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是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对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喝茶习俗,发扬民族茶俗文化,意义十分重大。本文结合辽宁省地方文化的特色,梳理省内少数民族茶俗文化遗产,找出辽宁省少数民族茶饮文化的可开发点,结合文化、旅游、饮食等多方面内容,提出了该地域少数民族茶俗活化利用的举措,从该领域提升辽宁省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加快辽宁经济文化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先后提出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针政策,其中,旅游精准扶贫是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提出来的一项新政策和乡村振兴手段,就我国的民族地区而来,其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民族地区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对此,开展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多民族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就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来看,注重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必经之路,对于提升整体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效率具有突出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旅游扶贫的内涵以及其和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究特色文化产业助力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4):102-103
在很多特色乡镇,民族文化是旅游的发展动力,通过城镇化的进行,推动特色乡镇的旅游发展。分析了城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提出了兴蒙乡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的挖掘和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购买的、具有目的地特色的纪念性商品。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旅游纪念品,存在着质次价低、简单复制、地方性特色不明显和地域文化特质消退等问题,致使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销售既没有起到强化地方旅游特色、凸显地域旅游文化的目的,也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突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就要以地域性为基础,以纪念性为出发点,以激发游客的购买欲为目的,以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加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制作和包装。  相似文献   

5.
把荼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是当前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荼文化的双赢策略.恩施州民族茶文化资源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多彩多姿的民族茶文化,丰富的民族茶文化渊源,绝无仅有的富硒茶文化以及花色繁多、考究的制茶工艺.把这些特色荼文化融入观光旅游,提炼特色鲜明的体验式茶文化旅游主题,营造特色茶文化旅游氛围,是旅游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详细分析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花卉文化资源优势和花卉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得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孕育出了丰富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情调的花卉文化,认为将其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价值有着积极意义,进而提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花卉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以民族文化旅游为载体,以乡村旅游为媒介,推动我国民族地区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目前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存在资金不足、政策受限、资源开发不当等问题。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应该紧密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合理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实行发展与保护并举,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乡村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突破口,推动了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型,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和鲜明民族文化的民族地区迎来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但受民族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农旅附属产品品质低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通过整合民族文化优势,打造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吸收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积极拓宽营销渠道,促进社会知名度的提高;打造多元特色产品,提高农旅附属产品质量4个途径可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晓玲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21-222
本文概述了鄂伦春自治旗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及传统文化等旅游资源,阐明了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的相辅相成关系,探讨提出将传统的民族文化打造成特色的旅游产品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淳朴的民风民情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现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民族地区乡村虽然具备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民族地区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通过对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个案研究,总结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旅游面临着乡村精英缺失、乡风乡情淡薄、民族文化消逝等现实困境,可通过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乡风文明,营造和谐的乡村氛围;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这3项重要举措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恒松  李炳昌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47-3152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要求,也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发展经济的强有力措施.黔东南地区发展旅游应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导向,凭借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开发原生态旅游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发展入境旅游战略等三个战略,着力建设两个发展模式:自然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城镇发展模式,以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提升黔东南旅游形象,让黔东南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给民族村寨带来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旅游开发层次较浅,未构建起民旅文化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利益分配体制存不合理性;其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等方面已经受严重负面影响。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苗族文化保护,促进村寨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旅游转变;打造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产业体系,构建苗族文化传承平台;加强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措施,深入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农耕文化开发;完善村寨景区利益分配与激励制度,积极拓展村民参与形式与途径,以及协同发展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88-4889,4928
基于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典型模式,通过特色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意义与影响研究,提出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乡土文化的震撼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对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旅游商品开发对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天柱山景区旅游商品存在政府开发重视不够、规模过小、经营主体混乱、开发深度不够、缺乏艺术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等问题。可从以项目带动投资、建立游憩商业(RBD)、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突出艺术性和地方性等四方面入手,促进天柱山景区的旅游商品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民族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给出了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举措,并以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生态园的规划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认为民族旅游规划要充分体现民族性和现代性,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注重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的前提。该文分析了黔东南侗寨文化及生态特征的现状,对黔东南侗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保护黔东南侗寨文化生态,以及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旅游商品本身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的标杆。与国内其他发展城市相比,喀什市旅游商品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旅游商品需求的调查研究和旅游商品结合地方特色研究。从旅游商品开发中应注重的地方性、特色性、多样性、创新性,重视商品的包装,制定合理价格,规范从业人员行为等方面提出促进喀什地区旅游商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叶赫旅游资源概况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该旅游区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文化旅游宣传和专业人才培养、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内核、实现文旅产业化开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旅游工艺品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述了旅游工艺品的涵化与发展,探讨了其文化真实性与文化商品化的问题,就如何从民俗及民族文化内涵的角度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章针对泰安旅游购物比重低,泰山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不成熟这一现象,对泰山文化旅游商品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通过对泰山文化旅游商品的造型、色彩和肌理这些艺术形式语言再设计的方法,把先进的艺术设计语言和丰富的泰山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到文化旅游商品中去,创造有象征和推广性的泰山文化旅游商品,以此带动泰安文化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