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季苗种放养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一环,抓好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刻不容缓,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的成败和养殖的经济效益.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应做好“五六七”. 一、“五不宜” 一是发病严重的塘口不宜及早放养苗种.实践证明,发病鱼塘病原菌和有害生物较多,如果及早放养苗种,容易将苗种置于病原之中,一旦水温适宜直接侵害苗种,极易导致病害...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三疣梭子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生产技术亦日趋成熟。目前梭子蟹育苗主要采用工厂化育苗与土池自然育苗两种。工厂化育苗的不足之处,在于其繁育水体小、孵化密度高,苗种放养后自然环境适应性弱、死亡率高,商品蟹养成规格小、产量低;露天土池育苗的缺点,在于其育苗过程中常受恶劣天气的影响,环境变化大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育苗产量低,蟹苗存在不同程度的先天障碍性疾病,养殖过程中发病概率大,残次蟹多,成活率低,往往导致养殖失败。  相似文献   

3.
为了及时预防南美白对虾疫病发生,提高疫病风险防控能力,降低疫病发生机率,科学处置潜在风险,提高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产值,开展南美白对虾疫病监测及分析。文章旨在从南美白对虾苗种疫病管理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专项疫病监测结果分析与病害防控措施,逐步构建起完备、高效的南美白对虾本土化养殖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青虾养殖过程中多采用直接向养殖池塘中投放抱卵虾养成的方法,虽然操作简单、易于实施,但幼体成活率低、孵化不同步、密度无法控制,造成青虾规格参差不齐、总体偏小、商品率低.专池繁育青虾仔虾再按计划放养,越来越多地被养殖户接受.然而,由于青虾苗种培育产量低、放养量多、运输难度大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市场上大规格苗种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来,随着"太湖1号"青虾的大面积推广,泰兴市各青虾养殖户虾苗放养密度越来越大,养殖单产越来越高,高温季节病害也越来越多。为了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青虾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有必要对青虾发病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发病原因1.病原因素如池塘消毒不严、苗种携带病原,易造成病原菌、病毒或寄生虫侵袭而致病。2.水的因素1水温:高温季节,尤其是阴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大中型水面养殖产量的提高,养殖密度的扩大,水域环境及外地苗种的引进放养等因素,大中型水域鱼病的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大中型水域水体积大,全水域泼洒防治药物,不但药量大,成本高,而且副作用也大。一是水体饵料生物易被一起杀灭;二是对环境有污染,易破环水域生态平衡。就如何进行大中型水域鱼病防治,笔者提出几点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了WSSV的感染、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并从优质虾苗的选择、水源水消毒和养殖废弃物处理、生物饵料病原检测和消毒、水质管理、养殖密度和免疫加强、建立生物安保体系六个方面对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中的WSSV的防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黄河鲤采用集约化池塘养殖模式,通过高密度放养苗种、大量投饲、投喂高营养饲料等,单位面积养殖产量获得很大提高,但伴随而来的病害频发一直影响着黄河鲤养殖效益,养殖户不得不使用各种各样的药物以期望获得养殖成功,抗生素、消毒药、杀虫剂等药物大量使用成为黄河鲤养殖生产中较为普遍的现象。除了病原微生物产生强大的抗药性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贵州渔业发展迅速,但随着养殖规模和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体环境变差,水生动物病害有增加趋势,甚至发生了新发疫病。水产养殖病害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贵州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逐渐得到重视,但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阐述了贵州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做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启东市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池塘养殖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发展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通过这20多年的生产实践,广大养殖户对这一产业中的虾蟹土池自繁及养成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从4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供参考。一、养殖方式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海水池塘混养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产业。养殖户应根据各自条件确定预计的产量。一味追求产量、效益,势必提高放养苗种密度,增加饵料投喂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三种不同密度的培育试验得到:①鱼种产量随着放养量增大而增加,但到亩放养10000尾时,产量已开始下降;②鱼种培育规格随放养量的增大而变小;③苗种成活率随着放养量的增大而降低,并由于成活率的降低造成饲料系数的上升;④三种密度级中,亩放量6000尾的密度,其产量最高,鱼种规格适中,生产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台湾泥鳅在江西省赣中山区池塘中的养殖特性,开展了山区池塘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放养规格为4~5 cm苗种,密度为80000尾/667m~2,经117 d的人工养殖,平均规格为12.16±2.17 g,产量为1072 kg/667m~2,成活率为82.6%,利润为7730元/667m~2;放养规格为3~4 cm苗种,密度为120000尾/667m~2,经127d的养殖,平均规格为11.78±2.43 g,产量为1193.5 kg/667m~2,成活率为76.7%,利润为7253元/667m~2;放养规格为3~4cm,密度为150000尾/667m~2,经115d的养殖,平均规格为10.25±1.95 g,产量为1202.7 kg/667m~2,成活率为78.7%,利润为7043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等造成产业的重大损失。为了做好2016年对虾重大病害防治工作,农业部近日发布2016年对虾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具体方案如下:一、防控策略以生物安保体系为指导,认识养殖系统中病原传入、留存和扩散的风险,通过技术、管理和设施上逐步实施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险,达到病害防控的目的,包括强化种苗培育企业生产及销售中的病原监测,重点面向对虾养殖主产区、高密度精养区和大规模养殖区,优  相似文献   

14.
小瓜虫病是淡水养殖常见的寄生虫病,尤其以水质清瘦、养殖密度高的环境下发生最为严重,广泛危害淡水养殖品种的苗种和成鱼。目前,小瓜虫病的病原种类被认为只有1种,即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1876);不同地区和养殖品种感染的虫株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血清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原本对广大水产养殖户来说,是他们应该处理池塘存量、整治池塘、放养苗种的时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水产市场休市,产品严重滞销,鱼虾存塘量较大。此外,又因流通受阻,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药物等物资无法运达养殖场所,严重影响存塘鱼虾生产管理。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水产养殖户应该怎样做好病害防控和养殖管理呢?记者近日采访了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张志,他表示养殖户要切实加强生产管理,抓好疫病防控,积极做好生产保供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受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对当前水产养殖发病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止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的指导建议。分析风险、主动应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成品鱼滞销、压塘,这些压塘的成品鱼规格大,占用空间大,消耗饲料多,排泄物多,暴发疫情风险很大。同时,春季是虾蟹种苗大规模生产的季节,也是即将开始大规模养殖的季节,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变化频繁,一些近日,受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委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对当前水产养殖发病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止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的指导建议。分析风险、主动应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量成品鱼滞销、压塘,这些压塘的成品鱼规格大,占用空间大,消耗饲料多,排泄物多,暴发疫情风险很大。同时,春季是虾蟹种苗大规模生产的季节,也是即将开始大规模养殖的季节,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变化频繁,一些病害也进入发病高峰期。各地针对辖区内面临的具体问题,应参照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制定和发布辖区内主要养殖品种、主要养殖模式的防病技术指南,指导养殖生产者加强病害防控。绿色防病、降低风险特殊时期,强化对生产中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避免盲目用药,倡导绿色、生态防病。一是努力降低养殖密度。通过分塘转移成品鱼,或增加成品鱼加工量,或采用冷冻保鲜等措施,减少成品鱼存塘量,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发病风险。二是科学增氧。为避免因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水体缺氧,或因天气变化,底层水体上翻,产生氨氮、亚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应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避免缺氧问题。三是合理投喂。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免疫增强剂,提高成品鱼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四是做好消毒工作。渔具器材等应专池专用,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交叉感染;每个生产区由专人负责,进入生产区前需进行消毒,防止操作人员将病原带入生产区域。五是加强水质监测调控。警惕水体中有害物质产生,定期更换养殖水体,改良水体环境,杜绝老化或污染水体进入池塘。强化监测、防患未然充分利用全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国家疫病监测以及苗种产地检疫工作机制,强化特殊时期的疫病监测和检疫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规模化养殖场的监测,对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重点苗种场和引育种中心等苗种生产企业的监测,以及对投放苗种的检疫,从源头控制疫病病原传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避免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6,(6)
消毒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措施杀灭病原微生物,是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措施,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之一。山区乡镇养殖户在养殖环节对消毒工作的目的、意义、重要性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对消毒工作的制度、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一定的发病隐患。文章就中宁县山区乡镇养殖户在养殖环节消毒工作的现状、存在误区、如何应对发表见解,以期对养殖户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第一种密集型河蟹养殖模式密集型河蟹养殖模式就是指放养密度大、养成规格偏小、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一种河蟹精养模式。1.苗种放养放苗时间选在2月初,苗种规格200只/kg~300只/kg,苗种放养密度800只/亩~1500只/亩,同时,搭配放养花白鲢夏花500尾/亩(花白鲢之比为1∶3)、黄颡鱼30尾  相似文献   

19.
河蟹回捕率为什么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蟹养殖回捕率普遍较低,平均只有40%左右,高的不超过60%,影响了养殖效益。笔者经生产实践,认为造成河蟹回捕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苗种放养成活率低。购苗种时,苗种经长途运输,离水时间长,蟹种鳃丝萎缩,放养时未经充分吸水,调温处理,入池后蟹种因突然吸水过多而“胀死”。有些苗种是在严寒的冬季投放,操作、放养过程中苗种直接被冻伤、冻死。有些养殖户缺乏鉴别能力,投放病蟹、肢体不全的蟹种、性早熟蟹种等劣质蟹种,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20.
正鳜鱼和河蟹均为宝应县重要的特种淡水养殖品种,多年来两个品种养殖发展迅速。河蟹、鳜鱼单独养殖普遍通过提高放养密度追求产量效益,特别是鳜鱼池塘精养,过高的放养密度带来了疫病频发难治、渔业生态破坏、养殖效益下降的风险。在传统河蟹生态养殖基础上,宝应县近年来尝试"蟹鳜双百"养殖模式规避养殖风险,即通过调整放养结构,降低河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