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灵菇培养基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豆秸粉为主料,设不同处理对白灵菇的原种培养基和栽培培养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豆秸粉做白灵菇的原种和栽培培养基的主料是可行的。原种培养基中以D处理菌丝生长最快,长势最好;栽培培养基中以B处理生物学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白灵菇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标准规定了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栽培场地环境,生产设备及条件、生产工艺、后熟管理、出菇管理、采收标准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北方白灵菇栽培。  相似文献   

3.
《湖北林业科技》2007,(2):72-72
1 栽培原料及菇房的处理 栽培白灵菇所用菇房一般用蔬菜保护地设施,如日光温室、大棚等,种菇前最好能揭膜晒棚2周,料进棚前再用药剂熏蒸1次,一般房屋需整理粉刷后才可作为白灵菇出菇场所,进料前还要用药剂处理1次.  相似文献   

4.
白灵菇(Pleuroutseryngiivar.ferulae)又名刺芹侧耳白色变种,是南欧、北非、中亚内陆地区春末夏初发生的品质极为优良的一种大型肉质伞菌.白灵菇色泽洁白、个头大、质地优良、口感好,是覃菌族中的又一新秀。为丰富人民的“菜蓝子”我们将白灵菇引入黑龙江省,经过3年的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5.
棚室栽培白灵菇每667m^2投料15t左右,可收获新鲜菇7t以上,产值4万元以上,纯收入2万元以上。因而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棚室种植白灵菇的面积不断扩大,但不少白灵菇种植者反映,在发菌和出菇过程中常遇到污染率高,发菌慢,出菇晚,出菇率低等问题。为此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自灵菇的种植实践和查阅有关资料,就棚室自灵菇的发菌与出菇管理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番茄早疫病菌(链格孢菌)在含不同浓度白灵菇代谢液的PDA培养中的生长及黑色素分泌情况,鉴定白灵菇代谢液对植物病原性真菌的生防抑制效果。以不同浓度白灵菇液体培养液添加至PDA培养基为实验组,以PDA培养基为对照组,分别接种活化的链格孢菌恒温培养,每隔7 d测量培养皿内病菌菌落直径,同时观察病菌黑色素生成量,共测量3次。结果表明:与PDA培养基对照比较,白灵菇代谢液对链格孢菌的生长抑菌效果极显著,同时对链格孢菌黑色素有极显著降解效果,说明白灵菇菌液对链格孢菌的生长有显著抑制效果,且对链格孢菌黑色素有持续降解作用。证实白灵菇对番茄早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具有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白灵菇是白灵侧耳、阿魏侧耳或阿魏蘑在商业活动中的商品名。近年来人工栽培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自1983年纯化成功至今栽培范围遍及南北诸省,东北近年栽培有上升趋势。笔者自1997年开始,从新疆、北京引种,对其生物特性,结合当地资源气候特点进行驯化培育试验,现将近2年试验情况及技术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同培养料配方对白灵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不同培养料配方对白灵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的4个配方中,配方1棉子壳培养料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量最高,其次是配方2玉米芯培养料和配方4玉米芯与木屑混合培养料,配方12、4、子实体各自产量与配方3木屑培养料子实体产量差异极显著,配方1与配方2对白灵菇的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配方1和配方4相比差异显著,说明配方2玉米芯培养料是代替配方1棉子壳培养料进行白灵菇生产的最佳配方,其次是配方4玉米芯与木屑混合培养料,为白灵菇生产者提供了新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9.
白灵菇(Pleurotus ferulae)学名白灵侧耳,属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干旱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食用菌。白灵菇色泽洁白,菌肉肥厚、质地细腻、香味浓郁,其蛋白质含量占干菇的20%以上,含有17种氨基酸、丰富的维生素D及各种矿物质元素,是一种极其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白灵菇是中温养菌低温出菇的食用菌,在南方只能冬季生产,而在北方可以周年生产。白灵菇南北方栽培技术略有区别,现就北方地区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别用内磁方式、外磁方式制备的磁处理水进行白灵菇液体发酵培养(液体培养基:蔗糖2%,酵母膏0.5%,黄豆粉1%,KH2PO40.2%,MgSO40.15%)。在25℃、130r/min条件下进行摇床液体发酵培养,以菌丝长速为指标,测定不同磁处理方式的磁处理水对白灵菇的液体发酵培养的效应。结果表明,内磁方式磁处理水对液体发酵培养菌种生长速度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因子的摇瓶液体发酵优化试验,以白灵菇为始菌,研究其产木聚糖酶的情况。以甘蔗渣为唯一碳源,来测定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培养基中的白灵菇所产木聚糖酶的酶活力,同时测定其相应条件下的菌丝体生物量。结果表明:其最适温度为24℃,pH为6.0,接种量为12.5%,摇瓶装液量为60ml/瓶,摇床转速为160rpm,培养天数为7d。最后以各个因子的最佳梯度做优化培养。其发酵液中木聚糖酶活力高达71.342IU/ml,菌丝体生物量也高达1.043g/60ml。  相似文献   

12.
对白灵菇A号茵株,在生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4℃,pH值6.5~7.5,培养基含水量65%为宜;最佳培养基,母种选用A1,原种选用麦粒培养基。关键词:白灵菇A号;生长条件;菌丝体。  相似文献   

13.
白灵菇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灵菇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白灵菇液体菌种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为葡萄糖2.0%,玉米粉2.0%,酵母粉0.3%,黄豆粉1.5%,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5%,硫酸钙0.2%,ZnSO40.002%;摇瓶装液量100ml,接种量10%,起始pH为6.5,摇瓶转速160r/min。  相似文献   

14.
白灵菇菌丝体与子实体有效成分分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紫外扫描以及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白灵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白灵菇菌丝体和子实体可溶性物质、可溶性蛋白、总糖、还原糖、氨基态氮含量相近;菌丝体与子实体紫外扫描峰形基本相似;氨基酸的组成一致,并且都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且菌丝体中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子实体。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菌丝生长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影响白灵菇菌丝生长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含水量、酸碱度和温度条件下菌丝生长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白灵菇菌丝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含水量为65%~75%,Pl.n0028在最适合含水量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与其它菌株有差异,生长速度较快;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pH值为6~8,Pl.n0029在最适合pH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与其它菌株有差异,生长速度较快;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5~30℃,Pl.n0029在适合培养温度下菌丝生长与其它菌株有差异,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6.
白灵菇是近些年来食用菌市场较受欢迎的品种。在总结大量实验及实践生产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生产。在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的前提下,采取较为保守的条件进行试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Fenton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还原力的测定以及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等几种实验方法研究了白灵菇菌丝体胞内与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白灵菇菌丝体胞内与胞外多糖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性能,且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大其抗氧化活性逐渐增强。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胞内多糖优于胞外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当多糖浓度低于55μg/ml时,胞内多糖优于胞外多糖,当多糖浓度高于55μg/ml时,胞外多糖优于胞内多糖;在还原力抑制方面,胞内多糖优于胞外多糖;在对NO2^-清除方面,胞外多糖表现为最强。  相似文献   

18.
以红木、多花月季、杜鹃为试材,园林废弃物、菇渣、棉杆、生物有机肥、珍珠岩为栽培基质原料,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进行容器栽培试验,以土壤栽培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不同基质配方对花灌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园林修剪废弃物混配菇渣和鸡粪的基质栽培效果最好,且基质栽培较土壤栽培提高生长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木麻黄木屑栽培平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速生阔叶树种木麻黄作为原料 ,以其它相混杂的阔叶树种 (称之为杂木 )为对照 ,进行栽培平菇的研究。结果表明 :以木屑和棉籽壳各半为原料的配方适合于平菇的栽培。以木麻黄为主要原料栽培平菇的平均产量是每袋 1 3 65kg,比以杂木为主要原料栽培平菇的平均产量每袋 1 0 3 2kg高出 0 3 3 3kg,感染率也高出8 72 % ,而生物效率相差不多 ,分别是 1 0 6 0 61 %和 1 0 3 82 3 % ;用木麻黄木屑栽培出的平菇与用杂木木屑栽培出的平菇在蛋白质、糖类、脂肪、纤维素、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种类方面极为相近 ,这充分说明了木麻黄和其它阔叶树一样 ,可作为平菇等食用菌栽培的原料。以木麻黄为原料在沿海地区栽培平菇等食用菌取得成功 ,是利用沿海防护林速生树种木麻黄作为食用菌林上的一个创新。  相似文献   

20.
锯末蔗渣不同配比栽培基质对辣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油辣木改良品种PKM1为试验材料,以锯末和蔗渣不同配比的7种栽培基质进行大棚辣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7种栽培基质的辣木生物产量均高于园土栽培的对照,锯末∶蔗渣=1∶1处理的辣木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可推荐作为辣木大棚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