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牡蛎养殖在韩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韩国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牡蛎生产国。由于苗种供应不稳定、养殖密度增加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韩国牡蛎产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韩国与中国互为近邻,其牡蛎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对中国牡蛎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韩国牡蛎苗种采集、养殖过程与管理制度、流通渠道、价格与养殖生产经营情况、进出口贸易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政府采取的对策等,为中国牡蛎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以冰箱,泡沫箱保鲜公式分0-2℃,3-5℃,6-8℃三个温度组保鲜的牡蛎肉为对象,着重研究保鲜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搂,三甲近,细菌总数的变化及其与鲜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入世以来,中韩水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上升,中输韩水产品贸易一直维持顺差局势,贸易顺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期间出现过短期下滑。中韩水产品贸易需求市场不断膨胀是拉动其贸易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人民币兑韩元汇率变化、金融危机、生产成本上升等对中韩水产品贸易也产生了较大影响。WTO贸易规则虽降低了中国出口韩国水产品的贸易关税壁垒,但近年来水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绿色壁垒已成为限制中国出口韩国水产品贸易额增长的主要障碍,为此中国逐步实施多元贸易策略,并已取得成效。本文回顾了入世以来中韩水产品贸易,并做出了自己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杨渡远 《海洋渔业》1995,17(2):71-75
1994年广东省投入海洋捕捞的渔船总数比1993年减少了1675艘,增加5512吨位,2033千瓦,总捕捞量达到1505822吨,比1993年增长8.1%,其中机动拖网渔船捕捞量为934308吨,占海洋总捕捞量的62%,与1993年相比,机动拖网渔船增加了618艘,减少583吨位,17536千瓦,捕捞量增加了  相似文献   

5.
闽南、粤东近海渔场,是我国群众机帆船灯光围网渔业最重要的作业渔场之一。本文根据1971年以来,我们对该渔场进行综合调查所得的资料,就灯围渔业的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变动趋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讨论。一、灯光围网历年渔获量的变化闽南、粤东近海的灯围渔业兴于六十年代中。七十年代,投入该渔场生产的灯围渔船,最多时达1,100艘(组),常年作业的有600多艘。图1表明,闽南、粤东近海的灯围渔业,自1966年以来,随着作业船数迅速发展,渔  相似文献   

6.
使用流式细胞计和染色体制片法,对栉孔扇贝同一诱导群体的胚胎、D型初期幼虫和6~7mm稚贝的三倍体率进行了检测,结合制片法对非整倍体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胚胎阶段检测出的三倍体率较高,D型初期幼虫和稚贝阶段的三倍体率先无明显差异。胚胎阶段存在的非整倍体,在稚贝阶段未查出,尚不能确定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唐仁寰 《海洋渔业》1993,15(4):170-170
<正> 牡蛎是我国沿海习见而大量生长的一种贝类,又简称“蚝”,牡蛎肉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滋补作用。其壳形状不规则,大而厚重,可入药,但绝大多数被废弃,若加以开发利用,可制成天然、全速溶、全吸收(不需补丁种维生素)的海洋生  相似文献   

8.
巨蛎属牡蛎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刘必谦 《水产学报》1998,22(3):193-198
用RPD方法获得的几种牡蛎间的遗传距离表明,我国北方海域确定存在大连湾牡蛎,褶牡蛎和近江牡蛎三种自然种。,它们同属巨蛎属。大连湾牡蛎,褶牡蛎和太平洋牡蛎互为姊妹种,近江牡蛎与它们互为非姊妹种。有无长牡蛎以及长牡蛎与上述三种牡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倍体大连弯牡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梁英  王如才 《水产学报》1994,18(3):237-240
  相似文献   

10.
11.
以1990-2009年数据为基础,对我国棉花进出口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测算出棉花主产国和主消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国际市场占有率(MS)和国际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入世前我国棉花进出口规模较小;入世后我国为棉花净进口大国,进口来源国集中且较稳定;我国棉花几乎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博弈模型分析了国家间海洋资源共同开发联盟的建立及维持问题。指出影响联盟建立的因素:两国合作开发的投资回报率、投入和利益分配比率及两国的利益相关系数;影响联盟稳定的因素:背叛动机方的惩罚金额、隐藏背叛行为的成本、反惩罚成本等。并用实证分析了韩中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新资源等共同开发现状及其具备的共同开发条件分析。提出了政府政策扶持、转变企业观念,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本文根据2000~2002年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渔业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及变动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营养盐含量十分丰富,约90%无机氮是以硝酸盐形态存在。该水域主要受营养盐、重金属及有机物的污染。其中杭州湾水域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主要受磷营养盐的限制。总的来说,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环境质量正呈逐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华南沿海牡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9年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的监测数据,对产品中重金属元素Cd、Cu、Pb、As、Hg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Cd、Cu、Pb、As、Hg和Zn的膳食暴露量,对牡蛎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牡蛎样品中Cu、Zn、Cd的含量较高,其值分别为92.0、268、1.32 mg/kg(湿重,下同);Hg、As、Pb的含量低,其值分别为9.21、0.11、0.26 mg/kg。不同海域、不同养殖季节的牡蛎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调查海域牡蛎产品中Cu、Zn、Pb、Hg、As的含量符合产品质量标准,Cd的含量超过产品限量标准值。由于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牡蛎产品Zn的含量高、Cd的含量低,Zn的可利用性阻止对Cd的吸收,牡蛎产品中的Cd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每周食用适量的牡蛎,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了中国海洋主要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和科研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和绿鳍马面鲀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概述的内容包括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鉴别和划分、生活史型的演变、种群和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变动、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摄食习性、性成熟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产卵群体生殖力、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路线、资源量和渔获量、各种作业渔船的调整及其捕捞力量的限制措施等,并展望了中国海洋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4年~2015年中沙西沙海域12°30'N~17°32'N、110°00'E~110°11'E 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海樽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总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海樽23种,夏季种类最多为16种,其次为冬季15种,春季14种,秋季10种;冬季与其他3个季节在种类组成上存在比较明显的更替现象,其他季节更替现象不明显;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平均丰度为0.99个·m-3,夏季最高为1.93个·m-3,其次为冬季1.12个·m-3,春季为0.59个·m-3,秋季最小为0.32个·m-3;周年优势种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和双尾纽鳃樽(Thalia democratic)以及春、夏季的优势种大西洋火体虫(Pyrosoma atlanticum)是影响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数量分布格局的主要种类;优势种的集聚分布导致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多样性水平一般;多维尺度分析表明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群落的季节变化较小。海樽类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及群落格局与海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统计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苗振清 《水产学报》2003,27(2):143-150
鲐、蓝圆鲹是东海北部主要中上层鱼类,其渔场的形成、时空变化受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制约.研究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鲐鲹鱼洄游、分布规律、合理利用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7-1990年在29~32°N、124.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鲹渔场资料,在GIS平台上,运用稳健统计方法分析海洋环境若干因子和中心渔场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确定形成渔场的制约因素,并研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构建基于模糊聚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试验确定以75%的隶属度作为判断依据,将得出的结果用1987-1990年及1997年的资料进行验证,发现用于指导生产能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表明,中心渔场的特征参数为,底层温度介于19.0~21.0℃,中心为20.0℃,盐度为33.0~34.5,中心为33.75,饵料生物量介于137~409mg@m-3之间.而且中心渔场的位置和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底温和底盐,其相关系数平方最大分别可达0.9935和0.9988.构建数学模型用于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研究,实现对中心渔场时空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2009年秋季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和温盐度的同步监测数据,对秋季沙海蜇的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和底层温盐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沙海蜇的高生物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海域:(1)南黄海西侧浅水海域;(2)南黄海中央深水区(32°30'N~34°00'N、123°00'E~124°30'E);(3)大沙和长江口外海水域。前2个高生物量分布区某些年份会连成一片,第二个高生物量区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第三个高生物量区某些年份可能不会出现。结合底层温盐度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沙海蜇高生物量区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的前缘或冷暖水团的交汇处,且在冷暖水团的交汇处,更易形成高生物量聚集。而在暖水团控制的海域内,其生物量较低,在垂直分布上,沙海蜇可能主要活动区域在30 m以深的水温相对较低(低于15℃)且变化幅度较小、盐度处于中盐水平(32.0~33.5)的水体内。  相似文献   

20.
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胃含物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程度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桡足类是其最主要的食物类群,其% IRI值、质量百分比和个数百分比分别为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