合到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黄瓜自花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伟  吴勇 《园艺学报》1993,20(2):155-160
  相似文献   

5.
菜豆种质资源对炭疽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对20份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抗炭疽病抗性的鉴定,结果表明,有7份材料为高抗材料;2份材料为抗病材料;1份材料为中抗材料,其余的材料为感病材料.  相似文献   

6.
菜豆抗炭疽病基因SCAR标记在品种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个来自于普通菜豆抗炭疽病基因SCAR 标记(SCA1000、SH181100、SAB3400、SB12350和SCF101072)引物组,对143份荚用菜豆资源进行DNA水平的鉴定。同时使用苗期接种方法,验证了143份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共有61份资源检测到SCAR标记。在这些资源中,有40份具有SCA1000标记,40份具有SCF101072标记,19份兼有SCA1000和SCF101072标记,其余的82份未检测到SCAR标记。这143份资源中均未检测到SAB3400、SB12350和SH181100扩增带。群体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43份资源中,抗病的有16份。其中含有2个SCAR标记,群体抗性结果表现抗病的有5份,含有1个SCAR标记,并且群体抗性结果表现抗病的有3份。通过本研究明确了:荚用菜豆中Co-2和Co-10基因含量比较丰富,除扁圆荚类型紫荚菜豆中Co-2基因含量多于Co-10基因外,这两个抗病基因在其它类型的菜豆中分布比较均匀。在油豆类型和扁圆荚类型绿荚菜豆资源中,同时含有此两个抗病基因标记的较多。在油豆类型资源中,含有两个抗病标记,并且群体抗性表现抗病的最多。  相似文献   

7.
利用瓠瓜DNA导入西瓜材料选育西瓜抗病品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瓠瓜DNA导入西瓜选育出的抗性材料来亲本,与性状优良的西瓜品种或材料选配了24个杂交组合。在病圃中经小区测试和品比试验,筛选出5个优良组合,各组合不仅在病圃中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3个对照品种,枯萎病发病率和炭疽病病情指数分别极显著低于和显著低于3个对照品种,而且商品性和果实品质均超过蜜桂。  相似文献   

8.
对菜豆抗炭疽病苗期接种鉴定条件(产孢培养基、菌液浓度、菌种培养时间、接种位置等)进行优化,确定了豆荚培养基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产孢速度快,致病力强;最佳菌液浓度为2.0×106个·mL-1,发病快,重复性好;菌种培养20 d 后,致病力最强,接种效果最佳;接种叶片背面感病效果最好,节省时间。同时对收集的23 份菜豆材料进行苗期炭疽病抗性鉴定,其中有4 份为中抗材料,1 份高抗材料,抗性资源多为油豆类型。  相似文献   

9.
菜豆抗炭疽病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苗期人工接种炭疽病表现高抗且田间鉴定农艺性状优良的3份菜豆抗源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均为显性遗传,其中来自意大利和日本的2个矮生材料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而来自我国吉林的1个蔓生材料表现出较复杂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片段导入草菇原生质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平菇DNA为供体,草菇原生质体为受体,用PEG,CaCl_2作诱导剂,将平菇DNA导入草菇原生质体,选育出V_(157-1)菌株,该菌株在菇型、温型、酶活力及生物转化率上与亲本V_(157)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食用菌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菜豆突变体ylm 是用60Co-γ 射线诱变高代自交系A18-1 得到的黄化突变体,其叶色随叶片发育而变化。对ylm 不 同发育阶段的叶色变化、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及幼苗期和青熟期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ylm 幼苗期的 单株鲜质量、叶面积、茎粗和主根长均低于野生型,青熟期的单株干鲜质量、单株荚数、鲜荚产量、单荚籽粒数和豆荚长度 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突变体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随着叶色的加深而呈增加趋势。光合色素含量的降低抑制了光合速率, 进而影响叶片发育,也导致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511份菜豆种资源苗期对诱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早生黄荚,马掌豆,广绿五月鲜等11份为高抗,占高份数的2.2%,抗病67份,占13.1%,中抗190份,占37.2%,中感158分,占30.9%,感病73份,占14.3%,高感12份,占2.3%。  相似文献   

13.
蚕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精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蚕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特征及相关性,以防虫网隔离纯化1代的554份国内外蚕豆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采用数码考种仪获得的种子表型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蚕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变异范围广,遗传多样性丰富,以百粒重的变异最大;百粒重、种子投影面积、周长、粒长、粒宽和直径这6个表型性状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80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8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4.60%、23.09%和1.70%,累计贡献率达到99.39%,几乎覆盖参试种子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上述6个表型性状的变异对第1主成分贡献较大,均为籽粒大小性状;聚类分析将所有参试材料聚为3类,与播期和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基于种子表型性状的综合分析,筛选出11份具有近圆形种子、适宜全程机械化种植和8份具有高产潜力的优异蚕豆资源。  相似文献   

14.
程亮 《北方园艺》2015,(6):103-105
采用室内苗期接种鉴定和田间鉴定方法测定了青海省14个主要蚕豆品种(系)对根腐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中抗品种(系)有8个,中感品种(系)6个,分别占总参试品种(系)的42.9%和57.1%,这与田间鉴定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应用室内苗期鉴定蚕豆根腐病抗性结果准确、速度快,而且不受环境条件限制,可作为蚕豆根腐病抗性快速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豇豆枯萎病抗性与水杨酸互作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对豇豆枯萎病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以及对感病品种浸根处理后再接种(挑战接种)的幼苗发病率和对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浓度大于1.0mmol·L-1的SA处理4h后能显著地抑制豇豆枯萎病病菌孢子萌发;在1.0~10.0mmol·L-1范围内,随浓度的升高SA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大;在不影响豇豆感病品种幼苗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5.0mmol·L-1的SA减轻幼苗发病率最为有效;豇豆感病品种经SA处理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升高,挑战接种后的酶活性变化比未经SA处理的上升早且快。  相似文献   

16.
对“八五”入国家种质库的429份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炭疽病、枯萎病的苗期抗病性鉴定和嫩荚粗蛋白、粗纤维、干物质含量分析测定。筛选出43份具有某一方面优异性状的材料,其中3份具有两个优异性状。  相似文献   

17.
在连作蔗地上种植花生、大豆和绿豆3种豆科绿肥并压青还田,研究其对甘蔗抗旱性的效应,探讨豆科绿肥压青改土对提高甘蔗抗旱性的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豆科绿肥压青改良土壤后有利于增强甘蔗的抗旱性。3种绿肥中以绿豆压青处理的甘蔗抗旱性最强,其次是大豆,再次是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