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为生产性育苗,育苗水体约为120m~3.试验采用适当加大幼体培育密度(8~9个/ml),适当加大投饵量,特别是加大稚贝期的扁藻投喂量并采用控温水(15℃左右)培育幼体等措施,获得了较好的育苗效果:三批幼体入池后至下苗帘时其累计成活率为59.9%,单位水体(1m~3,下同)育出壳高为600微米左右的贝苗平均为70.4万个/m~3,最高达163.5万个/m~3。  相似文献   

2.
500m^3水体育出虾夷扇贝商品苗1.2亿粒。虾夷扇贝幼虫培育最适水温14-15℃;以金藻和扁藻投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虾夷扇贝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虾夷扇贝闭壳肌、外套膜、内脏团、瓣鳃和性腺中Cu、Fe、Mn、Zn、Pb和Cd等元素的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内脏团中的Cu显著(P<0.05)高于其他各组织,其他各组织间差异不显著(P>0.05);闭壳肌中Zn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内脏团、外套膜、瓣鳃和性腺中的含量;Fe含量内脏团和瓣鳃中显著(P<0.05)高于性腺、闭壳肌和外套膜;各组织中Mn的分布特性为瓣鳃>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外套膜;Pb的分布特性为内脏团>闭壳肌>性腺>外套膜>瓣鳃;内脏团中的Cd占全贝总量的67%,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因此,约占全贝质量10%的内脏团蓄积了较高含量的Cu、Fe、Pb和Cd,尤其是Cu和Cd(分别约占全贝蓄积总量的71%和67%),食用时去掉内脏团,可保证虾夷扇贝的食用安全和较高的食用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4.
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方李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的高产技术;受精卵孵化应在与种贝生水温相差较小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过程禁止投喂污染及老化的饵料,幼体饵料应多样化;中间育成时稚贝下海水温及育成器材网目大小要适宜。  相似文献   

5.
张景山 《水产科学》1999,18(3):46-46
虾夷扇贝(peclenyessoesis)属冷水性贝类,适温范围是5℃~20℃,最适温度10℃~18℃。23℃以上的持续高温将引起大量死亡,5℃以下将延缓生长或停止生长。在大连地区现有的虾夷扇贝养殖方法中,最易被忽视的是在冬季分苗和夏季倒笼过程中,使...  相似文献   

6.
7.
测定了虾夷扇贝鲜贝柱,干贝柱等质量参数,并与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的质量和进行了比较,证实虾夷扇贝生长快,个体大,鲜贝柱,干贝柱大而且出率高。  相似文献   

8.
虾夷扇贝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997年取材研究了大连长海县的虾夷扇贝的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虾夷扇贝的精巢构造与栉孔扇贝,贻贝的相似,也是由外膜及其内的无数生殖小管构成。外膜含单层柱状上皮及较厚的肌层。生殖小管间充填着结缔组织及来自外膜的薄层肌肉,结缔组织中含有血管,神经及输精细管。生殖小管由位于基膜上的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不断向腔内增殖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及业郛。  相似文献   

9.
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虾夷扇贝(Pecten yessocests)属冷水性贝类,是个体大、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的良种.原产日本北部、俄罗斯远东和朝鲜东岸.  相似文献   

10.
虾夷扇贝微卫星标记的分离及其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采用新型生物素-磁珠吸附微卫星与同位素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15对微卫星引物,并对大连地区3个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养殖群体(黑石礁海区、小长山岛海区、广鹿岛海区)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获得175个阳性克隆并测序,得到160个含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完美型,非完美型和混合型分别占42.69%(73)、46.20%(79)和11.11%(19),经筛选得到15个微卫星标记.虾夷扇贝3个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000 0~8.857 3之间;期望杂合度在0.0211~0.9111之间;观测杂合度在0.000 0~0.877 8之间.表明这几个群体遗传多样件水平较高.群体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929 1~0.962 4,相似性较高.聚类分析显示,黑石礁群体与小长山岛群体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基于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表明3个群体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平衡.本研究所获得的微卫星位点可以为虾夷扇贝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等研究提供参考,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对虾夷扇贝的养殖和遗传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39-46]  相似文献   

11.
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RAPD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研究。用筛选出的22个随机引物对白色贝和褐色贝各4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进行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学分析。白色贝共检测出12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9.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4;褐色贝共检测出127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8.9%,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3。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为0.961和0.039,二者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52,遗传分化的程度较低。结果表明,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位点的比例和遗传多样性等的差别不明显,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S285—1在褐色贝大部分个体中都能获得扩增片段,但在白色贝所有个体中均未见这个位点的扩增片段,推断S285—1为白色贝的特异阴性片段。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标记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6个群体(长岛底播增殖群、海洋岛底播增殖群、獐子岛底播增殖群、旅顺自然群、"獐子红"人工选育群以及日本青森陆奥湾群)进行种质状况评估,研究结果表明,6个群体120个个体的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到20种单倍型,其中"獐子红"人工选育群单倍型最少,日本群体单倍型最为丰富,两者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000和0.88400。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日本群体与中国群体间变异百分比为15.34%,明显高于作为一个基因池时群体间遗传变异水平;就中国组群而言,其83.4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组内群体间的变异只占1.52%,说明中国群体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远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F_(st)分析显示,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之间发生了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0.07455~0.17895,Fst0.05)。以遗传距离矩阵构建群体间分子系统树(UPGMA树),拓扑结构图显示中国5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日本群体聚为一支。由此可见,中国养殖区的虾夷扇贝与日本原产地群体间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且虾夷扇贝中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全州禾花鲤(Cyprinus carpio var. Quanzhounensis)皮肤组织结构和转录组差异、丰富鲤鱼皮肤转录组信息,选用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和全州禾花鲤鳞片下层组织,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构差异,发现禾花鲤与建鲤相比组织缺乏层叠排列的鸟嘌呤结晶且黑色素颗粒增多;利用牛津纳米孔(ONT)测序技术分析了转录组特征,获得高质量数据18.49 Gb,识别为全长序列17 182 183条,检测出可变剪接(AS)事件3 075个、可变多聚腺苷酸化(APA) 57 624个,预测新基因编码区序列15 615个、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771个。其中,可变剪接事件中外显子跳跃、内含子保留数量在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具有5个多聚腺苷酸化位点的转录本数量在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可变剪接和多聚腺苷酸化参与性状形成相关的调控过程;共筛选出差异表达转录本841个,KEGG通路分析表明其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粘着斑等通路富集,GO分析发现其在细胞外隙、转录因子复合体、整合素复合物等词条显著富集,且最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和GO词条均与细胞外基质紧密关联,推测这些转录调控的变化可能导致皮肤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密度和构象变化。后续研究应更多关注鸟嘌呤结晶缺失造成的皮肤性状变化,有助于全州禾花鲤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4.
Dmrt1是Dmrt双性和mab-3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生殖细胞分化和性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其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性别分化中的表达调控模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虾夷扇贝Dmrt1的序列特征;采用半定量PCR (RT-PCR)检测了Dmrt1...  相似文献   

15.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体重对虾夷扇贝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下,A、B、C、D、E5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软体部干重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且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体重(X)与摄食率(Y)呈正相关幂指数关系:Y=aXb。扇贝个体吸收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小,但是不同规格扇贝吸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5~25℃范围内,温度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T)与摄食率之间的相关方程为:FR=b0+b1T+b2T2+b3T3,虾夷扇贝最大摄食率的温度值为15℃,最大吸收率的温度值为10℃。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微卫星分布频率和数量,深化对虾夷扇贝基因组的认识,本研究运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虾夷扇贝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从基因组水平阐明虾夷扇贝基因组微卫星特征。结果显示,简化基因组测序共获得序列总长为92,551,435 bp,经过滤筛选,获得259,535个contig,其中,包含微卫星序列3618条,经引物设计共获得3460对微卫星引物。统计微卫星序列的重复类型,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单元数量最多(1587个,45.87%),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1282个,37.05%),六核苷酸重复单元数量最少(20个,0.58%)。在三核苷酸重复中,以ATA重复类型所占比例最高(11.41%),共计181个。此外,虾夷扇贝同一重复类型的微卫星随着重复数增加其数量相对减少,而相同重复数的微卫星随着重复单元长度的增加其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可见微卫星长度与其数量呈负相关,表明长度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本研究结果为认识虾夷扇贝基因组特征和在基因组水平开展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首次构建了健康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外套膜和肾脏2种组织的cDNA文库。2个文库容量分别为2.30×106CFU/mL和1.20×106CFU/mL,重组率均超过98%,平均插入片段长度均大于1kb,文库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将随机选取的4009个克隆进行5′端测序,得到3884个有效序列(外套膜923个,肾脏2961个),测序成功率96.9%。经过质量控制和拼接,共得到2007条单基因簇(Unigenes),包含363个序列重叠群(Contigs)和1644条单一序列(Singletons)。通过BLASTx和BLASTn搜索比对,共有659个Unigenes(外套膜157个;肾脏502个)获得了基因注释(Ee-5),占Unigene总数的32.84%。对Unigene的功能和分类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多种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如凝集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大防卫素等。利用SSRIT在线工具对2007条Unigene查找微卫星,发现有69个EST中含有微卫星序列,其中40个可以用于引物设计。虾夷扇贝cDNA文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的EST分析、功能基因的表达和克隆、多态性EST-SSR的筛选以及虾夷扇贝分子遗传学研究、种质资源评价和分子选育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饥饿胁迫对虾夷扇贝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7±1)℃条件下,研究了壳长(8.83±0.52)cm的虾夷扇贝在不同饥饿时间(5、10、15、20、30 d)处理后,血液中血细胞总数、血细胞吞噬水平、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扇贝的血细胞总数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饥饿20 d以上的扇贝血细胞数明显降低,与投喂组差异极显著(P<0.01),扇贝血细胞吞噬率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出先小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饥饿253、0 d与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饥饿253、0 d的扇贝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有所升高,饥饿30d,与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饥饿超过20 d,扇贝的免疫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对在虾夷扇贝中开发的60个EST-SSR位点在栉孔扇贝中的通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1个位点可在栉孔扇贝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通用性比例达35.00%,其中,17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达28.33%。在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群体中,平均等位基因数(N_a)分别为2.7647和2.352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1.9487和1.6350;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6314和0.3333;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4569和0.313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26和0.2597;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4493和0.3087;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7176和0.5041;固定指数(F_(is))检测发现,7个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2398。本研究开发的21对通用性EST-SSR标记,为进一步开展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辅助育种、基因发掘和种质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持续发展虾夷扇贝的健康增养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是扇贝家族中的优良增养殖品种之一,以其个体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该种原产于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沿海水域,是冷水性双壳贝类。日本是虾夷扇贝生产大国,2003年生产量达6.01×105t,作为单一品种,在鱼虾贝藻中产量位居第一[1],这是近30年来大力发展虾夷扇贝健康增养殖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虾夷扇贝主产地北海道、青森县、宫城县等海区曾经发生大规模死亡。如青森县陆奥湾是全日本虾夷扇贝产量最高的养殖基地,1973~1975年死亡率分别为30.7%、55.7%、56.9%,损失惨重[2]。面对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