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相似文献   

2.
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利用IR72汕优63等材料,在云南永胜县涛源乡高产环境下,对高产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高产品种的结实率与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81;有效穗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值,其中以结实率的影响力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7979。穗数、大穗型和中间型的品种(组合)均能获得15t/hm^2的产量,但穗粒协调的中间型品种更易获得15t/hm^2的高产。云南涛源获得每公顷15t以上产量就在于高水平的穗数群体下,仍能协调与穗粒数及产量的关系。使得粒数和粒重达到相当的水平,1996年汕优63获得15t/hm^2产量的产量结构为,每平方米穗数489,每穗实粒数101.4千粒克30.7g;桂朝2获15.18t/hm^2的产量结构为每平方米穗数433,每穗实粒数126.2,千粒重27.3g。  相似文献   

3.
高产栽培条件下夏玉米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16个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度排序为:粒数/m2>千粒重>穗粒数>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数/hm2>穗长>秃尖长。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高产栽培条件相适应的杂交种是单位面积粒数较多、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的中大穗耐密型玉米杂交种,出籽率较高;从玉米的形态性状来看,穗行数和穗粗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行粒数和穗长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元虎  姜萍 《种子》1997,(3):57-59
对杂交稻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是增产组合与对照相比,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靠穗粒数的增加,提出新组合选育合理的产量因子构成为早中熟组合有效穗310万/hm~2以上,穗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迟熟组合有效穗300万/hm~2左右,穗粒数120粒以上,千粒重28克左右。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和有关研究资料,对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小麦产量因素结构及其土壤养分状况背景值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产量因素结构大穗少穗型、大穗较多穗型和中穗多穗型分别为400万穗/hm2、45粒/穗、50g/1000粒;500万穗/hm2、38粒/穗、48g/1000粒;600万穗/hm2、30粒/穗、40g/1000粒。土壤养分状况背景值为有机质含量>130%、速效氮>76.7×10-6、速效磷>32.8×10-6、速效钾>114.9×10-6。  相似文献   

6.
《种子世界》2013,(8):64-65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2005 品种名称:苏麦188 选育单位:江苏丰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扬辐麦2号系选 特征特性:春性品种,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1d。株高平均81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椭圆形、粉质、饱满。2011年、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穗数543万穗/hm2、516万穗/hm2,穗粒数37.7粒、38.1粒,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光合器官对小麦籽粒特性的作用,以明确产量和品质的穗粒位差异。以中筋品种济麦22和强筋品种济麦229为材料,于2011-2012年小麦季种植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试验基地,通过对穗部遮光或剪掉叶片等6个处理,研究了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粒位籽粒粒数、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处理对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同时包穗和减掉全部叶片可显著降低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并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在单个处理条件下,剪掉旗叶对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包穗处理。济麦22强势粒穗粒数以及强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均高于济麦229,而济麦229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更高。不同处理下,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变化较一致,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相反。因此,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同时,增强穗部等非叶器官的光合能力,对保证籽粒灌浆、培育高产稳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特征特性 该组合株型挺拔,株高约120cm,与汕优63相当或稍矮。穗大粒多,穗粒结构协调,一般有效穗约255万/hm^2。穗粒数180~200粒,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约27g。  相似文献   

9.
利用3个直立穗型和3个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研究了两种不同穗型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的差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大小因品种而异,与穗型特征无关。淀粉黏滞特性好坏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密切联系,早开花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强于晚开花籽粒。一次枝梗上的6个粒位的RVA谱特征值排列顺序以第1,6,5粒位较高,第2粒位最低;二次枝梗上的3个粒位排序为第1粒位>第3粒位>第2粒位。从空间上看,整穗粒位间从上到下,淀粉黏滞特性有逐渐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1.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3.
连续4年对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6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郑农16成产3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7500kg/m^2产量水平,该产品成产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Ⅱ优航2号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构成因子中,以有效穗、穗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有效穗和穗粒数,在足穗、大穗基础上,增粒增重,从而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5.
协优 930 8是中国水稻所育成的迟熟杂交组合。1996年、1997年参加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表现为高产、优质、抗性好。 1999年 3月经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 特征特性1.1 产量表现 :1996年丽水地区连作晚稻区域试验统计 ,平均单产 4 4 9.7kg/ 6 6 7m2 ,比对照汕优 4 6增产4 .6 % ,达显著水平。 1997年单产 4 98.3kg/ 6 6 7m2 ,比对照汕优 4 6增产 4 .2 % ,比 优 4 6增产 3.5%。1.2 穗粒结构 :协优 930 8表现为穗大粒多 ,结实率高。作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种植 ,每穗总粒数 150~170粒 ,每穗实粒数 130~ 150粒 ,穗长 2 2~ 33cm,结…  相似文献   

16.
为选择铁茬条件下夏玉米的适播品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方法对20个玉米品种(品系)在小麦收获后铁茬播种条件下的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穗部性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202、浚单22、雅玉12、郑单958和矮225在中等肥力土壤下可以达到9000kg/hm2高产水平,穗数>60000穗/hm2、穗粒数420~515粒/穗、公顷粒数>2778万粒、千粒重>280g、生物产量>16300kg/hm2、经济系数>0.54、出米率88±1.34%。大穗型品种、特别是平展大穗型品种无高产优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经济系数、收获穗数、公顷粒数、生物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中小穗型品种穗粗、穗行数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对产量影响较大;大穗型品种产量与穗粗为负相关,且产量与穗长、行粒数和出米率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种子》2020,(5)
为探讨京花12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以2014—2017年北京市小麦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对京花12号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京花12号平均穗数659.58×10~4穗·hm~(-2),穗粒数26.78粒,千粒重41.78 g;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相互制约;回归分析表明,穗数(X_1)、穗粒数(X_2)、千粒重(X_3)与产量(Y)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京花12号产量形成的65.315%是由产量构成三要素直接贡献的;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京花12号的产量贡献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相对较小。根据分析结果得到京花12号的高产栽培策略,即在合理增加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稳定穗粒重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中强筋小麦品种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配置及其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途径,利用2013-2016年度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阜麦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66.0×10~4穗/hm~2,穗粒数30.2粒/穗,千粒重46.7g;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阜麦9号产量形成的64.4%以上是由产量构成因素贡献的,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16118+12.979X_1+205.959X_2+206.393X_3;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阜麦9号的丰产优质高效栽培,应在合理控制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穗数和穗粒数的关系,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黄淮南片2011~2012年度冬水组试验的2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顺序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与穗粒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顺序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果表明,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在种质创新程度上偏低,产量水平稳定在6500~9000kg/hm2。根据黄淮南片小麦生态条件特点,应该选育多穗型品系,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20.
豫玉 31号是河南省漯河农科所以漯 12作母本、丹 340作父本育成的竖叶大穗型中早熟玉米新品种。2 0 0 0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遗传基础广泛 ,综合性状优良 ,适宜于黄淮海夏玉米区种植。1 主要特点1.1 株形紧凑 ,大穗多粒。豫玉 31号前期生长势强 ,植株健壮 ,叶片宽大上冲 ,穗上部叶片夹角小。穗长 18~ 2 5cm,穗粗 4 .9~ 5.5cm,穗行数 14~ 18行 ,行粒数 4 0粒 ,穗粒数 50 0~ 70 0粒 ,单穗粒重可达 350~50 0 g。1.2 高产稳产。据 1997年至 1999年河南省夏玉米区试和生产示范 ,2 9点次汇总结果 ,豫玉 3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