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下增氧是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管理不好或措施不当,会造成全池鱼类缺氧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北方采用的鱼类越冬技术主要是冰下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采取各项技术措施,促进冰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更多氧气,以满足鱼类的生存需要,提高鱼类越冬的密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鱼类越冬期长达150—180天。只有保证冰下水体溶氧充足,才能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目前,鱼类越冬水体二般采用以下五种增氧方法。  相似文献   

3.
答:鱼类越冬可分为室外自然越冬和室内加温越冬两大类型。室外越冬又有池塘越冬、冰下越冬和温水越冬等形式。池塘越冬几乎没有设备:冰下越冬有打冰眼机和充气机,温水越冬常常利用地热温泉或工厂余热,主要设备是水泵。室内越冬主要设备有暖房、水泵、加热设备以及增氧、净化设备。  相似文献   

4.
<正>北方地区随地理纬度的增高,养殖鱼类的越冬期也逐渐延长。尤其是黑龙江省,大部分是静水池塘,封冰期从11月初开始至翌年4月末,冰厚最高可达120厘米。长达半年之久的全封闭环境对越冬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冰下水体缺氧是造成越冬鱼类死亡的普遍原因。近些年利用光照透过冰层使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氧的生物增氧技术被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鱼类安全越冬是北方鱼类池塘养殖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我们总结了一套保证鱼类池塘养殖安全越冬的有效技术措施。1.入池准备1.1 池塘选择。池塘水深(冰下有效水深)应维持在1.5~20m,池塘底泥为10~20cm,池中无杂草,有良好的保水性,注排水方便。1.2 水质管理。越冬鱼入池前,池塘要用生石灰或“富氯”清塘,并清除吃鱼的凶猛鱼类和耗氧的野杂鱼。向越冬池灌注新水(最好采用地下水),尽量不用坐塘水或少用坐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淡水池塘养鱼产量不断提高、北方渔民在鱼种及成鱼越冬过程中多采用原塘进行越冬.这样的池塘单靠生物增氧很难保证越冬安全、因而增氧机已在北方鱼类越冬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省冬季寒冷,每年封冰期长达5个多月,鱼类越冬水面常常盖满积雪,影响冰下生物增氧,使鱼类越冬受到威协,为了鱼类安全越冬,一些养鱼场户千方百计清除冰面上积雪,使冰下透光增氧,然而,中小型水面面积大,清雪劳动量很大,一些养鱼户便动用推土机和四轮车。用这些工具虽然积雪能被及时快速的清除,保证了冰下生物增氧的进行,但是这种清雪方法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危害极大,其危害主要来  相似文献   

8.
<正> 越冬是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养鱼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冬季冰封期内,如何保证冰下水体足够的溶氧量以满足鱼类的需要,是越冬问题的焦点。为使不缺氧,在生产上一般采用打冰眼、注新水、原水循环、注入空气或氧气等方法,但这些措施存在增氧效果差,耗费人力物力或降低水温等缺点,未能很好地解决鱼类安全越冬的问题。对于越冬水体的生态环境,鱼类生理适应以及管理技术问题,过去国内有关科研、教学部门做了不少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可是,一般研究工作对冰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增氧效果都注意不够。1979~1981年春,  相似文献   

9.
纪锋  金星 《水产学杂志》1997,10(2):82-87
鱼类越冬池塘冰面除雪机是根据生物增氧技术在鱼类越冬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而相应产生的一种养殖机构,本介绍了适用于小型鱼类越冬池塘冰面除雪机的研制过程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北方地区冰封期时间比较长 ,特别是东北、西北等地区 ,冰封期最长的可达150天以上 ,冰下水温低(约为1~3℃) ,对鱼类的安全越冬影响很大。影响鱼类安全越冬的最主要外因就是越冬池塘的溶氧量。越冬池塘封冰后 ,水中溶氧在自然状况下 ,同时存在耗氧和产氧两个方面的因素。耗氧主要是由于水中的生物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等原因造成的。而产氧主要是由于水生维管束植物(某些沉水植物)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增氧 ,简单地说 ,就是根据具体情况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作为越…  相似文献   

11.
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检查指导鱼类越冬时,时而听到有个别渔民对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还未全面了解和掌握,简单理解为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就是冬天扫雪。我们在与其交流时强调指出,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也是不准确的。所谓生物增氧越冬技术,简单的说就是人为地为鱼类越冬创造出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  相似文献   

12.
“微孔增氧”技术就是池塘管道微孔增氧技术,也称纳米管增氧技术。“微孔增氧”采用底部充气增氧办法,增氧区域范围广,溶氧分布均匀,增加了底部溶氧,加快对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氧化,抑制底部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微孔增氧”造成水流的旋转和上下流动,将底部有害气体带出水面,改善了池塘的水质条件,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池水溶氧的充足,保证了池塘水质的相对稳定,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促进了鱼类的生长,提高了水产养殖的成活率、规格和产量。“微孔增氧”还具有节能、低噪、安全等优点,在主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微孔增氧机增氧能力是叶轮式增氧机的3倍。  相似文献   

13.
虽然近几年渔业稳步发展,但由于佳木斯地处高纬寒带,常年积温较低,冰封期长达5个月,冬季严寒雪大,最大积雪厚度80cm,并且养殖水域多为自然大中型水面,人工池塘较少,因此,鱼类越冬难成为制约我区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经常造成越冬期鱼类大批死亡,给养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情.为破解这一难题,佳木斯天水渔业中心水产科技工作者,经向省渔政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省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等有关专家请教和多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冰下越冬水体微孔增氧技术.于2014年先进行了小规模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越冬效果,于2015年冬季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生物增氧技术在鱼类越冬管理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时清除越冬池冰面积雪,保证冰面具有较好的透光度,使冰下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和作用得以充分进行,以补充由于鱼类和生物呼吸及有机物氧化分解等原因不断消耗的氧,从而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已成为越冬管理的重要措拖。然而,由于冬季工作环境恶劣,人工除雪劳动强度大,很难保证越冬池冰面积雪的及时清除,这样行之有效的生  相似文献   

15.
鱼类越冬是我国北方地区养鱼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一年之中,鱼类大约要有一半的时间在冰下渡过。为了使鱼类安全越冬并提高其成活率,首先应了解鱼类越冬水域的理化、生物学特点和鱼类在越冬期的生理学特性,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其次是分析鱼类在越冬期的死亡原因,和加强鱼类越冬管理工作。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就可以创造条件,改善鱼类越冬环境,保护鱼类安全越冬。 近年来,北方地区提倡采用生物增氧越冬。生物增氧,就是根据越冬池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冰下水生植物,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鱼类越冬密度不断加大,导致越冬池缺氧的情况屡有发生。越冬池缺氧如果发现不及时或抢救措施不当,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冰下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 1.浮游植物 光合作用:水中的浮游植物通过透过冰层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此种方式为冰封期不加注新水,无循环水的池塘水体增氧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监测池塘养殖草鱼的生长指标、池塘水质指标和底泥中的异养细菌数量,比较微孔增氧和叶轮式增氧机增氧的效果.结果表明底部微孔增氧的增氧能力显著强于叶轮式增氧机,可显著提高鱼类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8.
河蟹温室越冬,应用微孔增氧技术和增氧泵增氧、无增氧机增氧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为:微孔增氧的8个越冬池平均成活率是83.3%,使用增氧泵的2个越冬池的平均成活率75.7%,无增氧机的2个越冬池的平均成活率53.2%,表明微孔增氧技术对提高西北高寒地区河蟹越冬成活率具有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小型水库和泡塘渔业养殖在越冬期因管理不当,而鱼类死亡严重的问题,阐述了吉林省小型水库、泡塘鱼类安全越冬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重点提出了在生物增氧、越冬期管理以及机械增氧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北方池塘冬季要结冰,冰层厚度达30~60厘米,极寒地区有时突破150厘米,而且时间长达3~6个月。冰封时池塘水体和大气隔绝,成为一个封闭的小气候、小环境,水体中的各种生命活动都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水体中的溶解氧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越冬鱼类命运最终由溶解氧决定。冬季冰下水温2~5℃,鱼类进行基础代谢,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不摄食。冬季管理的主要工作是溶氧的管理,防止冰下缺氧。越冬池塘管理不是越冬时才去做,而是越冬前就应该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