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为28-40,shannon-wiener指数为4,均匀度为0.7。其经纬度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下层乔木对群落物种多样起有很大的作用,人类的干扰对其影响相当大。  相似文献   

2.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祁门县境内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祁门县常绿阔叶林可分为6种类型,即苦槠林、甜槠林、青冈栎林、石栎林、木荷林、紫楠林。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有差异,苦槠林、甜槠林、石栎林、木荷林多样性较高,青冈栎林次之,紫楠林多样性最低。从群落垂直结构看,群落的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个别层间物种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3.
物种多度分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应用对数模型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物种多度进行预测与检验.结果表明: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的乔木和灌木物种多度都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相似文献   

4.
通过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内楚雄市、双柏县、南华县片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监测样地的调查,对物种结构、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 Wiener's指数:双柏县(3.453)>南华县(3.350)>楚雄市(3.142);Simpson指数:楚雄市(0.921)>双柏县(0.913)...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保护哀牢山保护区双柏县片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辖区建立13块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监测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记录到维管束植物88科154属259种,蔷薇科、樟科、山茶科、百合科、杜鹃花科、壳斗科为群落主要组成科,悬钩子属、冬青属,菝葜属和杜鹃属为群落主要组成属。硬叶柯、硬壳柯、滇木荷、变色锥为乔木层优势种和建群种;无量山箭竹为灌木层优势种;杯苋、帚状薹草、垂穗薹草为草本层优势种;毛狭叶崖爬藤、华肖菝葜、扶芳藤为层间层优势种,并以木质藤本植物为主。整个植被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草本层>乔木层>层间层>灌木层。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稳定,植物种类丰富,保存着大量孑遗植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文成县石垟林场常绿阔叶林的不同样地、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群落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第2亚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显著大于第1亚层.乔木层与灌木层之间多样性各项指标总体无显著差别.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草本层,且差异极显著,群落均匀度差异显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各项指标在群落各样地间均有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灌木层、乔木层的差异较小,草本层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临安昌化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样地法对临安昌化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调查,主要调查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结构,计算分析各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的重要值,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草本层取小样方进行调查测量,了解草本层的植物构成并计算了草本层的盖度。分析临安昌化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后认为,该常绿阔叶林属顶级群落,具重点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8.
2021年,以哀牢山保护区南华县片区4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固定监测样地为基础进行全面调查,并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辖区内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群落调查样地共记录到维管植物82科150属207种,其植物科属组成较为丰富,菊科、蔷薇科等11个科为群落主要组成科。辖区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各层物种组成丰富。变色锥和木果柯为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无量山箭竹、西南绣球为灌木层优势种,黑鳞耳蕨为草本层优势种,毛狭叶崖爬藤、圆锥悬钩子为层间层优势种。层间层植物种类多,以木质藤本为主,附生植物较少。辖区植被群落各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出草本层的>乔木层的>灌木层的>层间层的。哀牢山保护区需持续开展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综合性监测研究,并提供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是当代生态学研究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而物种多样性既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又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它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所占地位最为重要.以湖南舜皇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生境梯度,33个中样方,99个小样方的叠加和群落重构资料,采用7个测度公式,对物种多样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舜皇山常绿阔叶乔物种比较丰富,丰富度指数为11.006,信息度指数为3.666 1;α多样性指标中的丰富度指数dGL和Shanmon-Wiener指数,以及β多样性指标中的群落系数和欧氏距离,能较好地反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中亚热带扁刺栲-华木荷林区20 a生日本落叶松人工纯林(P1)、人工促进针阔混交林(P2)和次生阔叶林(P3)的森林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P1、P2和P3的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55、69和45;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39±0.26、3.77±0.14和3.14±0.31,其差异显著(P<0.05);P2物种多样性最高,P1物种多样性次之,P3物种多样性最低。采伐迹地的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对森林群落以及对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01),但对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强度不同,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影响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日本冲绳岛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结构,树种组成以及土壤特性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亚热带林具有林冠低矮、小径木多等特点。林分的平均林冠高度仅10m,平均立木密度达5400株·hm2(≥3.0cmDBH),其中胸径小于10cm的立木占64%。林分胸高断面积为54.4m2·hm-2。30个调查样地共出现树种数(≥3.0cmDBH)达80种,分属31个科。根据树种的重要值,Castanopsis sieboldii和Schima wallichii分别为优势树种和亚优势树种。树种多样性指数(H’)平均达3.63,均衡度指数(J’)为0.71,丰富度指数(S’)为4.72。这些多样性指数都随着优势树种重要值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该森林的土壤肥力低,异质性大,并可能存在Al毒害。由相关分析知,林分密度和优势树高均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则与土壤交换性K ,Ca2 以及Ca2 /Al3 比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磷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土壤性质是影响冲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图3表4参38。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各林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各林层之间的联系和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深入了解典型森林群落组成成分在垂直空间中的分布规律、揭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5块50 m×50 m标准地,使用最大受光面法自上而下将乔木层划分为第Ⅰ,Ⅱ和Ⅲ亚层,第I,Ⅱ亚层属于受光层,第Ⅲ亚层为非受光层,采用常见物种多样性指标分析各层的组成与多样性,用相似性系数探讨各层之间的联系。[结果]5块标准地均表现为由第Ⅰ亚层降至第Ⅲ亚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各样地相同亚层的物种组成及数量各不相同;调查到的所有树种中,有35个树种可生长到第Ⅰ亚层,最大树高为30~40 m,但是各样地累计只有10个树种在乔木层的3个亚层连续分布,有20个树种(含4种灌木)能生长到第Ⅱ亚层,最大树高约为25 m,有30个树种(含13种灌木)只能分布在第Ⅲ亚层,最大树高为16~17 m;受光层内的树种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和重要伴生树种,包括常绿树种木荷、浙江桂、香樟、刨花楠、观光木、福建含笑、乐东拟单性木兰和栲类等,也包括落叶树种枫香、拟赤杨、蓝果树和苦枥木;最大高度限于非受光层即第Ⅲ亚层的常绿树种有野含笑、水丝梨、椤木石楠、虎皮楠和厚皮香,落叶树种有合欢、野柿和南岭黄檀;标准地内的大部分灌木树种只分布在第Ⅲ亚层,但山矾、黄瑞木、弯蒴杜鹃和尖叶水丝梨除外,它们也可生长到第Ⅱ亚层;第Ⅰ和第Ⅱ亚层的物种组成相似性大于第Ⅰ和第Ⅲ亚层及第Ⅰ和整个乔木层的相似性;第Ⅰ亚层树种的更新储备主要分布于第Ⅱ亚层;受光层的树种丰富度与多样性和非受光层有明显差异,二者的分界面也是空间生态位分化最显著的界面,而该界面正是最大受光面。[结论]5块标准地乔木层内的优势种和重要伴生树种主要分布在受光层;生态位分化最显著的位置是最大受光面,按最大受光面划分出的受光层和非受光层,在组成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也具有明显的差别,受光层和非受光层分化对近自然经营中目标树的选择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可生长到最高层的树种中,只有个别树种可在3个亚层连续分布,暗示受光层中的优势树种是不固定的,说明除了生态位分化,群落物种组成与丰富度还受随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实验区管理局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老龄林)为研究对象,调查16块1 hm2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 cm的木本植物相关信息,分别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并采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范围检验方法对不同群落的各项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Gleason指数外,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Menhinick指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物种多样性方面,各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 (Gini)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在不同群落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79 6,-0.967 0和-0.962 1.综合来看,中龄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要低于其他群落,而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地高于其他群落.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等指标测定福建省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阔叶林在福建省树种中占重要地位,其中硬阔类树种的优势地位更为明显;福建省阔叶林物种分布较均匀,植被保护较完整。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沟谷和坡面调查了10个20 m×50 m的样地,研究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支柱木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共记录到DBH ≥1 cm的木质藤本植物402株(隶属于23种21属16科)和DBH ≥10 cm的林木1 522株(隶属于47种30属15科); 与其他亚热带森林比较,该森林中木质藤本植物物种较为丰富但多度较低; 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和基面积在沟谷显著高于坡面,而林木的差异性不显著; 木质藤本植物在支柱木上呈集群分布,并且不同种支柱木被藤本植物攀援的百分比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 < 0.001),说明藤本植物的攀援对支柱木具有选择性; 云南越桔、薄叶马银花和景东冬青等树种因其树皮光滑而不易被藤本植物攀援,而腾冲栲、七裂槭、山矾和多花山矾等则易于被藤本植物攀援; 大径级支柱木被藤本植物攀援的比率高于小径级支柱木; 茎缠绕和钩刺攀援藤本的胸径与支柱木胸径极显著相关(P< 0.001),根攀援和卷须攀援藤本的胸径与支柱木胸径相关性不显著(P > 0.05)。  相似文献   

16.
关帝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物种多样性测度公式,对20块样地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分别计算物种多样数指数,结果各类群落的两种物种丰富度均表现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特点;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wiener在样地中总的趋势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Pielou和Alatalo,在各层间表现出乔木层的均匀度偏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峰丛中部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特征、群落内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以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峰丛中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由乔、灌、草及层间藤本植物组成,种类组成丰富,样地(1 800 m2)共有植物146种,分属55个科,其中种属比较多的科有樟科、壳斗科、山茱萸科、胡桃科、榛科等,群落无明显优势树种;群落以常绿树种、革质叶、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的植物区系与泛热带植物区系和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关系最为密切,热带、亚热带分布的属占65.31%,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相似文献   

18.
陈睿  汤孟平 《林业科学》2023,59(5):21-31
目的: 比较分析天目山地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从空间结构角度揭示该地区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规律,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 2015和2016年,分别对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各设置1块1 hm2固定样地,调查每株树木的树种、胸径等因子以及三维空间坐标,应用Python语言结合ArcGIS软件,编程计算两类森林的空间结构指数,采用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混交度指数,对两类森林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株数密度分别是2 850、1 842株·hm?2,前者比后者大54.72%。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树种数分别为89、66种,前者比后者多23种。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优势树种数量分别为14和4种,常绿阔叶林中细叶青冈优势地位最高,针阔混交林中杉木优势地位最高且占明显优势。在空间结构方面,常绿阔叶林群落的聚集指数在[0.75, 1]之间,林木分布格局属弱度聚集;针阔混交林的聚集指数处于[1, 1.38]范围,林木分布格局属弱均匀分布。两类森林群落的混交度均在[0.5, 0.75]之间,为中度混交。常绿阔叶林的森林群落竞争指数处于[28, 44]范围,属中度竞争;针阔混交林的森林群落竞争指数处于[12, 28]范围,整体呈低度竞争。结论: 常绿阔叶林的株数密度、树种数和优势树种数均明显高于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比针阔混交林的混交度低,分布更聚集,竞争更剧烈。针阔混交林的4个优势树种的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常绿阔叶林的14个优势树种中除榧树、蓝果树和金钱松为均匀分布外,其他11个优势树种均为聚集分布。2个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均呈中度以上混交,其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金钱松为强度混交;随优势树种的优势地位降低,优势树种的混交度在常绿阔叶林呈增强趋势,但在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同一优势树种的竞争强度在常绿阔叶林中大于在针阔混交林中。在常绿阔叶林森林经营中,有必要加强对有聚集繁殖特性的优势树种的抚育,增加群落混交度,降低群落竞争强度和聚集程度,以提高群落稳定性;针阔混交林则可采取抚育结合促进更新的措施,增加群落密度和树种多样性,提高群落混交度和林木空间分布均匀度,以促进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