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军  杨珍  张德  何增国  殷稳娜 《中国种业》2024,(5):79-82,87
为了探究制种玉米母本生长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为武威市及河西走廊地区制种玉米密植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中早熟制种玉米品种英德 77 和中晚熟品种郑单 958 的母本 LH501、郑 58 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 4000 株 /667m2、5000 株 /667m2、6000 株 /667m2、7000 株 /667m2、8000 株 /667m2 等 5 个种植密度和 5000 株 /667m2、6000 株/667m2、7000 株 /667m2、8000 株 /667m2、9000 株 /667m2 等 5 个种植密度,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 2 个不同熟期制种玉米品种的母本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种母本 LH501 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测产面积穗重、产量均随母本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百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密度为 8000 株 /667m2 时的产量最高,达 393.20kg/667m2。制种母本郑 58 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单穗粒重、百粒重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测产面积穗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着母本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密度为 8000 株/667m 2 时的产量最高,达 568.71kg/667m2。因此,2 个参试制种玉米品种母本的最佳种植密度为 8000 株 /667m2。  相似文献   

2.
<正>1误区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我省玉米品种经历了由传统的稀植大穗向耐密品种的过渡,稀植大穗型品种正在逐步退出市场,但目前农业生产上出现了越种越密的倾向。1.1不按品种最佳密度种植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最佳种植密度,我省农业生产目前仍然处在由稀植大穗型品种向密植型品种转化的过渡期,农户不论种植什么品种都盲目跟从一些主导品种的密度选择相同的密度来种植,致使产生种植纠纷。我省2012年东部地区种植绥玉7号出现的问题,就是由于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密度、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正大999和黔单100为试验材料,利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栽培密度中,以3168株/667m2产量最高,3669株/667m2次之,其后是2835株/667m2和2501株/667m2,以2168株/667m2最低。通过多重比较表明,3168株/667m2有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黔单100产量高于比正大999,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王冲 《中国种业》2015,(7):33-34
以耐密型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了该品种在天津地区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该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粗都呈减小的趋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569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5.
杂交玉米正大619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619系襄樊正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新育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28 d,株高259.2 m,穗住高104.5 m,穗长21.8m,穗行数13.6行,行粒数42.4粒,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硬粒型,青杆黄熟,株型平展.上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为2800株/667 m2,中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为3000株/667 m2.下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3300株/667 m2.正大619是适宜贵州低热河谷区域坡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旱耐瘠、耐热、抗病的黄粒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杂交玉米高肥水条件下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产量情况,在息烽县进行5个不同杂交玉米品种、3个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黔804,单产达617.73 kg;兴单131产量最低,单产为559.7 kg;3个种植密度中,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平均单产最高达626.38 kg;4 800株/667 m2的平均单产598.7 kg,位列第3;4000株/667 m2的平均单产最低,为521.98 kg;黔804在试验密度范围适应性较好,适宜密度要求较宽,其余品种适宜密度范围要求较窄,只适宜4 400株/667 m2,要根据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美国利用矮秆、早熟、耐密植玉米杂交种使种植密度达到5 000株/667 m2的成功经验,昔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用一穴双株栽培模式,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产量,即每667 m2地种植2 777穴,每穴播2粒,密度达到了5 554株/667 m2,使种植品种晋单55产量达到1 154 kg/667 m2。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超高产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超高产条件下,以登海661(晚熟型)和郑单958(中熟型)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种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667m2 1500~6000 株范围内,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密度由6000株继续增加到7500株,产量呈下降趋势.超高产条件下,2个品种达到667m2产900kg的最佳种植密度均为6000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玉米获得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6个不同密度水平的单因子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进行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株型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密度3 400株/667m2的产量较高640.76kg/667m2,平均增产达6.86%,增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玉米茎粗、穗粗、穗粒数、穗粒重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秃尖长、空杆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不同密度对其余的6个性状的影响均较小。在贵州思南种植区域,玉米获得高产的移栽密度为3 4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茎粗、穗长、穗粗、单穗重、穗行数、行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少,株高基本保持恒定,穗位高有所抬高,叶片数、出籽率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随密度增加小幅度减少。参试品种均在密度825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且与密度67500株/hm~2产量差异显著,建议大田种植时密度控制在75000~82500株/hm~2较为适宜。因此,选择适宜的品种并提高种植密度能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不同品种去除分蘖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开展了不同玉米品种的分蘖对产量的影响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4200株/667m2时,去除分蘖或保留分蘖对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无显著影响。明确了每667m2种植4200株时可以保留分蘖,达到省工省力、节约成本、明显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为提升本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的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紧凑型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施用健壮素,经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健壮素能降低植株高度,提高适宜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从4200株/667m2上升到5700株/667m2时,产量随增加而增加,达到5700株/667m2,单产最高,为840kg,当超过6200株/667m2时,产量开始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半紧凑型玉米品种华玉11为研究对象,探索研究种植4 500株/667 m2、5 000株/667 m2、5 500株/667 m2 3种不同密度对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5 000株/667 m2时产量最高,对提高单产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杂交玉米新品种新中玉801在余庆县的适宜种植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密度试验。其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在3000~3750株/667m2的范围内,玉米的单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增加到3750株/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但是超过4000株/667m2时玉米的单产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综合产量和田间长势分析,在试验条件类似区新中玉80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00~3750株/667m2,对应的产量可达744.48~800.04kg/667m2。  相似文献   

15.
超甜玉米"粤甜13号"早春地膜覆盖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粤甜13号品种优质、耐寒、耐密植,适合广东省早春种植,但缺乏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影响了品种特性的发挥。试验于2006年1月7日在广州市钟落潭镇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白云基地进行,试验设盖膜与不盖膜2个处理,3600株/667m2、4000株/667m2、4800株/667m2、5600株/667m2等4个栽培密度,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就栽培密度和地膜覆盖两个因素对粤甜13号鲜果穗产量、商品性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栽培密度增加,鲜果穗产量也显著增加;地膜覆盖栽培能使生育期缩短10d,当栽培密度提高到5600株/667m2时,鲜果穗的商品性仍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非地膜栽培时,穗长和穗粗比盖地膜栽培要高,但随着密度的增加秃顶长明显变长,当密度增加到4800株/667m2时,秃顶长达到2.27cm,严重影响商品外观,因此,在生产上非地膜覆盖栽培的密度应低于4800株/667m2。该研究结果充分显示了粤甜13号耐密植性和适合早春种植特性;同时表明,早春地膜覆盖栽培除了缩短生育期,使产品提早上市以外,还通过增加种植的密度增加产量,使种植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设置4000株/667m~2、4500株/667m~2、5000株/667m~2和5500株/667m~2 4个密度处理,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泛玉298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泛玉298叶面积指数、秃尖长和子粒含水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其株高、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降低;5000株/667m~2密度处理下,泛玉298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因此,为发挥泛玉298高产潜力,最佳种植密度为5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玉米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对玉米套作大豆与玉米净作进行产量、经济效益对比。在玉米相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行间套种大豆时玉米群体的株高、穗长、穗行数、百粒重等与净作相比差异很小;净作可以增加有效穗数、行粒数和穗实粒数,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净作比套作增加玉米9.1kg/667m2,而套作比净作增收98.8 kg/667m2的大豆,增加净产值491元/667m2,套作的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8.
王煜  刘金 《中国种业》2018,(12):59-61
为研究裕丰303在昌吉州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及主要性状的相关性,设置了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5000株/667m~2、5500株/667m~2、6000株/667m~2、6500株/667m~2、7000株/667m~2,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裕丰303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株高、茎粗、第2节间长度、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棒三叶面积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第1节间长度、倒伏率和秃尖长达到显著水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第1节间长度、第2节间长度都会增加,产量性状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都会减少,而产量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6500株/667m~2的种植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为1268.73kg/667m~2,值得在昌吉州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密度对高粱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适宜开阳县高粱栽培的适宜密度,试验设置种植5000株/667 m2、6000株/667m2、8000株/667m2、10000株/667m2,进行4个水平的种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8000株/667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也有所增加,但数量超过8000株/667m2,单位面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试验得出,8000株/667m2为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0.
陈钢  吴春来 《种子科技》2011,29(2):21-23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石家庄研究了中等肥力条件下密度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相关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的玉米品种对密度有不同要求,3个试验品种均表现较好耐密性,其中郑单958、蠡玉37号对密度适应范围广,在亩植5500株的条件下产量最高,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秀青74-9抗倒伏能力突出,在亩植5000株的条件下产量最高,其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性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密度对秃尖影响最大,其次是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